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梁实秋的“芙蓉鸡片”引发的胡言乱语

今日傍晚跟着母亲看北京电视台的美食节目,母亲爱看,说虽然学不会,但多少学个一招半式也好;不料今天的菜式均是“御厨”级别,母亲知道连半招也学不来、干脆不看,进厨房按她的菜谱准备全家人的吃食去了,留我一个慢慢享受“看得见,闻不着,吃不到”的“芙蓉鸡片”。

据主持人介绍,北京东兴楼的“芙蓉鸡片”因其颜色白嫩、味道香滑,当年曾经是慈禧寿宴上的拿手菜,主持人“穿越”亲眼目睹“御厨”的制作过程,用料没有太多稀奇,除了主料鸡肉仅选鸡胸的某个部位、稍为精刁以为,其他倒也平常,无非蛋清、生粉之类的常见食材,但厨师却能在油锅中将一碗糊糊摊成平薄的长片状,而且长达近一米,着实需要功夫。大厨解释说至少要有十年的训练,才可能做出这样的“芙蓉鸡片”。

节目中有背景音介绍此道菜肴时提到“梁秋实”在他的《雅舍小品》中曾对东兴楼的“芙蓉鸡片”有详细的描述,不知道是解说词写错了、还是播音员读错了,总之是错了,可见写稿的和念稿的都不知道民国时期这位有名的“老饕”——梁实秋,在他的《雅舍小品》中专门有一章“老饕漫笔”,其中提到在东兴楼请客,确实特意介绍了“芙蓉鸡片”。

由梁实秋的“芙蓉鸡片”引发的胡言乱语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节目中还介绍了东兴楼另一道“镇店之宝”的菜肴:干炸丸子,现场采访和掰开看丸子内部,都像俄罗斯套娃一般,干脆的外壳里面套着一个松软的小丸子。大厨介绍,他们的丸子之所以如此独特,是因为有一道特别的程序:摔!人工摔打肉泥一个小时,调味后再摔打十分钟!摄像机拍摄后厨就那么单调地摔打着……

后厨锻炼十年为了一个“芙蓉鸡片”,摔打一个多小时只为炸出“大丸子套小丸子”,这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今时代,着实难以理解,或者说令人敬佩!但真正的生活,往往就是在分分秒秒的定格中,在点点滴滴的精细中,小到吃饭喝汤,大到国计民生,概莫能外!

有一次在香港一个海岛上溜达,遇到一处地下管道维修,现场围了隔离带,我在绕开的那刻发现了一个难忘的细节:打开的井口旁有一个支架,放着一些工具,在支架显眼的位置垂着一个透明的袋子,明确标明“下井人员信息”字样,可以看到袋子里装有身份证(或者工作证,距离较远看不清)和其他资料。当时一愣,这个场景在内地没有见到过,施工现场又不便停留,后来曾向香港同事了解,他们不熟悉,但猜测是因为香港外地劳工多,为便于井上人员了解下井工人信息而设,万一发生意外便于救援吧!

绕过施工处后沿徒步径闲逛,小径随山势起伏蜿蜒,路边见一石块突出、阻挡半边路面,石块突出的部分被涂画上了斑马条纹,既显眼又美观。当时我就在想,修路的人是带着怎样的心情来留下这块“挡路石”,又是怎样精心而又贴心地把它描画得如此美丽呢?

我所在的城市,从市区通往郊区仅有一座大桥相连,近几年大桥时常维修,严重影响交通。有一次某媒体“说漏了嘴”,指出大桥初建时就不达标,如今“带病工作三十年,加上近几年随着车辆增多,大桥已不堪重负”,这让每天来回在这座大桥上奔走的市民们,走还是不走?

“将就着”,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生活态度,饿了“将就着”吃碗方便面以为就可以解决肚子问题,病了“将就着”吞个药片希望能把病抓下来,工作上“将就着”凑合一下交差就行,制定措施“将就着”能混过眼前就OK,建个工程“将就着”几年不倒就算完事……

我们确实曾经很贫穷,但“一箪食一瓢饮”不意味着捞起瓢就灌、抓起饭就啃,何况如今大部分人都不再需要“饭疏食饮水”,孔老夫子那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让多少“吃货”们孜孜追求!我想这样的态度,不应该只是应用在“吃”上,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应该讲究一些。

今天提到的梁实秋,因为曾和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左翼作家展开笔战,曾被鲁迅先生斥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所以在我们的教育课本中少见他的文字,但那只是属于过去特殊的时代,掩没不了他的才华,他轻逸而又不乏幽默的散文尤其得到众多青睐。他曾经也批评过冰心先生的文章,但不妨碍成为好朋友,冰心先生曾如此评价他:“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

我个人感觉,梁实秋颇有几分像历史上的苏东坡,拥有开朗真诚的性格,拥有两段真挚的爱情,拥有学术届泰斗的地位,尤其令人艳羡的是拥有享受美食的胃口,把生活过得真如花儿一般灿烂!

吾乃一介草民,不能忧虑天地大事,惟有每天把日子过得精细一点,细水长流,多一些值得回味的瞬间,纵使生命长度有限,此生也不枉虚度一回吧!

由梁实秋的“芙蓉鸡片”引发的胡言乱语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由梁实秋的“芙蓉鸡片”引发的胡言乱语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由梁实秋的“芙蓉鸡片”引发的胡言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