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l 雪花如糖
曹丕曾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种看法未免太过绝对。
北宋时期有这样一位词人,他的朋友圈里集合了许多文坛大腕:晏殊、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宋祁、梅尧臣等人。其阵容之豪华,令人瞪目结舌。
他就是张先,字子野,生于公元990年,和柳永齐名。最初以一首《行香子》闻名词坛,被世人称为"张三中"(因该词中有名句"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
张先性格开朗乐观,交游甚广,曾和许多文人唱和赠诗,可见其人缘很不一般。唱和赠诗(词)是古代文人日常交际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通过赠词来进行沟通,增加感情。这种社交方式如同今天的微博、朋友圈,两人见面总要拍照留影写下几句感想并艾特对方。
01.与晏殊的交往
虽然张先和晏殊年龄相差无几,但张先考进士时,晏殊已是主考官。从这点来讲,二人应该是师生关系。不过晏殊对张先的文采十分欣赏,经常邀其到家中作客,一起饮酒赋词。在饮宴中,晏殊最喜欢听歌妓演唱张先的作品。
可见,晏殊是张先的头号粉丝。
子野的作品中,有一首《碧牡丹.晏同叔出姬》,从中可以窥见到俩人之间的友情:
步帐摇红绮。晓月堕,沈烟砌。缓板香檀,唱彻伊家新制。怨入眉头,敛黛峰横翠。芭蕉寒,雨声碎。镜华翳。闲照孤鸾戏。思量去时容易。钿盒瑶钗,至今冷落轻弃。 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
这首词的标题很清楚地表达了写作的缘由:晏殊心爱的小妾被夫人卖掉后,闷闷不乐,又不好发作。张先来访,得知此事,便当场写下这首《碧牡丹》,替好友抒发相思之情。晏殊听到最后几句: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心里愈发难受,后来又瞒着夫人赎回小妾。
假如张先不常到晏殊家中作客,他不可能知道小妾擅长唱歌,更不可能了解晏殊的心思。因此,也就无法出神入化地写出其思念爱妾的心情。由此可见,俩人的关系已远超普通的朋友关系。用现在的话来讲,应该是很铁的哥们,可以一起开怀畅饮,无话不谈,还可以帮着朋友撩妹。
正因为如此,晏殊的作品《珠玉集》,其序言就是张先所写(《名臣录》里曾提到这一点)。只可惜这份友谊的重要见证在后来遗失了,今人无法欣赏到张先对挚友及其作品的评价,实乃一大遗憾。
02.与欧阳修、宋祁、王安石的交往
欧阳修与张先是同榜进士,都于1030年及第。虽然同场竞技,但彼此并不认识。后来欧阳修听到张先的《一从花令》,立刻被其中的"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所吸引。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此词主要描写女子对远方心上人的无限思念和愁恨之情。这个主题太常见,想要出彩,似乎没那么容易。但张先别出心裁,用"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表达女子对爱情的向望,令人耳目一新。
试问哪个女人不想在最美的青春年华里和所爱的人在一起呢?但现实却是他策马而去,从此绝了音尘。细细思量,恨自己没能随他而去。这还不如桃杏,趁花朵还没有凋零之际,嫁给东风,一路相随呢。
这样的比喻,看似无理,却非常新颍,因而在北宋文人朋友圈里广为转发,欧阳修读了后使劲点赞,一打听才知道作者是张先,便想办法结识他。
结果却是子野先拜访永叔。欧阳修对他的来访可谓是喜不胜言,连鞋子都没有穿好就急切出来相见,并说“此乃‘桃杏嫁东风’郎中”。因张先做官一直做到尚书都官郎中,故得此雅号。
不过,张先的雅号颇多,还有"张三影"。这来自他的三句得意之作:云破月来花弄影; 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 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
可见,他嗜好写"影"。花影、月影、人影、灯影等皆入词中。据统计,他的作品中写影达29处,用来营造朦胧迷离、如梦如幻的氛围。
当然,所有带"影"的词作中,最为著名的要数这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它出自《天仙子》: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 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月亮冲破乌云,照耀着大地。一阵轻风吹来,花儿在月光下舞动着柔弱的身姿,一幅孤芳自赏的模样。"云破月来花弄影",这样的描写动静结合,意境唯美朦胧。因此又多了个"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的称号。
据说红杏尚书宋祁去拜见他,便对下人说:“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张先在屏风后听到宋祁的声音,高兴地出来迎接,并说:莫非是‘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到了? 两大文坛才子遂把酒言欢,不亦乐乎。
除此以外,王安石、梅尧臣与张先也有往来,并留下过诗作。如,王安石曾写过《寄张先郎中》,来表达对朋友的送别之情。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俩人不仅是朋友,还是姻亲,因张先的儿子娶了王安石的妹妹为妻。这样算起来,张先还要高出王安石一个辈份呢。
03.与苏轼的忘年交
不过,在张先的朋友圈,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则是他与苏轼的友情。
后人知道俩人的往来,多半是由于苏轼曾写过一首词,戏谑张先的老来风流。因张先在80多岁时娶了个18岁女子为妾。苏轼知道后,写下“一树梨花压海棠”赠与他。自此,梨花海棠成了老夫少妻的代名词。
敢拿朋友开涮,俩人的交情一定匪浅。实际上,张先与苏轼是亦师亦友的忘年交。
这要从1071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时说起。
熙宁四年,苏轼37岁,到杭州就任通判。但此时诗名远扬的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还是个小白。而81岁的张先,恰在附近游历,俩人遂有缘结识。虽然双方的年龄相差47岁,但由于性格中都有幽默、诙谐、风趣的一面,再加上苏轼对张先的才情非常仰慕,两人便成为忘年交。
此时,柳永、晏殊、欧阳修等宋初名家都先后去世,张先是苏轼所见到的唯一以歌词著称于世的文坛前辈。因此,当时的文人社交圈中,张先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于是,初涉词坛的苏轼经常参加湖州知府李常组织的文学沙龙,与风流潇洒的张先一起饮酒赋词,聚会游赏。俩人频繁寄赠,以词唱和,形成了一个以杭州、湖州为中心的文人集会团体,被后人称为"六客会"。
在这个文学团体中,张先年纪最大,词学修养最为深厚,自然德高望重,成为该团体的领袖人物。苏轼在词方面的创作,得益于张先的指导。
这首《江城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作于1072年,就是俩人一起唱和、切磋之作。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该词有点青涩,有明显模仿张先风格的痕迹,和后来的苏词大相径庭。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任何一个大家的创作都经历了从模仿到独立再到成熟并形成自己风格的过程。
1078年,张先去世。算起来,他和苏轼的交往前后不过7年,却对苏轼接棒欧阳修,成为北宋新一代的文坛领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张先对自己的影响,苏轼从不避讳。张先逝世后,他亲临墓前,撰写《祭张子野文》。以"拥彗"这一典故表达了对子野的尊敬之情,并特意提到俩人的忘年之交,以及张先对自己词作的字斟句酌和修改润色。
张先的一生,诗酒风流,为人坦率,极富才情,政治上又较为淡泊,很少陷入党派斗争,故朋友较多。也许正是这样一份豁达、淡定的心境,他活到89岁,是古代少有的长寿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