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

图种

思维导图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 Circle Maps - Defining in Context 圆圈图,定义一件事
  • Bubble Maps -Describing Qualities 泡泡图,描述事物性质和特征
  • Double BubbleMaps -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双重气泡图,比较和对照
  • Tree Map -Classifying 树状图,分类
  • Flow Maps -Sequencing 流程图,次序
  • Multi Flow Maps - Cause and Effect 多重流程图,因果关系
  • Brace Maps -Part-Whole 环抱图,局部和整体
  • Bridge Maps -Seeing Analogies 桥状图,类比

Circle Maps

圆圈图有两个圈——里圈和外圈。里圈用文字、数字或是图画定义核心主题,外圈则用文字或者图画对主题进行描述和反馈。

应用场景——一个写作的好方法

Bubble Maps

想要描述一个主题的属性?泡泡图最合适不过了!泡泡图可以增加孩子对事物描绘的深度和多样性。泡泡图顾名思义,是由很多泡泡组成。中间的泡泡是主题词汇,周围有很多属性泡泡环绕。

Double BubbleMaps

双重气泡用来做比较最合适不过。两个泡泡图放在一起,可是中间却有重叠的气泡,那就是他们的共同点。

Tree Map

Tree Map是学会分类思考的最佳方法。它就像一棵树一样可以分门别类地将物体有条不紊地列出来。Tree Map的上方是树干,下方密密麻麻的是它的树根。

应用场景——科学的分类

Flow Maps

分析事物的发展、内在逻辑。

应用场景——动物的生长过程

Multi Flow Maps

这个也可以叫做因果关系图,可以用来归纳事物发生的原因和它导致的结果。中间的格子是发生的事件。左边的格子是事件发生的原因,右边的格子是事件发生的结果。

应用场景——教育孩子为自己行为负责

Brace Maps

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也是我们平时用的最多的一个图。包括做笔记的时候也常常用到。左边是整体,右边是局部。

Bridge Maps

桥状图用来描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相关性。图的左边描述主题,右边分别列出各个相似主题的名称和特性。

笔记

阅读书籍

如果是理论性书籍,很多情况下前后章节连续性不是很强,可以读完一章之后进行一次整理,如果是整体性较强的书籍,并且在短时间内可以阅读完成,可以读完全书一并制作思维导图,这个大家根据实践情况和书籍难度自行判断。

构建框架

可以直接将书籍的目录录入到思维导图中,也可以选择比较重要的部分录入。主要的目标是将书籍中最重视的部分框架清晰的反映在思维导图中。

录入重点

将书中的重点论证部分录入思维导图,同时将自己摘录、勾画的部分录入,这个时候不必变更书中原句,简单的录入即可。这时有两种内容,第一种是和书籍框架及论证有关的,放入导图的对应分支下;第二种是与框架无关,可以在导图中建立一个“杂项”的分支,将所有内容统统扔进这个分支下。

调整方式

如果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作者的思路或者纯粹和作者有关的东西,那么绝对不关心作者或者本书的思维框架如何,但是在书中可能关心其中某些部分。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关心如何做分析阅读,如何做检视阅读,如何做主题阅读,那么可能要做三个主要的分支。

论证引入

将内容和论证放入相应分支中,完成了整体框架的构建,这时候就是该细化的时候了。

细化语言

细化每个分支的逻辑性和语言。框架已经有了,每个分支下也有了一定内容,但是每个独立分支下的逻辑性并不清楚,需要将书中原话转变成自己理解的话语,尽力简化。同时,将这些句子的逻辑关系理清,用分支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时就有了一个层次、逻辑清楚的思维导图了。

处理杂项

大家没有忘记杂项中还有很多内容吧,处理一下这些句子,有些内容可以放入前面整理出的框架中,有些东西则和全书整体框架并不相关。

内容归档

比如管理一个专门的导图,日常杂项一个导图,谈读书系列一个导图。将杂项中的内容分门别类的归入这些导图中去,不必太过在意构架和体系,可以同样在它们中建立杂项,扔进去就OK了。等到想用的时候再说,到时候不过是一个搜集资料的过程而已。同时,最好注明该条出自哪本书和页码。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