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边书房@注解四书《论语》【389】牛皮是拿来吹的,功夫则必须靠练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有穿窬(yu)之盗也与!”】

       “穿窬”,是指墙上穿个洞。上古时期黄帝的法律就有一条:“壁垒已定,穿窬不繇(you,同‘由’)路,是谓奸人,奸人者杀。”意指不走正路而爬墙,就是奸诈之人,是要被杀头的。

       孔子说:“表面很威猛,实则很虚弱,没原则,就是小人,那像从人家墙上穿洞去偷东西的小人。”虚张声势的人多了,表面显得很厉害,实则就是一个软柿子。为什么内外有这么大偏差呢?这就是一种递弱代偿机制。越是有能力的人,本自具足,不需要或者很少用外物掩饰来代偿自己的不足;越是能力不济的人,越是要通过外物来掩饰自己的内心不安。前者顺其自然,活得自在,后者变本加厉,随时担心被别人拆穿,就好像偷东西担心被别人发现一样,活得累。

       我们经常鄙视各种小偷,他们偷的是物;我们自己也免不了要做“小偷”,偷的是理。因为自己没有占理,就“偷来”用用。小偷都有侥幸心理,只不过偷物的小偷会直接承受处罚,我们被抓住了,同样也会被处罚,不同的是我们能否“洗手不干”。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乡愿,就是所有人都说他好,所有人都喜欢他,万金油式的人物,这就是孔子最痛恨的人。乡愿之人,没有自己的原则,到哪里都讨好别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只为博得别人的认同。大家都认同的人未必就是好人,就如同大家都认同的理未必就是真理。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对同一问题,大家有着不同的倾向,自然归类站队。

       《子路篇》曾经记述,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如何?”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都说好的未必是好人,都说坏的,未必是坏人,不如乡里的好人说他好,坏人都厌恶他。这就是人伦道德的真实区分。

       乡愿之人,如同色厉内荏之人,实质空虚,却要博得外界的认可,同样是小偷,这里偷的是为人之德。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孔子说:“路上听到的内容,半路就拿出来显摆,变成自己的说辞,这种行为是要被道德所丢弃的。”

       我们现在的“道听途说”,是指没有根据的传闻,不做求证,到处传播。孔子这里的“道听途说”指的是做学问的道理,要比现在的含义丰富得多。做学问的差别在于:知行合一和口耳之学;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知行合一,就是说我听到一个说法,不是马上去转述,而是放在自己心里去琢磨和研究,甚至自己践行,然后有所得。知行合一强调内外一致,口耳之学只是强调自我感觉良好;学习为己,就是说学以润身,让自己提高含金量;学习为人,就是为别人而学,让别人知道自己有学问而学习,为自己贴金;前者是自然生长,后者是人工美容,这就是区别。

       道听途说,没有真功夫,要被道德所抛弃,如同色厉内荏和乡愿都是德之贼。我们自社会上立足,靠的是真人真心真本事,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无论现在身居高位,或者一介平民,道理都是相通,时间就是最好的裁判。


@荷边书房@注解四书《论语》【389】牛皮是拿来吹的,功夫则必须靠练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荷边书房@注解四书《论语》【389】牛皮是拿来吹的,功夫则必须靠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