无处不在的AI
如今,AI无处不在又无往不利……
帮助工业制造进行有关机器的故障检测,准确率高……
助力线下零售简化“挑选+付款”的流程,一个字“快”……
就连景区的通过闸机都实现了“去人工化”,站在面前刷一刷,就妥妥听到了“咔”声……
更神奇的一点,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手机应用,无论是录音软件还是文本识别,抑或是自拍之后的图像处理,也都纷纷打上了AI的专属烙印……
左看右看,与AI有关的应用还真是多,所以开发商们纷纷摩拳擦掌,跑步进入人工智能应用布局。
但我们知道,通常高效出炉一款AI应用需要分两步走:首先要选择一款与商业想法匹配的技术模型,模型架构搭建完成后还要通过海量的数据不断训练优化。
由于训练过程持续并繁杂,数据量还很庞大,企业通常都会选择在云上完成这项至关重要的工作,但“上云”这事儿成本投入不容小觑,独角兽企业手到擒来,但更多的初创企业还是选择退而求其次在公有云上租用模型。
说了半天,这些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才是千辛万苦的最后部署环节,将成果放入可以应用的场景中。
因为涉及到复杂的模型训练以及海量数据的大规模调配,之后的调优工作更是让人不胜烦恼,所以AI应用的开发从起初就不是做个游戏那么“单纯”。
图片来源:spro.so.com
具体来说,以移动端AI开发部署为例,我们发现手机上的AI应用都是大同小异,娱乐偏多,用来工作的相对少些,而且还不能高效承载太多需求。
笔者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还服务于开发的算法模型技术性不够高,而更高级的应用对算力的要求近乎“疯狂”,再加上训练结果是一回事儿,具体部署又是另外一回事儿,调优、终端、迁移等方面都会有相应要求,开发人员实在不胜其扰,索性就玩出个需求简单且开发容易的应用算啦。
更突出的一个问题,可以想见,由于AI开发阶段大量的工作都在云上完成,而部署环节很多场景却集中在边缘,域名不一致、底层芯片以及架构的差异性等统统都会掣肘。
尽管各个厂商都意识到并着力改善打通,怎奈对开发者来说收效甚微。
AI开发缺乏一种一致性的方案
说到底,在AI开发逐渐成为通用技能的今天,就是缺乏一种一致性的方案,从训练到部署、从云、边缘到终端,通过时间轴以及空间轴的角度整合框架完成对开发者的赋能。
试想,如果有一套高质量的、完整的框架,开发人员从训练到部署,从云到终端都可以利用,这样一个跨场景的架构所带来的帮助可能是颠覆式的,如此发展下去,达到将AI开发等同于简单的拖拉拽模式就不再是一个梦。
应运而生的华为云普惠AI
所以在此诉求的驱动下,华为云利用自身在IT产品研发的底层架构经验以及多年积累的计算优势,将AI技术融汇其中,构建完整且全场景的解决方案,无论开发者选择做什么类型的开发,只要获得该方案框架,就可从一到终完成部署,着力在环节层面解决开发者的“脚踵”。
华为云不单单将助力开发者更便捷的完成AI 开发作为实践目标,也就是“普惠”开发者,就连自己的AI战略也打上了“普惠”的标签。
在华为云看来,除了开发困难带来的痛,当前AI在企业应用上的普及还有两大挑战,分别是合法获取数据的成本太高,缺乏明确的数据主权遵从规范;另外就是AI人才的缺乏,尤其是缺乏行业Know-how的全链人才。
对此,在AI作为智能工具并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这个背景下,华为云提出了让AI高而不贵,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的“普惠AI ”战略。
说到华为的AI传统,其实还要追溯到2012年。那时诺亚方舟实验室正式投入AI基础研究,例如算法研究等,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识别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这也是推动AI 落地的关键。
同样的敏感与智慧还发生在去年3月,华为公司宣布成立专门负责公有云的Cloud BU,短短不到半年时间就升级成为一级部门,如此来看举全华为之力布局云业务是没错的。
如今,华为云已发布16大类120+云服务,上线了包括制造、EI企业智能、电商、SAP等在内的60多个解决方案,云服务伙伴超过2000家,已有9万开发者基于华为云实现开发。
正当巨头们大举利用AI为自家的创新能力背书时,华为云郑叶来却抛出了“石破天惊”的观点,认为AI从不是一个独立的产品,而是适用于大部分经济活动的“基本生产力”,AI的出现必将改变每一个行业、企业和职业,产生倍增效应。
事实上,郑叶来的说法并非言过其实,这个论断早已体现在华为各项业务线中。
据了解,如今的华为在制造、零售以及物流环节都应用了AI技术,总体来说电子设备成品率达了到99.55%,物流运输每个环节的成本都大幅降低并伴随着效率提升,此外消费者业务也实现智能风控等……
具体来说,在制造领域,华为在生产PCB板的产品线上通过采用智能边缘平台,成功实现图像抓取、回传或直接实现模型预测。
在物流环节中,凭借对自身供应链流程的优化,打通了供货一侧到物流、运输的各个环节,实现了内部自动化物流,优化最优的路径和算法等。
此外,将AI技术融入华为商城的各个环节,华为云做到了消费者业务销量稽核系统的智能变革,对业务上报的二次翻拍照片进行识别,高效完成了销售凭证造假鉴别。
同时通过AI风控,根据各个账号的登录行为识别出意图,基本杜绝了撞库扫号攻击,这在没有引入AI技术时是无法想象的。
制造、物流、零售……这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环节,通过AI技术的改造变得焕然一新,不得不说是华为云“普惠AI”战略的功劳。
长期的技术创新之后,华为云在AI上的应用得以开花结果是有目共睹的,但果实并未完全“自留家中”,而是选择对外赋能更多。
正因为华为云致力于普惠AI,打造“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的平台,EI智能体呼之欲出。
华为云EI(企业智能)带来了“行业+AI”的玩法,凭借公有云将AI技术模块化,提供一站式的人工智能服务,这样看来企业通过华为云就能获得让AI能力与现有的业务体系敏捷结合的最佳机会。
据了解,EI智能视频系列服务利用AI技术对视频内容进行分析、审核,将内容标签服务以及商场、园区、交通三大场景视频分析的能力提供给用户,进而实现场景化的应用。
目前,EI智能视频服务支持识别365种室内外场景,黑白边、马赛克、二维码、模糊、美观等精度大于90%,同时还能鉴黄和识别暴恐。
而在物流应用场景中,EI智能视频服务在暴力分拣的复杂场景中达到了68%的准确率。据悉,华为EI包括基础平台服务、通用服务、场景解决方案以及异构计算平台,如今已成功将EI应用到全球供应链,进行端到端的流程优化,实现物流的智能化转型。
更进一步,华为云还面向企业用户打造了智能边缘平台,以自身“云+边+端+联接”的优势打造全栈智能架构,进而强调云边协同。其中云侧EI带来融合智能决策的能力,边缘EI带来场景化的服务能力等。
当下,人工智能火热的同时,在实际应用中,企业也在不断追求各类AI计算场景下性能和成本的极致优化,容器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被热切关注。
不久之前,华为云为了进一步解决企业在AI计算性能与成本上面临的问题,推出了GPU共享型高性能AI容器,这是继裸金属容器、Windows容器之后,华为云在容器领域又一次技术突破,极大程度助力"普惠AI"落地,提供"用的起、用的好、用的放心"的AI云平台。
据悉,这款AI容器支持共享GPU且表现高性能,实现了多容器共享GPU资源,大幅降低了AI计算的成本,并在AI计算性能上比通用方案提升了3-5倍以上。
如今,华为AI能力的输出从诺亚方舟实验室一路走来,经过EI服务、边缘智能、再到全栈AI技术以及消费级产品HiAI……在一年一度的华为全联接大会到来之前,关于AI还将有何创新进展,别急,还需拭目以待!
点击“阅读原文”,秒进购票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