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问题,别急着去“解决”,看清本质才是关键

记不清什么时候开始,孩子怕起了吸尘器。我一拿出吸尘器,他就躲在角落哭。我一直以为他把吸尘器当怪兽了,总笑着跟他说不怕不怕,吸尘器很响但不咬人,情况却没有好转。后来吸地便尽量趁孩子不在家或睡后进行。问题貌似解决了。

他会说话后,有次看见我用吸尘器又躲起来,我停下手上的活儿,认真问他:“宝宝,你到底为什么怕吸尘器呀?”他词不达意地说了一堆,我把他的话拼凑起来,想了半天又确认半天,终于明白了。

我们曾经用吸尘器吸过飞进厕所的一群小飞虫,后来爸爸告诉他,吸尘器里有虫虫,让他别动吸尘器。

另一方面,从小我就注意让他少吃糖,好好刷牙,告诉他的理由是,如果牙齿上有糖,虫虫就会跑进嘴里。

没想到小家伙都记住了,还把两者联系在了一起!所以我一开动吸尘器,他就觉得里面的虫虫要出来找他了。虽然此虫非彼虫。

因为我们的随口一说,孩子竟然害怕了这么久。真心疼,小小的他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恐惧,只能哭泣和躲避。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我越来越意识到,孩子就是这样,他们身体上的症状是内在情感困扰的外在表现。如果他们无法克服自己内在的焦虑,就会通过外部症状来寻求帮助。就看家长能不能“看见”了。

那么如何学习去“看见”呢?《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育儿书,而是英国医学博士布拉夫曼的问诊手记。他5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在这本书中,他记录了24个孩子心理咨询的过程。

本书的案例是一些孩子常见的“症状”:咬人、便秘、尿床,然而这些孩子的症状一直没有得到缓解,导致了孩子身体和生理上长时间的痛苦。

布拉夫曼博士向我们展示了他是如何帮助孩子和他们的父母,让孩子被真正“看见”,解放他们的心灵。


一、消除孩子的焦虑,两点很关键

1、让孩子明白自己无意识焦虑的原因。

孩子对自己的生活和身体现象有着自己的理解,但这些理解往往与成人理解的不同。

比如书中三岁的克劳德,他可以不用尿不湿了,却不肯用便盆。在作者的引导下,大家惊讶地发现,原来克劳德一直有“生殖器焦虑”。必须穿着尿不湿尿尿,是为了不像妈妈和姐姐一样“失去小鸡鸡”。

孩子的很多想法会让家长觉得很幼稚,然而正是这些幼稚的想法左右着孩子的行为。如果家长不忽视这些幼稚的想法,引导孩子看见自己的困惑,并解开他们的困惑,孩子身体上的症状也会随之消失。


2、父母要明白如何根据症状去解读孩子的无意识焦虑,并改变对待孩子的方式。

孩子和父母是一个整体,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影响着孩子的行为,而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会用身体问题来要挟父母。比如孩子害怕时会哭会要抱,不肯走路可能是害怕陌生的环境。

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身体问题,还要探寻孩子想用这些问题在亲子关系中达到什么目的。

作者提到:当孩子面临难以承受的焦虑时,他们不只是想着解决问题,还希望父母能够理解他们正在经历什么。当父母改变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时,孩子的症状基本会消失。


二、父母的不理解,会加重孩子的焦虑心情。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里的案例描述都是从家长对孩子问题的解读开始的,然而看到结局,孩子的问题往往不是家长认为的原因所导致的。

比如三岁半便秘的杰里米,他母亲一直以为他便秘是因为亲人的过世,然而面谈过程中作者发现杰里米只是不知道肚子里有什么,担心拉出的是搞破坏的怪兽,所以拒绝排便。他母亲的错误解读加重了孩子的便秘:因为杰里米不愿意排便,所以妈妈采取各种措施解决问题,然而妈妈的这些表现进一步巩固了杰里米的幻想,导致他的便秘越来越严重。

再比如12岁的曼迪,她髋部疼痛已有9年,活动不灵便,走路姿势也不正确。然而这只是因为她的护士妈妈觉得她髋关节有问题,并长期带她求医。这说明如果父母对孩子偶然的身体不适产生过度的焦虑和过度的重视,就会让孩子误认为自己的身体应该有问题。

这些父母都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了解读,却没有真正理解孩子的焦虑。而孩子感觉自己没有得到父母的理解和保护,反而加重了他们的症状。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中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点:他们表现出了身体上的症状,但是并没有发现可解释症状的生理疾病。这说明很多时候孩子身体上的问题并不是生理上的疾病,而是心理上的问题。

如果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理解,那孩子就会通过身体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苦恼。这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父母的不理解会让孩子重复某种行为,并让父母觉得孩子出了问题。然而父母根本无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于是孩子会继续自己的行为。最后双方都越来越沮丧。

同样的,如果父母能够正确理解孩子的焦虑,那一切都会好起来。父母只有真正理解孩子的言语和行为,才能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作者布拉夫曼博士相信:真正成熟的父母,不会只想着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会优先处理孩子的感受。当父母弄清是什么在折磨孩子,并且做出相应的回应时,孩子的症状基本都会消失。


三、帮助父母解读孩子的3个方法

孩子会通过身体来表达自己的无意识幻想,而家长可以通过孩子的语言、图画和行为来解读他们的幻想。

1、提问

在《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中,很多时候,作者一个提问,孩子就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让父母很是惊讶。

父母关于孩子问题的理解往往是主观的,父母的认知、原生家庭等各种因素都会影响父母对孩子问题行为的解读。所以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就要直接与孩子对话。

可是由于父母的“权威”意识,再加上孩子不擅表达——父母从未想过孩子会有能力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和“隐藏”的焦虑,导致父母们习惯通过言语去教导孩子,所以这“对话”往往是单向的。

然而,探寻孩子症状背后的潜在意义,拥有开放的心态很重要。

不要忽视聆听的力量。如果通过提题的方式去理解孩子对于某种具体情况的感受,孩子会觉得对方是愿意聆听和理解自己的,那他就能试着找到方法去表达他的感受。


2、绘画

作者在书中多次使用了画画的方式让孩子进行表达。

比如9岁大便失禁的安德鲁,他妈妈告诉医生这是因为安德鲁经常看到父母吵架,担心他们离婚。但通过一幅画,他们发现了真正的原因所在。

孩子有问题,别急着去“解决”,看清本质才是关键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是两架交火的战斗机,底下那架着火了,但驾驶室里并没有人。

原来安德鲁心爱的爷爷去世,父母没让他去参加葬礼,而安德鲁把火葬和着火联系在了一起,他可能总是在幻想爷爷葬礼上被火化了一半就逃跑了。虽然看似与便秘无关,但是解开了他的心结之后,便秘的情况也消失了。

所以不要小看孩子的涂鸦,里面往往藏着解读他们的钥匙。


3、游戏

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也会透露自己的想法,需要家长细心捕捉。

书中3岁的小保罗,不仅便秘,还会尿床。他的妈妈认为这是自己的再婚给孩子带来了严重的情绪影响。作者注意到他玩火车过山洞游戏时嘴里会发出很大的声音,还常常用尺子把卡在隧道里的火车推出去。作者看出了保罗是用他的游戏作为一种语言来表达他对排便无意识的焦虑,可惜他的妈妈不能体会这是一种多么宝贵的能力。

很多妈妈都像她一样,“只能接受孩子用语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孩子和父母的沟通不在一个层面,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孩子年幼,尚不能清楚表达自己内心所想;第二,父母只接受社会认可的语言和行为,对孩子的幼稚表达置之不理,或者不给予重视,没有将问题与幼稚的表达联系起来。

孩子有问题,别急着去“解决”,看清本质才是关键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的副标题是“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这句话一是指明,孩子不开心的根源是内心有冲突、有困惑,二是表明作者的态度,不是“治病”,不是“指导”,而只是“聊聊”。这对家长来说是个很好的提醒:和孩子的沟通应该是轻松的,但对孩子的观察应该是细致的。要能看见孩子的病症,也要能看见病症之下孩子的内心。家长要看得见孩子,也要让孩子能看见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有问题,别急着去“解决”,看清本质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