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技术贴:如何读透一本书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虽然每个读书人都特别讨厌“这么多书,你都读完了”这句话,但毕竟总得面对“生也有涯,知也无涯”的问题。人生苦短,我们终究是读不了几本书的,那么千招会,有时候真的不如一招精,博览群书固然重要,但还是需要读透几本书,存一些“看家本领”。

怎样才能读透一本书呢?虽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但过来人一定有一些成功经验,以下即是我读书生涯的一个提炼总结。

超强技术贴:如何读透一本书_第1张图片

我的书房

第一问,读一本书要花多少时间?

这个问题无非是考虑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倘若时间允许,问题就在于读的是什么书。按照我之前文章《信息爆炸时代,我们该读什么书》的分类方法,假如你以消遣的方式读无用的书,那就无所谓时间了,毕竟你不会为自己逛街、看电视之类计算时间的回报率。假如你读的是有用的书,那么我们就需要针对它的“用”,准备自己的时间预算。

第一,我们需要快速的检视阅读。通过快速的略读包括书名、序跋、目录和一些重点章节,来了解书的基础内容,我们的目标是分清它对我们是否有用(有兴趣且有价值),假如有用,分清是令你博学,还是令你睿智。

第二,假如它是令你博学的书,那么就将目标设定为寻找作者提供的新知识,以及作者是如何得到、利用这些新知识的。找到这些,这本书对你的价值就算挖掘完了(注意,尽管我推荐应该多读令人睿智的书,但不代表博学没有价值,它们是你睿智的载体,不必较劲,开卷自然有益)。

第三,假如它是令你睿智的书,那么就要好好精读,试着去归纳作者提出了哪些新想法、新主张、新的表达方式,思考其与社会普遍的价值观是否一致,你怎么看这些想法,从中能学到什么,假如你赞成这些想法,能否用它来解释世界

第四,假如它是一部广为流传的经典,或者是一部公认的集大成之作,那么就必须在精读的基础上,做更深的投入,“读透一本书”,并且从一本书到一类书,从读书到了解整个行业。

第二问,如何确定读书的目标?

假设我们读让人睿智的书,那么作者提供了各种新想法,尽管我们对它们有兴趣,可如何利用呢?又或者,许多人经常会出现的问题——读的时候也算认真,可为何就是记不住呢?

其实这里的关键在于读者的主动性不强,直接的“传递——接受”模式效率太低。对于学生来说,必须以考试来引导才能提高学习的成绩,对于读者来说,最好的办法是以问题来引导,才能提高阅读的效率,才能真正地利用书本的内容。

举个例子:

知识好比各种各样的物质,有些是砖头,有些是苹果,你可能比较容易接受苹果,不太喜欢砖头。可假如你的考试,考的就是砖头,除非你是钱钟书,数学可以考零分,或者你爸是李刚,科科都可以考零分,否则你只硬着头皮学好砖头。

但假如,你有一个建房子的目标,那么现在你对苹果、桃子的兴趣就降低了,你会根据自己房子的需求,很主动地去寻找合适的砖头,木材,水泥,并且对它们的规格、质量提出要求。

所以,好的阅读模式应是读者自己提出问题,如果有一个自己的知识体系(房子),在体系上建构新的理论(砖头),那就更佳。你会主动地向书本提出问题,索取答案。甚至在你找到更多更好的材料以后,你还可能会萌生出要建别墅而不是普通房子的想法。

所以,当你的知识体系越丰富,你提出的问题就越有探索的可能,从最初的“是什么”、“是不是”,到后来的“为什么”、“怎么样”。比如前者是“什么叫读透一本书”,后者则是“如何才能读透一本书”。显然,后者的问法比前者有更大的探索价值。

“专家的知识不是对相关领域的事实和公式的罗列,相反它是围绕核心概念或大观点组织的,这些概念和观点引导他们去思考自己的领域”。这里所谓的核心概念、观点就是指具有很大探索价值的元问题。

第三问,怎样才能读透一本书?

如果我们暂时放下博览群书的念头,以读透一本书为目标,那么以下四条可资借鉴。

1.主题研究:

读一本书首先要弄明白书的主题,包括他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他有什么想法,他为什么要说服我们接受他的主题,他有什么理论支持(比如依托某部经典)?

对于这个主题,从书的标题开始,为书拟一个大纲,就好像你按着这个主题,要写一本同样书,然后分析哪些是作者的重点,他是如何表达主题的。

2.材料解码:

为了解释、证明、达到他的主题,作者一定会提供一些材料,比如故事,比如逻辑证明等等,对于材料,我们要做出分析

材料有什么,说了些什么?材料是什么,本质如何?材料是怎么产生的?作者是如何编排和利用他们的?

比如小说,关注它的故事是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故事是怎么写出来的,如何构思和描述的。就好像最高级的侦探一样,不仅要找到罪犯,还要弄清楚罪犯的作案动机、作案工具和作案过程。

3.深入文本:

对文本的细致研究是读书的必然阶段,也是核心阶段,尤其是文科类书籍。研究文本从大处着眼,主要是找到作者强调的概念和解释,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看作者如何通过它们表现主题。从小处看,主要是观察细节,通过上下文分析词汇的意义、限制、逻辑关系、修辞等,甚至超越表层,追问后面的内涵。

4.取石攻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本之外还可以寻找一些辅助资料,比如作者的其他书,其他作者的同类作品,关于本书的评论,相关领域的工具书、网页等,借以辅助对该书的理解和判断。

第四问,如何真正地学以致用?

初级阶段:就书论书,笔记是最好的方式。

笔记是你让书变成财富的最佳方式。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笔记你记了一定要再看!否则你是打算出售你的笔记真迹吗?

我一般这样记笔记:

1.阅读过程中,我联想到一些其他的问题,如果我无法解答,那么我就记录下来,随后去找答案,找到的答案或者更多的资料就会被记录到这本书里,成为一本更厚的书;如果我能解答,那么我可能会写一小段文字,作为感想,搭配这本书的内容,或者将书中相关的内容和我的感想整理成一些新的文字,用于其他层面,比如我正在写一篇有着明确主题的文章,那么这些就是其中的资源(现在用不上,将来也会有用);

2.觉得作者的思想或表达很有趣,很佩服,学有所获,那么这时候我会努力用自己的语言去概括出来,也就是说把我愿意接受的作者的精华用我的语言表述出来(如果能够做到这点,那么可以说这本书你基本掌握了)。

很明显吧,这两点就是传说中的“把书读厚,把书读薄”

另外,有些人可能舍不得在书上乱涂乱画,没有关系,你可以用笔记本,但我个人认为最好的办法还是用电脑整理笔记,不按你读了多少本书,而是按照你的兴趣或知识分类,将你的学习资料和心得建库管理。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你电脑里的那一个个word文档简直就是满满学问啊。

中级阶段:书以致用,以实践的方式读书。

根据科学研究,要让学习起到立竿见影效果的,最好的办法是反复训练和测试反馈,就好像运动员参加比赛,学生参加考试一样。但这些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并不适用。所以,我的建议是:

如果你读的是技术类的书,你最好是做点什么,让书指导你的实践,甚至发动灵感利用其它的知识一起去设计些什么;如果你读的文科类的书,你最好是写点什么,如果你能将几本书的知识融会贯通,内化成你自己的东西,然后写成一篇论文,甚至一本书,甚至一本教材传授给他人,毫无疑问,这些书你已经掌握得很好了,不是吗!

并且,一旦做出了什么,写出了什么,一旦有了受众,那么你将收到直线反馈,对不对、好不好也将一目了然,在反馈中你自然可以获得长足的进步。

高级阶段:课题研究,成为行业内的专家。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不生活在各种各样的专业领域,如果是那些你赖以生存的行业,或者是一生倾心的兴趣,那么你可以通过读书,通过读一系列的书,通过课题研究,努力成为行业内的专家。

以我的专业研究《金瓶梅》为例。

入门:我对《金瓶梅》发生了兴趣,然而还没有形成个人的完整的价值观,这时候我需要反复地阅读原著,广泛地吸取他人研究作品的营养。

基础:通过前期的“博观”,慢慢地“约取”,形成自己的主题目标——文本研究

研究:以自己的主题目标为中心(注意,你的主题好不好、对不对,只跟你的写作或工作有关,跟阅读本身无关),去搜寻和分析其他的材料,无所谓别人的观点正确与否,哪怕(很常见的)许多书会有相互矛盾的观点,只寻找能够辅助自己的主题,支持自己的思想的资料

专家:像专家一样,通过大量的准备材料——笔记,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心得,完成自己的主题创作——《涵秀轩草根研究金瓶梅》。

要读好书不是件容易的事,只是,“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毕竟我们爱读书,爱学问,更爱那个日益优秀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超强技术贴:如何读透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