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传不如身教

言传不如身教,任何学习都离不开环境。

言传不如身教_第1张图片

今天在公交车上,一上车就发现了一对特别的父女。父亲坐在最后一排,女儿在前排坐着,一人拿着一本书在看,看书的姿势非常标准。不是低头看,而是双手拿着书立在离面前30公分左右的位置,两人的姿势一模一样,初步判定是父女。

父亲拿的是一本古籍,黄色封面,封面只有两行竖着的繁体字,书本不厚,有一些褶皱,我想应该翻看了很多次的缘故。

女儿,初中生模样,手里拿着一本古代文学,简体的,两人就这样一前一后地看着。绝对是车上一道最美的风景线。

刷着手机的我,直接补秒杀。

大概过两三站之后,坐在那位父亲旁边的伙伴下车了,女儿一个转身就坐到了父亲的边上。我也在他们的左前方找位置坐下了。

听到他们开始交流了起来,女儿对父亲说:「原来古人也这么有意思,满满的套路。」父亲点头顺势回答:「有意思吧,如果这边要你出题,你会怎么出呢?」

后来旁边上来了很多人,开始大声交谈,也就听不到他们的谈话了。

在车上我就在一直想,是什么样原因让小女孩这么喜欢看书?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交流起来就像有着共同话题且永远同在一个频道里的老朋友。

我想这不就是「言传身教」最好的示范吗?

要让孩子爱上读书,自己先做到,这是「身教」而不仅仅只是「言传」。

就像杨绛先生说的:

「好的教育,榜样的作用很重要。

我体会,『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我自己就是受父母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
爸爸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报》评论一篇接一篇,豪气冲天,掷地有声。我佩服又好奇,请教秘诀,爸爸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

妈妈操劳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总要翻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读得津津有味。我学他们的样,找父亲藏书来读,果然有趣,从此好读书,读好书入迷。」

杨绛先生还说过:

「我们对女儿钱瑗(小名阿圆),也从不训示。她见我和钟书嗜读,也猴儿学人,照模照样拿本书来读,居然渐渐入道。她学外文,有个很难的单词,翻了三部词典也未查着,跑来问爸爸,钟书不告诉,让她自己继续查,查到第五部辞典果然找着了。」

你看,大人都爱读书,孩子自然也就会爱上读书。国外教育学者也做过研究,要教育孩子,自己先做到,既当孩子的榜样,也当孩子一起学习成长的朋友,创造一个「身教」的学习环境给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哪里会不爱读书?哪里还有什么学不会呢?

经常看到周围有一些的人,自己在那看电视、玩着手机、玩着游戏,小时候是大人泡茶聊天看电视或是打着牌搓着麻将,然后让孩子去写作业去看书。

一切都用强权、用威严来命令或要求孩子做一些自己做不到的事儿,有些甚至还用打的。这么只会适得其反。

自己都做不到,也就别要求孩子做到,孩子也做不到的。

除了「言传身教」之外,这位父亲也的思考方式也值得点赞。

有可能他是老师,也有可能这就是他平时教孩子思维的一种思考范式,虽然表面看起来引导的问题很功利,搞不好孩子只会做「应付考试」的题目,除了能拿到高分,其实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明白为什么是这个答案?还有别的答案吗?哪个更优?

孩子自然而然会去探索,探索越多,问题解决方案自然就多了,慢慢地孩子的思维就训练起来了。

好的教育,除了要有「身教」的环境,还要不断引导,用问问题的形式引发他们思考,慢慢地让他们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

言传不如身教,给答案不如问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言传不如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