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得到App”订阅专栏《万维刚精英日课》的精选,集结了全球经济、社会、科技、哲学等领域的最新思想,并中国人习惯的表达方式分享出来。
就算生活在发达国家,也不是所有人都有现代化思维。美国社会学家曾经有一项研究,他比较了波士顿工薪阶层和精英阶层的文化差异。他发现,工薪阶层的一个特点是只相信自己的亲友,而非常不信任何外部世界,甚至可能对陌生人有一种自发的敌意。他把这些人称为“都市村民”——住在都市里,却任然是村民思维。
相比之下,中产阶级和精英阶层的人没有那么强烈的亲缘意识,他们很容易跟陌生人合作,而且非常信任办事规则。
在看今日的中国,这个现象不是很明显吗?小城镇的人特别讲究亲属和熟人关系,没有关系寸步难行,这也是为什么有理想的年轻人非要去大城市!看看什么叫发达?什么叫精英?真正的差异是思维模式。
英国作家马特·里德力的新书《自下而上》就系出了一个宏观的思维模式“演化论”,不仅仅是生物的演化,更是一切事物的演化。
哪怕你对生物学、历史和技术进步完全没兴趣,我也建议你深入了解一下演化这个思想。我认为演化思想,可能是比任何其他现代思想都重要的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能把现代智识分子和古人区别开来的一把尺子。
咱们先不谈那些大事,先思考一个身边的小事。假设你的家族,几十年前过得非常艰难,历经了磨难,但是现在发达了,家大业大,生意做得很红火,家里人才辈出。那你就会有一个问题 —— 我们家族的兴衰,到底有没有什么道理呢?你就去向智者寻求指引,那你可能会收到三个答案。
第一个说法是,你家之所以现在这么兴旺发达,是因为在过去的困难时期,你的祖父是一位大善人,做了很多好事,积了德,现在是收获好报。
第二个说法是,以前你家经历的那些不幸,其实并不是白白经历的,那都是考验和锻炼!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一切都是为了“曾益其所不能”。没有当年的不幸,就没有现在的幸福。
第三个说法是,人左右不了时代和大环境!你家的家族基因和家族文化中的某些特点,恰好使得你家在过去那个时代过得很不好,不过所幸还是存活了下来,赶上在现代这个时代就过得很好,这里面没有什么特殊的安排,纯属偶然。
请问这三个解释,你接受哪个呢?第一个是“因果报应论”,第二个是“目的论”,第三个是“演化论”。
演化论看似平淡,其实是最厉害的。它跟前两个的思想有本质的区别,不仅仅是无神论对有神论,而是根本哲学上的区别。前两个说法都认为一件事情的决定是“自上而下”,就好像天上有一双眼睛或者说有一套法则在指导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而演化论认为,老天没有决定任何东西 —— 既没有回报你,也没有培养你,一切都是个人自己碰运气和奋斗的结果。
演化这个思想,有大用。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世界观、一个社会观和一个价值观。演化为什么这么厉害呢?它有两个重要特点。首先演化是可以继承的,好东西会得到奖赏,获得更多的繁殖机会,它会生育很多后代,更容易流传。另一个特点是,两个好东西之间,可以通过异性繁殖,产生强强结合的后代。生物界的基因遗传和异性繁殖,在人类社会的文化、道德和市场中就是模仿和交流。
演化这个思想,落实在生物界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落实在经济学上就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但是里德利说,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两个东西其实说的是同一个道理。
里德利在书中还考察了演化思想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非常精彩,有机会可以细细研读。
如果一个人的三观是以自下而上的演化思想为主,那他可能就具备很多优良品质:他会不迷信权威,不相信什么救世主,愿意靠自己。他不会有那么多人生的困惑,不会质疑命运不公平,不抱怨做好事怎么没有好报,更容易接受现实。这个人还会比较谦虚,他知道好的东西都是自发演化出来的,不是什么圣人设计出来的,所以他就不会有妄想,不会幻想自己能一手遮天,搞个什么顶层设计一下子就能治理好国家。
从个人角度,我们还可以从演化思想中推导一套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人生在世,到底有什么事儿是最值得干的呢?如果你接受演化的价值观,如果你认为演化就是“天道”,我认为有三件事最值得干。
第一是传宗接代。当然这不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传宗接代,也包括文化的传承,手艺、技术的传承。你去学习前人的好东西,让它流传下去,这总是好的。
第二是交流。交流就等于异性繁殖。你有一个好想法,我有一个好想法,咱俩交流一下,让好东西结合,也许就能产生一个更好的东西。交流可以带来综合式的创新。
第三点是创新。还有一种创新是随机产生的突变式的创新,相当于基因变异。创新不一定是科技创新。如果你认为这个社会现在有问题了,你大胆创造一个新的行事方法,从自己开始慢慢影响周围的人,最后改变社会规范,你这就是一次创新。
我们有了演化的世界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去做传宗接代、交流和创新的事儿,那就算是符合了天道吧!
再提一个微观层面的思维模式,也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学派,叫斯多葛派(Stoicism),近年来在美国非常流行。
斯多葛派哲学要求我们做一个坚忍、坚定、不轻易动感情的人。Stoic 这个词,在英文中可以做名词,那就是指一个斯多葛派的信徒,或者说叫“斯多葛者”;也可以做形容词,形容一个人宠辱不惊,坚忍。
1.一段名言
一篇文章题目是“想要更幸福,就关注你能控制的东西”,作者是纽约城市大学的哲学教授马西莫·匹格里奇。匹格里奇刚刚出版一本书,叫《怎样成为一名斯多葛者:古老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在这篇文章中,匹格里奇只说了斯多葛派的一个小内容,称之为“斯多葛控制二分法” —— 意思是说,在生活中,有些事情是你能够控制的,有些事情你是控制不了的,而你应该只关注你能控制的东西。
基督教里有个类似的说法。美国基督教神学家尼布尔,曾在19世纪30年代写过一段《宁静祷文》:
神啊,
请赐与我宁静,好让我能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情;
请赐与我勇气,好让我能改变,我能去改变的事情;
请赐与我睿智,好让我能区别,以上这两者的不同。
其实犹太教也有类似的说法。中国科大前任校长朱清时也非常喜欢这段话,曾经用来勉励学生:“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有度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智慧区别以上两类事。”
而据匹格里奇考证,这段话的意思,最早恰恰是起源于斯多葛派哲学。2000年以前,古罗马的斯多葛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Epictetus),说过一段这样的话。所以这个宁静祷文的本意,并不是出自基督教,而是出自哲学家。所谓“可以改变”,就是“斯多葛控制二分法” 中的“你能控制”。
匹格里奇把“斯多葛控制二分法” 的效果称之为“爱比克泰德的许诺” —— 如果你真的能区分你能控制的事情和你不能控制的事情,并且将两者区别对待,那么你在心理上,就会是不可战胜的 —— 在面对人生起伏的时候,你就能真正做到宠辱不惊。
2.一个心法
匹格里奇举了个自己的例子。他有一次在罗马坐地铁,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小偷把他身上的钱包偷走,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小偷拿到钱包转身就跑出了地铁车厢的门,然后门正好关上,匹格里奇无可奈何。钱包中不仅有现金,还有他的证件,信用卡。丢了钱包非常麻烦,他得花很多时间去补办各种证件,挂失信用卡 ,简直想想都让人头大。
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反应肯定是非常恼火,会痛恨小偷、还会责备自己怎么就没把钱包看好,可能未来几天的情绪都受影响。但是匹格里奇因为已经修习斯多葛派哲学多年,他遇到这样的事儿就能够很好地面对。
匹格里奇就想,小偷把钱包偷走这件事,是我不能控制的,那我就只能接受。钱包已经丢了,那我就应该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上面。
我能控制什么呢?我可以选择好好度过这一天。本来匹格里奇已经和家人、朋友约好当天晚上要一起看个演出,然后一起吃顿晚餐。结果他根本不受丢钱包这件事的影响,该看的演出、该吃的饭一点没耽误。匹格里奇的弟弟就对他的反应非常羡慕,说你钱包丢了居然没当回事儿,情绪还很好。
这就是“心法”的作用。事情还是这么个事情,仅仅是因为你面对它的态度变了,你整个人都可能不一样。
“斯多葛控制二分法”可以让我们面对小事从容不迫。面对大事,就更厉害了。
匹格里奇举了一个越战时期美军战斗机飞行员的例子。这位飞行员被越南人俘虏,在战俘营待了好几年,期间面临严刑拷打,受尽了折磨。但是这位飞行员也修行过斯多葛派哲学,哲学帮助了他。飞行员想,肉体上的折磨是我无法控制的,那我就只能接受,我安之若素就好了。但哲学并没有把他变成一个消极的人 —— 他也关注到了自己能够控制的东西。飞行员本身是一个高级军官,领导其他的战俘,就是他能做到的 —— 结果他抓住机会组织了一次抵抗运动!
更进一步,匹格里奇说,如果你能够接受“斯多葛派控制二分法”,那么你的个人目标,就应该从“外界目标”,转换为“内部目标”。
3.两种目标
什么叫“外界目标”,什么叫“内部目标”呢?比如说现在你的面前有一个升职的机会。你准备好了简历,列举出了自己取得的各项成绩,把简历交给老板,希望能拿到这个职位。
如果你的目标是要获得这个职位,那就是一个“外界目标”。这里面有很多因素是你无法控制的。可能你的竞争对手表现更好,也可能老板不喜欢你。如果你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外界目标上,你就会有各种焦虑不安的情绪。
所以匹格里奇说你应该选择的是一个“内部目标”。你控制不了外界,但是可以控制自己。你可以把目标设定为尽自己所能,写一份最理想的简历。
有了这个控制二分法,你设定的是内部目标,那么对于不能控制的最后结果,你就没有什么可焦虑的。最后结果不管是什么,你都可以坦然接受。就算没拿到这个职位,任何愤怒的情绪也是没必要的,多余的感情只是自我伤害。
想通了这一点,你会发现生活中很多方面都是这样。参加一个比赛,你要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打一场漂亮的比赛,而不是能不能赢得比赛。你喜欢某个人,想获得对方的爱,那么他/她怎么对待你是你无法控制的,但你能控制的是你对他/她的态度,呈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在一场政治选举中,你无法控制哪个政党会获胜,但你可以控制自己的一票,你可以帮你支持的政党做宣传。
匹格里奇认为,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你就没有什么敌人和对手,因为你关注的是你自己,你不会去指责任何人。
为什么斯多葛派哲学在今天仍然受到欢迎。这大概是因为它没有脱离实际,具备实现的可能性。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克服焦虑情绪,宠辱不惊,任何时候都镇定自若。但是中国传统上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似乎是一句成语,叫“无欲则刚”。说如果你能消除自己的欲望,你自然没有焦虑。佛教似乎也是类似的说法,要求我们去除欲望。
但我们普通人怎么可能消除欲望呢?我参加一个比赛,我当然想赢!我马上就要上场了,教练看我紧张,过来跟我说你要消除取胜的欲望!这可能吗?
消除欲望这个要求实在太高了。斯多葛派这个心法就实在得多 —— 并不是没有欲望,你想要什么东西,可以!但是你要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己能控制的这部分上。
“控制二分法”,可能是斯多葛派哲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心法。我们应该区分自己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东西,接受那些不能控制的,把注意力集中在能控制的,并且有勇气去控制。这不是什么宗教鸡汤,而是很有实用价值的一个哲学思想。做到这一点,我们遇事就能从容大度,处变不惊。
这是两个宏观和微观方面给我印象最深的思考,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