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开有意地打压、歧视与偏见,我国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上屡屡吃亏或许还有一个原因

除开有意地打压、歧视与偏见,我国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上屡屡吃亏或许还有一个原因_第1张图片

无论是上届的伦敦奥运会还是正在进行的里约奥运会,中国队都经历了很多不公正的裁判和污蔑。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奥运会早就不是一场单纯公正的体育竞赛,而是一场充满政治色彩的斗争。

中国队日益强大,针对中国队的打压就日益严重。但除开有意地打压、歧视与偏见,我国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上屡屡吃亏或许还有一个原因。

周末,在女子沙滩排球比赛中,本来中国队已经赢得了比赛,但是对手瑞士队对比赛结构提出质疑,要求重新打,裁判居然同意了。虽然最后还是中国队赢了,裁判的误判却实在让人愤怒。

可如果你仔细看比赛,就会发现比赛过程中瑞士选手不断在用英语和裁判交涉,但是我们的选手基本不会说英语,也没有任何人能够上前帮助她们。在这种情况下,不表达就等于默认,裁判自然会偏向瑞士选手。

除开有意地打压、歧视与偏见,我国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上屡屡吃亏或许还有一个原因_第2张图片

无数人记忆中的中国黄金三剑客,虽然他们未曾真正拿到过金牌,但对人们来讲他们就是最顶尖的击剑运动员。“三剑客”征战了十数年,三届奥运会,最终却只获得了两块银牌,遗憾退役。他们最后一次奥运比赛之所以痛失金牌,也是源于裁判员极不公正的判罚。虽然事后那个裁判员也遭受了很严厉的禁赛惩罚,但他的裁决使三剑客最终没能拿到本该拿到的金牌。

退役后,三剑客之一的王海滨去了法国留学,并苦学法语。他说,我学法语就是为了用这门击剑的“官方语言”方便交流,争夺话语权,不让遗憾重演。

12年伦敦奥运会的时候雷声也被裁判误判了,王海滨冲进场内用流利法语表示抗议,之后裁判再也没敢判罚。

因为会法语,王海滨可以和国际击剑界各路人士毫无障碍地交流,潜移默化当中为中国击剑赢得了话语权。

除开有意地打压、歧视与偏见,我国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上屡屡吃亏或许还有一个原因_第3张图片

国际职业网球选手李娜,因为英语能力强,在国际赛事上就极少吃亏,战绩也颇好。而非国际职业选手多数不会说英语,这也可以理解,但要是熟悉比赛规则的教练组和观赛工作人员也不会说英语,遇事没有人能出来与裁判流利地谈判、申诉、解决的话,运动员不管实力多强永远都是吃亏的。

总有人觉得学外语(英语)没用,但在日益国际化的环境中,外语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基本工具,也是很多事情的前提。北京2008年的奥运会非常精彩,我们的运动员也表现优异,所有人都看向中国。但国际赛事不可能年年在中国举办,如果我们不能突破语言的瓶颈,运动员的权益就永远无法保证。

如果运动员或者教练组人员的外语好,或许我们就能在国际赛场上及时挽回一些不公正的判罚结果,得到更令人满意且更恰当的成绩。

如果我们的外语好,在面对外国人的偏见时,我们就能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许就会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我们都为祖国的奥运健儿而骄傲,也为他们遭遇的不公而愤怒。但我们没有意识到,国家的真正强大,要靠每个人的努力。歧视与偏见都是长期形成的,不可能一朝就消失,但至少我们谁也不希望在抗争的过程中,因为外语讲不好吃哑巴亏。

学外语看似是件小事,我们却普遍忽略了它的重要性,要知道只有学好外语,我们才能在国际更自信地发声。

在国际环境下,不管实力有多强,英语不好,就等于失去了话语权。

除开有意地打压、歧视与偏见,我国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上屡屡吃亏或许还有一个原因_第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除开有意地打压、歧视与偏见,我国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上屡屡吃亏或许还有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