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反思(大二下)

有赖于平时做每日时间日志和周总结以及月总结的习惯,如今对于自身成长轨迹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在大三开始前又再次翻看了过去半年的成长日记和成长计划书,觉得有必要来个大总结,把自身所存在的问题给指出来,并给出应对之策,以为下半年的成长提供前车之鉴。

(一)时间管理困境

在大二下开始学习时间管理,尝试了使用水湄老师所介绍的一日PDCA循环法和邹鑫老师的清单管理系统和四象限法时间管理法则,并形成了自己时间日志+周计划/总结+月计划/总结的时间管理模式,在初期也确实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个人目标明确许多,生活也逐渐规律。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1、过于沉迷于个人学习生活的规划,企图完全把握自己的时间,从而出现与外界逐渐隔绝的现象,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2、对于个人期望过高,要求过多,战线过长,以至于精力过于分散,很多任务的完成情况不容乐观。3、面对一些耗时长、量大的任务,往往出现盲目、拖延以至于超时完成的情况。在学期的后半段,由于时间管理力不从心,倍受打击,开始进行适当调整。然而稍微一放低个人要求,生活又开始不规律,对于个人目标又处于一个模糊的状态;一抓紧又被日常各种突发事件打断了进程,生活陷入一团糟。

反思一番,无非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成长计划制定的合理性问题。出于急功近利的心理,在短期内给自己设置了过高的目标,过多的任务,从而制定了不合理的成长计划,而这必将导致失败。所以必须认清自己,清楚自己几斤几两,再去制定符合个人能力发展的计划,而且在每个阶段只设定一个核心任务,平时朝着这个主要目标前进,必要时删繁就简,以保证核心任务的完成。

其次,对于项目型的任务要借助进度条来监督日常的执行情况。执行任务前,设定一个截止日期,并制定任务进度安排表,这样对于自己的完成情况会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最后,保证每日安排松弛有度,避免压力过大。时间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安排个人生活,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从而使自己活得惬意一点。(语出自邹鑫老师,取其大意)。若把自己关起来闭门造车,很可能会因信息不畅通而错失机会。

此外,多多学习他人的时间管理经验,不断去优化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效果也是事半功倍,这也是我下半年的努力方向。

(二)完美主义的弊端

一直以来,我都是个完美主义者,凡是追求完美,并且引以为傲。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受“细节决定成败”的观点影响,我时常在一些小事上花费了过多的精力,精心雕琢,以至于影响了整个项目任务的进展,经常是虎头蛇尾。比如,时常希望面面俱到,在细节问题上考虑很久,最后却因时间不足而耽误了重点的排布。正是因为我过于期待完美,所以我往往和真正的完美无缘。然而我也是几次受挫后隐隐约约觉得多少和我的完美主义有些关系,便做了心智测评。测评结果有这么一段话,“完美主义者他们期待一开始就达到完美,这样的完美可真不多。他们总是把需要完成的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做,结果导致更加的不完美。又或者在1%的事情上投入了100%的精力,无限度延长时间,这让所有与他们合作的人崩溃”。测评完后才幡然醒悟,而这也是最近才发生的事。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件事都做好,分清轻重缓急,与其想面面俱到不如重点突破。要学会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把80%的精力放在能出关键效益的20%的方面,这20%的方面又能带动其余80%的发展。这就是时间管理中的“二八定律”。这些道理也是最近才知道的。想必这对于纠正我的完美主义应该有很大的帮助。

真正的完美是从不完美中历练出来的。共勉。

(三)框架式思维能力欠缺

上个月和一群家教的小伙伴相处了一个月,也是我上大学以来与人交流沟通最频繁的一个月。与此同时,也暴露了我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不善表达。确切的说是,我讲述一件事情时,没有侧重点,罗里吧嗦,时常令听者崩溃。以前我一直没注意到我这个毛病,可能是由于和别人交流得少的原因。经由反复提醒(她们几乎快崩溃了),指出和我交流很费劲,因为我表达想法的时候总给人一种逻辑不清,没有中心点,废话连篇的感觉,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已经阻碍到人际交流了。而其实这在之前也出现端倪了。在之前的课堂汇报演讲中,也是由于框架式思维欠缺的原因,以至于我在台上讲得口沫横飞,台下同学昏昏欲睡,而且还超时,使得老师屡次提醒。目前只能把这个问题找出来,关于这方面的提升当然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这方面,秋叶大叔也写了篇文章——《浅谈如何搭建思考问题的框架力--关于元知识学习的四个建议》,给我指明了方向,所以下一步的重点便是研读一些理论书籍,比如《金字塔原理》、《六顶思考帽》等,好好学习框架式思维的建立以及逻辑能力的提升,这对于改善我的思考和演讲能力应该有促进作用。

(四)关于学习心态和方法

在大学课程学习和课外技能提升上面,我的学习心态和方法有些不得当。

在大学课程学习方面,我的成绩属于班上中等水平,而实际上,我应该可以考得更好的。怎么回事?我有一个坏习惯:每次考前的复习工作都做的不是很充分(留给复习的时间不多),尽管我平时知识掌握的还可以,这就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明明我平时还不错,可考试分数就是上不去,始终停留在75分至80分段,达不到评奖学金的标准。应试能力方面是没问题的,主要还是准备工作做的不好。而为什么每次明知复习很重要,可还是不好好准备呢?这就是问题所在。其实,我内心深处是有一个疑惑的,即我在大学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学习知识以开阔眼界,提升技能,亦或是拿奖学金?我是倾向前者的。而我平时的学习心态更像是为了完成一项阶段性任务,为了考试而学习,不求达到最好,只求能过。而这也是很多大学生的心态。所以这种心态影响了我考试周的复习工作,不高的期望值自然对应了不够充分的复习工作。然而,每次考完试后,与他人成绩的对比以及奖学金的刺激,大脑开始一阵躁动,又开始觉得不甘心。所以问题就是这样,平淡的心态使自己处于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位置,内心又渴望更上一层楼。矛盾就此产生。在这里,奖学金成为了我评测个人能力的一个标准。其实问题也很好解决,只要每次考试周对自己强调,“我是要拿奖学金的男人”,自然对于复习工作就重视多了,也就不会存在复习不充分的问题了。

而在课外技能提升上,我主要是指软件操作,比如PPT和SolidWorks,对于软件的学习,我始终无法达到精通的程度,主要还是一个学习密度的问题。拿PPT学习来说,学习了一年多了,目前也只达到基本懂得各项操作和基本的模仿。学习密度低带来的后果是将短期内有所提升,但一旦停个十天半个月,学习效果就被稀释掉了,只留下了个大概印象”嗯,我学过“,再来一遍,又不会了。所以除了坚持学习外,学习密度不高,学习效果也是收效甚微。

之所以把这些写出来,主要是想通过写作带动自己去进一步思考个人成长中的问题,并内化,让自己重视这些问题,从而去解决它们。

特引以为鉴。

你可能感兴趣的:(个人成长反思(大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