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安安静静的读书者

  一直以来我就是一个蛮喜欢读书的人,不太记得小时候父母是怎么培养出我的阅读爱好的,可能是睡前故事讲得多,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最经典的画面就应该是一个呆呆的小女孩搬一个小板凳坐在院子里看书的模样。中学时喜欢在睡前看会儿书,当年觉得别的同学每天作业都来不及写而我还能每天看课外书简直棒棒哒,高中时候被同学带着看了一些当时很流行的书,安妮宝贝、安意如、郭敬明之类的,大学时代画风突然变了,不喜欢看青春文学,改看互联网、科技类的书了,而现在却在看一些属于蛇精病类型的书……


  

  这么长久以来,我一直保持着一个安静的读书姿态,却从未思考过——为什么读书?

  

  直到我看到这篇必须背下来的后记《 书:一棵钻出坟墓的大树》。

  

  完全忘了当时是因为什么而种草这本书,总之它就出现在了我的想读目录里,然后就在图书馆借到了这本书。但是,阅读这本书的前半程,确切的说是这本书的前大半程都挺无趣的,感觉像是听一个有点无聊的书呆子唠叨,除了偶尔的几个句子让你会心一笑,大部分的阅读时光,略显枯燥,确实有点像是副标题所说的——是一本《毫无用处的万能文学手册》。

  

  直到我读到最后的后记,瞬间有种要哭出来的感觉。他用一种迷人动情的使命感或者说宿命感,升华了我简单的阅读行为,就像给做好事者授予都市传说的勋章,就好像告诉倒霉蛋那是你的宿命。

  

  作者的观点以我的理解用白话文来表达就是,单个人的阅读可能是无用的,但是对于人类文明而言,阅读和写作是文化的传承,由作者传,由读者承,每一次的传承都会随着作者或者读者的死去而终结,但是对整个人类文明而言却靠着这延绵不断的传承永续下来,战胜了时间和死亡。所以说,书是一棵钻出坟墓的大树,图书馆是墓地唯一的竞争对手。

  

  在我看来,阅读和写作这对组合,是口耳相传的2.0版本,是对时空界限的挑战,孔子在颜回死后找不到合适的传人就开始著书立说,期待后世之中会有人继承他的学说。现在除了文字,还有影视,摄影,绘画等一系列的传播途径,而在千百年前,想要大规模、大范围保存和传播信息好像只有写书一种形式,所以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巨大推动作用尤为伟大,才会有一生忠烈却被几本传奇小说弄得遗臭万年的悲剧,才会有自古以来的纸书崇拜。

  

  眼瞅着,辛勤的书写者以惊人的速度创造着可供阅读的内容,现在的问题已经变成——出书的人太多,书呆子明显不够用了。出书的门槛越来越低,美女作家,畅销作家,新锐作家一抓一大把。这一箱一箱的新书,若以销量论英雄,内容是一回事,包装的艺术、营销的手段显得更为重要一些。如果光看书名、封面以及推荐语,踩雷的机率高得吓人,阅读起到的删选作用就越来越明显了。推荐书,反而成了更加考验逼格的事情。

  

  你读或者不读,书都在那里,只是那些不入眼的作品,即便出版发行了,不被欣赏,不被认可,永远离主流价值十万八千里。这就好像又回到了孔子时代,写作变成了寻找超越时间空间而存在的知音,如果这一世纪不出现,那就等到下一世纪,反正只要转化为字节,就能跟互联网一起不朽。

  

  相比于文字本身的不朽,能够在人生这几乎可以说是速生速死的几十年里,浸润其间,窥一豹而明兴亡得失,观一叶而知风云诡谲,已经足够庆幸。阅读是我喜欢并且习惯的娱乐方式,用微博上看到的一句话来说,一位作家用多年功力写出浓缩的精华(速成畅销书除外),你不用讨好他就能传送给你,一打折20块,作者还得感谢你。想和别人不一样,想言语有趣,读书是最便宜的方法,并且,书很乖。确实,我已经找不到比读书性价比更高的事情了,虽然读书所带来的收获很难即刻变现,腹有诗书也不一定能够气自华。但读书作为一种个人选择,从一开始就减少了精力流向了其他更加粗放、盲目、浮躁,喧嚣的活动之中。那么,不作恶就是一种积极。

  

  所以,做一个安安静静的读书者。至于,读什么书,怎么读,在养成读书习惯之后才有意义。

  

做一个安安静静的读书者_第1张图片

  本书推荐理由:

  

  1、普通阅读爱好者:其实个人并不是特别推荐这本书,只是后记写的极好,非常值得一读。

  

  2、文学、社会学研究者:如果想要研究阅读文化,应该很有参考价值。

如有需要;欢迎调戏:http://weibo.com/shenleyang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一个安安静静的读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