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情感的深刻思考——苏轼咏七夕词赏析

人世情感的深刻思考

——苏轼咏七夕词赏析

王传学

宋代文学家苏轼,写了多首咏七夕的诗词,表现了他真诚的情思和对人世情感的深刻思考。

先看他的《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风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和友人陈令举等坐船游玩,一边喝酒,一边快乐的畅谈,然而相聚总是要分离的,为了表达对陈令举的依依不舍,词人便写下这首词送给他。

词的上片,紧切七夕下笔,但用的却是王子乔飘然仙去的故事。据刘向《 列仙传》载,周灵王太子王子乔,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被道士浮丘公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于山上见柏良,对他说:“告我家, 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颠。”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苏轼此词上片,借这则神话故事,称颂一种超尘拔俗、不为柔情羁縻的飘逸旷放襟怀,以开解友人的离思别苦。发端三句,赞王子乔仙心超远,缥缈云天,不学牛郎织女身陷情网,作茧自缚。一扬一抑,独出机杼,顿成翻案之笔。缑山,在 河南偃师县。缑山仙子,指王子乔,因为他在缑山仙去,故云。“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承接前文,刻画王子乔超凡脱俗的形象。牛女渡河,两情缱绻,势难割舍;王子乔月下吹箫奏凤凰之鸣,挥手告别时人,乘鹤而去,令人羡慕。王子乔放浪形骸、超凡成仙,和放弃仙位陷于情网的牛女形成强烈的对比,前者由仙入凡,后者超凡归仙,趋向相反,故赞以“不学痴牛騃女”。表现出词人渴望像王子乔一样能够遗世独立、羽化成仙的情志,也是词人对陈令举离别情思的开导之语。

下片写自己与友人的聚合与分离,仿佛前缘已定,事有必然。“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借用晋人遇仙的神话故事,比况几位友人曾冲破银浪泛舟而行。晋人张华《博物志》载一则故事说:天河与海相通,年年有浮槎定期往来,海滨一人怀探险奇志,便多带干粮,乘槎浮去。经 十余日,至一城郭,遇织布女和牵牛人,便问牵牛人,此是何处。牵牛人告诉他回去后问蜀人严君平便知。后来乘槎人还,问严君平。君平告以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算年月,正是乘槎人到天河之时。词人借用这则优美的神话故事,比况几位友人曾冲破澄澈的银浪泛舟而行。“槎”,即竹筏;“客槎”,一语双关:明指天河的“浮槎”,暗喻他们所乘的客船。“尚带天风海雨”,切合“浮槎”通海之说。结尾两句笔墨落到赠别。“相逢一醉是前缘”,写自己和友人的相聚;“风雨散、飘然何处”,“风雨”承上“天风海雨”,写朋友分袂,各自西东。“一醉是前缘”,含慰藉之意;“飘然何处”,蕴含无限的感慨之情。

这首词不但摆脱了儿女艳情的旧套,借以抒写送别的友情,而且用事上紧扣七夕,格调上以飘逸超旷取代缠绵悱恻之风,读来深感词人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

南宋诗人陆游在《渭南文集》中评此词:“昔人作七夕诗,率不免有珠栊绮梳惜别之意,唯东坡此篇,居然是星汉上语,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现代文学家姜书阁在《论苏轼词的源和流》中评论说:“这里没有儿女惜别之意,飘然高举,高情连云,用星汉上语放怀歌唱,真有‘天风海雨逼人’之势。”

再看苏轼的《渔家傲·七夕》:

 皎皎牵牛河汉女,盈盈临水无由语。望断碧云空日暮,无寻处,梦回芳草生春浦。        鸟散余花纷似雨,汀洲苹老香风度。明月多情来照户,但揽取,清光长送人归去。

这首诗首两句由《古诗十九首》里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化用而来,也是点题之句,道出七夕时令,写出牛郎织女二星隔银河相望,无法交谈的痛苦情形。接下来写人间独守空房的女子,整天望着漫天碧云,空等日暮,无处寻觅相会的鹊桥,只好寄情于梦境,在梦中回想春天在河边与心上人相会的美好情景。

下片承上片末句,写暮春时节,鸟散花落纷飞如雨,水中小洲红苹已老,花香已经飘散,暗示女子的心上人已离她远去。独守空房的女子无人陪伴,只有多情的明月来相照。女子将月光捧在手中,希望月光能经常将外出的游子送回家中。

这首词由七夕想到天上牛郎织女隔河相望不能交谈的痛苦情形,引出人间夫妻分离不能相聚的相思之苦,表现了对离散夫妻的深切同情及美好祝愿,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心中委婉曲折的情思。

苏轼在黄州写的《菩萨蛮•七夕》,寄托夫妻团圆、永不分离的愿望:

凤回仙驭云开扇。更阑月坠星河转。枕上梦魂惊,晓檐疏雨零。

        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七月。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继配王闰之来黄州已近两个月。是年七月七日夜,牛郎织女相会。东坡登上朝天门城楼,即景生情,作此词,以示夫妻团圆、永不分离的愿望。

这首词主要写“更阑月堕星河转”的天上七夕,感叹人世艰难,“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古典诗歌里经常出现。苏轼以前的诗人们多用同情笔调表现牛郎织女心心相印、长年相望的不幸遭遇,立意一般都在相思愁苦、佳会苦短方面。

苏轼袭用传统题材,赋予新思想,从而产生了新的意境。词的上片展现了这样一幅情景:凤凰驾着仙车,彩云开启掌扇,斗转星移,明月西坠,惊醒了梦中的牛郎织女,即将分离的恋人难分难舍,眼泪化作漫天的细雨。下片转为议论:牛郎织女的相逢虽然是短暂的,但他们的青春与生命和上天一样是永恒的,因而他们的爱情也是永恒的。即使他们的离别是十分痛苦的,但他们始终不羡慕人间的夫妇。人间的夫妻虽然能朝夕相守,但他们的爱情和生命都是春花朝露,转瞬即逝。

这首词先写牛郎织女的缠绵凄恻,痛苦分离,接着笔锋一转,发出“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的感慨,表达了词人赞颂牛郎织女永恒爱情的人生态度和对他们的羡慕之情。最后发出了深深的叹息,感叹人间的痛苦遭遇,寄托着词人命途多舛的悲愤。“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东坡用一个顶针手法,透过一层,道出了“天难老”的妙谛和词人内心难言的余悸:牛郎织女虽一年只有一次的相会时间,但终究比人间美好,人间不值得羡慕,因为人间烦恼太多了,度过一天好像熬过一年那样长久,艰难。最后两句,道出了人生的深刻痛苦,令人回味。

苏轼在黄州还写有《菩萨蛮•七夕,黄州朝天门上》:

画檐初挂弯弯月,孤光未满先忧缺。遥认玉帘钩,天孙梳洗楼。

        佳人言语好,不愿求新巧。此恨固应知,愿人无别离。

这首词写的时令为“画檐出挂弯弯月”的夜幕初降时刻;前面那首词写的时令为“更阑月堕星河转”的拂晓时刻。这首词主要写“不愿求新巧”的人间七夕,情人心愿,“此恨固应有,愿人无离别。”上面那首词则主要写“更阑月堕星河转”的天上七夕,感叹人世,“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画檐初挂弯弯月,孤光未满先忧缺”,城楼的屋檐上挂着弯弯的月亮,月亮还没有圆又担心它会缺。形象地比喻人还没有团聚,就担心又要离别。此处借寓王朝云饱受离别之苦后的忧虑。“遥认玉帘钩,天孙梳洗楼”,仰望天边月亮像一只玉钩,可以想见织女正在梳洗楼内独自梳头。词人看着那如玉钩的月亮,联想到那如织女般的夫人在楼上梳妆打扮的情景,由天上转到人间。然后落到王朝云身上。“佳人言语好,不愿求新巧”,佳人,此处指王朝云,她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不愿向织女乞求新的技艺,夫妻分离的痛苦您织女星应该是感受最深的,我祈求的是请您保佑天下有情人永不分离。

七夕这一天,年轻的女子常常虔诚地向织女乞求才智技艺,使自己变得心灵手巧,故民间称七月初七为乞巧节。

苏东坡与王朝云在七夕登上黄州城楼,显然没有乞巧的意思。然而,苏东坡在这首词的下片写道“佳人言语好,不愿乞新巧”,为什么呢?原来,“此恨固应知,愿人无别离”,这十个字道出了王朝云的内心世界:她只希望与苏东坡长相斯守,不能让“乌台诗案”之类事件造成的思念之苦再现。东坡自从在湖州与王朝云分别,到黄州相聚,其间两人有十个月没有见面。苏东坡说的“孤光未满先忧缺”,描写的就是王朝云饱经离别之苦的心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世情感的深刻思考——苏轼咏七夕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