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的恃强凌弱

前几天用姑姑给轩轩买玩具的钱购买的积木套装到货了,和轩轩一起取回来快递就迫不及待的安装了,因为分了两个包装发货,所以今天收到的只有小颗粒积木和桌椅,轩轩玩儿了一会儿拼不出什么花样来就有点厌倦了,可是心里又惦记着,过会儿就跑过去再扒拉两下,可能是拼装桌对他来说有点高的原因吧,他转到了后面的长条桌上坐着拼去了,因为我跟他说过很多次桌子是用来吃饭和学习的,不可以上去坐着,所以提醒了两次他不肯下来,我就提高了音量,并做出了准备打他屁股的姿势,轩轩无奈的看了我一眼,突然间叹了口气躺在了桌子上,嘴巴里还念叨着:妈妈,我好累啊!

我愣了一下,这是两岁半的孩子说出来的话吗?

他的累来自哪里?

是因为我的唠叨和约束吗?

为什么同样的事情说了一遍又一遍孩子就是记不住呢?

有自己专用的桌椅难道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吗?

他为什么要坐到桌子上?

我不让他坐的原因是什么?

我怎么跟他说才能让他接受并理解桌子不能坐的原因呢?

突然记起来两到三岁孩子的特点,不要跟孩子讲道理,你不想让他碰到的东西最好自己收拾好,因为三岁以前的孩子正是第一个叛逆期开始的时候,所以我麻溜的把桌子竖立起来,这下不怕他坐了。

晚餐后带着轩轩一起清洗积木和桌椅,轩轩开心的一会儿加水,一会儿加玩具,不知道什么时候居然还找了个泳帽装了一帽子水跑到厨房找我,告诉我他要把水倒在翻斗车里,我一看满地的水就沉下脸来,告诉他想玩水可以,但是只能在卫生间里玩,如果把水倒在翻斗车里水就会流到地板上,会把地板泡坏的,可是他还是想试试,我很严肃的说:你可以把翻斗车拿到卫生间试,但是绝不可以在客厅里玩水!

轩轩看着我,好像找到了台阶下一样开心的笑着说:好的妈妈,我可以带到卫生间玩儿。

可是正好哥哥进卫生间关了门,轩轩拎着车和帽子又回来了,我一边收拾一边嘱咐他:先别着急,等哥哥出来了外进去。

没想到轩轩居然把装满了水的泳帽直接放在了地上,我直接就急了:说不让你弄地上水你怎么回事啊!

轩轩默默的看着我,啥都没说。

我接着吼道:还不赶紧拿抹布把水擦干!

轩轩跑去找来抹布站在那里仍然呆呆的看着我,瞬间看到了童年的自己:那是一年级的六一儿童节,一位叫陈巧的同学让我帮她看着小板凳,可是等她表演节目回来之后我却发现她的小板凳不见了,那位同学就插着腰很凶的冲着我喊,还得让我跟她一起回家告诉她妈妈是我给她把小板凳弄丢了,那时候第一次经历这样的事情我吓得瑟瑟发抖却不得不跟着她回家接受不知道会是怎样的惩罚,这段经历即使过了三十多年依旧是那么清晰,以至于让我在面对儿子的时候突然间发觉自己此刻的行为像极了那位同学——习惯性的恃强凌弱,这就是所谓的童年阴影吗?

那么我给孩子们制造了多少这一类的阴影?

既然我知道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会跟随孩子一生,那么为什么还没有学会好好的跟孩子沟通?

习惯性的恃强凌弱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习惯性的恃强凌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