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2016·发展心理学 | 2016.7.4

第十四章  攻击行为、利他主义和道德发展

不知道是不是一种错觉,与集体主义的文化传统不太相符的就是,在子女教育上,似乎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提倡自己的孩子不要吃亏,如果人家打你,你就要打回去,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种称为反应型攻击,他们的攻击通常是为了报复。研究发现,反应型攻击的儿童有一种敌意归因思维,也就是说,他们会倾向于将事情解释为"他们对我有敌意,才这么做的。",这种思维导致了对周围人的消极情绪体验,影响了人际关系。

家长言传对儿童有影响,身教更有作用。如果家庭当中父母经常争吵,儿童就会将争吵和攻击作为解决冲突的途径,他们在一些社会技能和适应性行为,比如情绪管理技能上就会有困难,这是婚姻关系不好对儿童的很大的影响。

人类的利他行为是有生物学基础的,这也是人类得以繁衍的一个基础。利他主义的一个素质基础就是"共情",温和而富有同情心的父母更能促进儿童的利他行为,而经常采用惩罚和强制方式的父母,则会促进自我中心价值观的发展。

道德其实就是将社会的共识、规则等内化成的稳定的行为标准。所以,如果是为了外部物质的奖励而做的好事可能就不能推导出做事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

发展儿童的道德行为,从社会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可以有强化、惩罚以及社会榜样等途径。

惩罚还比较有意思,详细说说。

第一,对于儿童的不良行为,要用和蔼的态度,坚定而始终如一地坚持原则以及相应的惩罚措施。

第二,说明惩罚的原因,不加以说明的惩罚,会让儿童尽量避免"被抓",他们觉得整个事情中,被抓住是最难过的,所以他们就会乘大人不在的事情继续做那些事情。

第三,进行道德自我概念的训练,比如要让孩子倾向于认为自己是"诚实,可靠,善良的人",通过建立这种自我形象,儿童就可以建立起内化的自我监督机制,在没有大人在的时候,也会遵章守纪。

第四,树立正面的学习榜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开卷有益2016·发展心理学 | 201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