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 心理咨询后的功课

2018.3.27

8:37am-12:45pm (3059)

今天湖州天气阴晴,气温已经回升,20号从北方回来已经一个星期了,这期间去了杭州一趟,呆了两天,参加两个面试,见了女朋友, 赴约一次心理咨询,参加一个读书会活动,走了很长很长的路,直到身体觉得走累了。大前天晚上,女朋友临时起意开车来湖州,半夜出门,又呆了一天,感觉两个人的状态都是乱糟糟的。她一刻不停地说着公司的各种大事小事琐事,我在一旁听着但也无意识地焦虑着自己工作的情况。分开后,觉得特别疲惫。

所有的事情都转变地太快,所有原本的稳定性和确定性都被打破,情急之下,乱了手脚,晚上的失眠和凌晨的早醒让我觉得时间万分漫长,一睁眼就又要面对这空白世界。我陷入了一个僵局,这个困境不是我主动走进的,而是因周围环境变动造成的。

在自我构建的理想世界里,一切都是简单纯粹的,这一次的改变,则是听从了他人意见,把自己硬性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或许,这个决定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我今后的生活吧。既来之则安之,已经选择放弃了的,那就不再多想了。看眼前的路该如何走下去吧。

周六在做心理咨询时,我选了两个主题,一个是亲密关系,一个是职业发展,因时间有限,只能择其一,考虑片刻后选择了职业发展。关于人生的职业规划,倒真的没有认真思考过,脑中也没有任何一片蓝图供我参考。这大概也是个历史遗留问题,当年大学毕业后,只是想快点离开这熟悉的环境,也没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匆忙之下就逃走了。

想起老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从学校进入到社会的角色转换可能是每个社会人都需经历的阶段,该承担的焦虑,惶恐或许都不可避免,既然是自己没有做好准备,那就“乖乖”地接受这个惩罚吧,毕竟是我自己选择回国,想来看看这个竞争激烈又充满活力的社会。

在跟心理咨询师聊天的过程,意外地梳理出一些我自己都不太意识到的性格特点,而这些特点很可能会影响到我的职业选择以及工作幸福指数。结束之后,心理咨询师也要求我回家做功课,进行自我梳理,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生活方向。

【性子柔和,不好竞争】

记忆里,在上小学时,我的竞争意识和自尊心都是非常强的,几乎是达到了人生的巅峰,自小学结束,进入初高中后,我与别人竞争的意识就逐渐淡下来,主要指在成绩分数的追求上(很可能发现,在数理化上拼不过人家,水平有限,争也争不过,索性就不争了)。当然,这个不好竞争的角度是从我不擅长的领域来比较,若自己擅长的方面没做好也还是会努力争取的。

从大学到研究生这几年学习中,也几乎完全不在乎别人在干嘛,只关心自己在做什么,参照物始终是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很少张望四周的人群,因此,很多纠结,攀比,嫉妒的心态都没有太多影响到我,像是个“没心没肺”的人。因此,生活纯粹,简单,精神面貌以及身体状态都良好。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以真诚的态度面对生活和他人时,该得到的都会得到,外在的其他肯定和荣誉只是附赠品,切不可寻错了目标。

当把注意力放在和别人比较时,我往往做不好事情,更重要的是,我一点也不开心。相比寻求外界快速反馈和嘉赏,我更喜欢按自己的脚步走地慢一点。近期产生的焦虑和惶恐,更多的是因为外界信息声音的轰炸,把我的注意力转到别人身上,忘记了自己。别人可以拿我去比较,但我自己却不能。要记住,在学校体制内中,大多数的行为活动是跟着社会钟的节奏来开展,无需思考;现在,社会钟依旧摆在那里,而我需要找到自己的时钟按自己的步伐走。

昨日看阳志平的文章,在谈及人们幸福感来源时,提到三个关键要素,自主,胜任,和归属。能自由做出选择,做自己喜欢热爱的事情,可以在工作中创造价值,带来满足感,和家人朋友爱人保持亲密联系。简单说来,就是处理,自己,工作和社会关系的平衡。而平日里常谈论的马斯洛需求理论,相对来说已经落后,或者是“不那么正确”的理论。因为它是一个线性层级的逻辑,比如人的自我价值必须通过其他条件的满足才得以实现,强调了先后顺序,但这一点是没法证明的。贫民窟的人或许在物质条件上不那么满足,但若在社会关系上特别幸福,那么其幸福感也会比较强。

【收纳整理,爱体力活】

喜欢收拾,爱归纳整理,爱干净,现在想想可能有轻微洁癖,这可能是性格所致,也可能是因为自懂事起,就常常帮家里干活,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在工作性质的选择上,可能会偏好20%的体力劳动和 80%的脑力劳动。怎么说呢?干适当的体力活对我来说是一种减压的方式,也是生活的调剂,我并不把它看做是劳累和辛苦的事情。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我们努力倡导,要跑步,要健康,无非也是让身体以特定运动的方式动起来,同理,干家务活也是变相的运动锻炼。

如果可以,会选择住在公司附近,半小时或者一小时的路程,都愿意走路上班。

就这个特性来说,我有考虑做收纳整理师,或者家政管理的工作。这个既要求动脑,又可以动手,也能与人沟通,流动性也很强,又总是充满新鲜感的。这个作为我非常重要的备份选项。关键是,即使别人对此不理解,或者觉得很LOW,我丝毫没有心理负担,也不觉得丢脸。跟销售工作相比,我更愿意这个方向。

在确定第一份工作且工作状态稳定后,这条路也会慢慢铺开来,至少要去尝试一下。如果我选择了一份纯脑力工作,业余时间也还想去找份兼职的体力活,很想尝试去奶茶店,咖啡厅工作,在服务行业里工作,最有趣的就是能观察形形色色的人,写一写这眼前的生活。

因对琐碎繁杂事物不抗拒,助理类型的工作也是一个方向。

【求新求变,自寻乐子】

咨询师问我父母是怎么看待我找工作这件事的,我说他们都认为我性格柔和,又太老实,不会吹嘘拍马,最适合老师公务员的工作,稳定又纯粹。这是出于父母爱护小孩的本能考虑,尽可能减少不确定性。被提问是否愿意一直做老师,或者待在一个稳定不变的环境中,我却犹豫了。这大概是我错失两次做老师的机会,总是想象着我能做,能安定下来,实际上,我只是借助外在的稳定来安抚内心的躁动。

另外,我发现,自己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周期大约是三年左右,在三年期间,迅速了解,学习,成长,然后抽身离开。这个时间期限能确保我做事百分百投入精力,享受其中,不会厌倦。对于接下来的职业规划,我想大概就是三年一跳吧。我能想到最有趣的生活,就是有多种多样的经历背景,接触多种多样的人群,带着不同的立场角度去了解这个世界。

因为习惯了自己和自己玩,我是特别擅长给自己编故事且把故事合理化的人,简单来说,总是带着发现美的眼睛去做事,无聊之中也能有乐子。所以,就这一点性格来看,我可选择的工作范围是是比较广的,大胆地拥抱不确定性。有时也在想,那些涌向大城市的热血青年们都可以扎根生存,我为什么就不能呢?偶尔自嘲一下自己的“一无是处”。

【基本温暖,思想自由】

回到幸福感来源的三个关键要素,自主,胜任,归属,我始终没有把钱放在前列,或许是还没尝到苦头,也或许是我对钱的欲望真的没有那么强烈。但我知道,它是重要的,也是生活的基础条件,我不会刻意回避它,或者不谈论它,当然也不会推崇或者夸大它对我的意义。

上次去杭州参加了线下读书会,活动要求每个人都说英语,来参加的人多半也是外国人,每个人有着不同的工作生活背景,讨论的也都是“生活”之外的主题,这是让我感觉安全舒适且又兴奋的环境氛围,非常喜欢,至少这个Community是存在的,我也找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短暂的几个小时内因为缘分简单维系着,不是完全紧绷的状态。对每个人来说,它可能都是逃离生活的出口。

我知道接下来的路会有那么一点点艰难,也可能会漫长,但始终要记得保持学习状态,保持自己的步调行走,坚持锻炼身体,保持和人群接触,持续写作输出,以三年一个小周期为跳板,用十二年的大周期去调整改变,时间看得见,要沉住气。

你可能感兴趣的:(#263 心理咨询后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