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是个“爱国者”?

      自秦亡后很长一段时问以来,人们大多认为“宦官”赵高是导致秦亡的罪魁祸首,认为他是一个奸佞之臣,是一个卑鄙之徒,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面历史人物。然而,现代一些史学家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们认为:赵高不但不是一个卑鄙的宦官,还是一位为国复仇的全才。这种论调一经提出,便立即引起了人们的热议。真实的赵高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的贪婪小人,还是卧薪尝胆、为国复仇的爱国者?

国仇家恨意难平

     历史资料显示,赵高对加快秦朝的灭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赵高在大秦也算是位极人臣,可他为什么会不顾秦朝的利益,而要做出一些将秦朝推向覆灭的事儿呢?这其中有两个原因:其一,他的私欲和野心很大;其二,他受国籍和出身影响。

     赵高并非秦人,而是赵国贵胄之后,赵国为秦所灭之后,赵高的父母被强迁入秦都,成为秦国官奴,赵高与其兄弟姐妹都是在秦国出生的。基于父母的奴隶身份,赵高兄弟数人也只能沦为奴隶,在秦国王宫里服役。

     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说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史记·李斯列传》也说赵高为“宦人”,后人对这里的“隐宫”和“宦人”有曲解,把赵高理解为受阉割的太监。实际上,“隐宫”只是秦朝一个限制奴隶人身自由的场所,被关入隐宫中的奴隶没有人生自由,需要从事劳动。而“宦”则是一种机构,专门负责天子的饮食起居,赵高当时就在“宦”中就职。任职于“宦”这一机构的男人,并不一定就是“太监”,《史记》中也没有提到赵高就是太监,而是指出赵高应该是负责管理宫内工作人员本档案的“宦籍”。其实,秦汉时期的“宦人”、“宦籍”、“宦官”都不是指太监,这一时期的太监通常被明确称为“奄(阉)人”,至于以“宦官”统称太监则是秦汉之后的事了。

     赵高的个人能力可以从司马迁《史记》的记述中略知一二。他不仅智力超常、工作勤奋,而且行事坚韧不拔、果断敢行,他还是当时第一流的书法家法学家,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才。正因为他优秀,所以才能得到秦始皇的赏识,成为其身边最有实权的人物之一。

     但无论爬到多高的位置,赵高终究不是秦国人,他身上背负的不仅仅有亡国之仇,还有杀母之仇。《史记·蒙恬列传》中说赵高“其母被邢戮,时时卑贱”。意思是说赵高的母亲触犯了法律,因此被处以死刑,而且在处死前还要遭受刑辱。这个处罚发生在秦王政时期,也就是说,赵高自小就失去了母亲。

     作为一个亡国奴、一个失去了母亲的孩子,有自小被关在隐宫之中,可想而知,赵高的身心定然遭受了极端恶劣的摧残。所以,对赵高而言,是秦王朝让他失去了一切,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和至亲的亲人,他想要报复自然也在情理之中。然而,他有事一个聪明、隐忍的人,他在等待合适的报仇机会。

血腥的复仇

      虽然背负着国仇家恨,但赵高掩饰的很好,总是以恭顺的态度面对秦始皇,事事讨他欢心。就这样,秦始皇对其越来越信任,而他也因此一步一步掌握了秦宫的实权。然而,赵高心思缜密,他知道秦始皇不是好对付的,所以在秦始皇在世的时候始终小心谨慎,直到秦始皇病死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太平台),他才开始了他的血腥报复。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病逝于出巡途中。赵高与李斯密谋,策划了假诏立太子之时间,将胡亥推上了帝位,接着便着手消灭秦朝中坚力量。在赵高的计划中,公子扶苏成为首位受害者,他利用胡亥的做贼心虚,唆使胡亥伪造秦始皇诏书赐死扶苏,除掉了秦宗室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胡亥即位后,任命赵高为郎中令,对其极为信任,把宫内外的事务都交由赵高处置。然而胡亥却不知道,一场摧毁大秦江山的复仇行动拉开了序幕,一时间秦都咸阳遍地腥风血雨,胡亥的二十几个兄弟姐妹、蒙恬和蒙毅两位将军,相继死于赵高的阴谋之下。赵高埋藏于心中的仇恨开始释放,他反秦复仇本质在此显现。

     不久,因权力之争,赵高与李斯发生了矛盾,赵高于是利用胡亥之后毫不留情的除掉了李斯。在一出“指鹿为马”的闹剧后,秦廷上下已经无人能与赵高抗衡了,然而赵高还是不满足,他想要夺得至高无上的皇权。秦二世三年(前207),赵高逼死了胡亥,迎子樱为帝,并企图引义军到咸阳。最终,赵高被子樱设计杀掉,夷三族。而此时,大秦江山已经摇摇欲坠,眼看就要灭亡了。

     不可否认,赵高做了很多坏事,但从某种角度来说,他的内心其实是具有一定的“爱国”情愫的,只是这个国不是秦国,而是赵国。尽管他没有亲眼见到秦朝的灭亡,但他也应该尝到了报仇的快感。因为就在赵高死后不久,秦朝就在农民起义的洪涛巨浪中土崩瓦解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赵高是个“爱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