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月饼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由此月饼也乘势传遍大河上下,成为世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道美食。

探寻了月饼的前世今生,接下来当然要回归到现实,聊聊现实中形态各异,里馅多样的香甜可口的月饼了。自月饼问世时,其不仅风行于国内,也堂而皇之地走出国门。这是日本的(げつ/ぺい). eg.、这是韩国的[명사]월병.、这是俄罗斯的Лунный пряник «Юебин»、这是西班牙的aprender、这是越南的Bánh Trung Thu Hà Nội、这是大英帝国的moon cake、这是中国的yuebing。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书写,但回归到月饼的本身,它还是那个可以解馋、驱饥的一种食品。地域的差异存在让月饼呈现出不同的形貌特质,即使回到国内,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人的世界中也占据不同的位置,扮演不同的角色:

李白家的月饼

床前摆两筐,疑是没包装。举头望明月,低头闻饼香!

杜甫家的月饼

细草微风岸,今年送礼多。何物能摆阔?月饼最出色!

柳宗元家的月饼

无权鸟飞绝,没钱人踪灭。品饼蓑笠翁,独过中秋节!

苏轼家的月饼

明月几时有?举饼问青天。不知天上月饼,能卖多少钱?

徐志摩家的月饼

悄悄的我收了,正如你悄悄的送,我挥一挥衣袖,来年你还送不送!

琼瑶家的月饼

我有一块月饼,不知与谁能共,多少秘密在其中,送饼之人能懂。饼外情深义重,饼内目的重重。迎来送往惧无踪,徒留一帘幽梦!

诵读佳作名篇,多少带有戏谑的成分,但字里行间沁出的是浓浓的情味。

本文无意于探寻月饼的文化意蕴,而着意于月饼的本身。从实物的本体看,它取材于广袤大地出产的食物。不管如何花样迭出,但都少不了基本的原料,即使辅料掺杂了人类的聪明才智,但从本源上看,它们依然离不开厚重大地的蕴育。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文明程度的提升为月饼的空前繁盛创造了条件,而人类多元需求在多元文化的催生下也得到了空前的释放。这样,原本仅用以驱除饥饿的东西被人类附加上太多的意味。

既然要经历由原料到精加工的过程,就少不了人的助力。所有的事务一旦留下人的足迹,原有的单纯也就变得丰富复杂起来。物质形态的改变只要技术性的东西支撑即可完成,但是要变成在市场上行销旺盛的抢手货,单纯的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于是,艺术性的包装和粉饰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作为一种虚实结合、有无相生的表现形式,一旦介入月饼生产加工的流程,一切的不正常与不可能也就变得正常和可能起来。于是,融各路大咔智慧的精美食品出现在面前时,原有的其丑无比的原材料已经脱胎换骨,丑小鸭变成了真正的白天鹅。面对这样的珍馐佳肴,即使你再没有胃口,也有垂涎的冲动。至于入口之后,是甘之若饴,还是味同嚼蜡也只能是食者寸心知了。

因为无法掌控生产加工环节,接下来的相关环节也就更无法预知。作为生产者,他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成本和智力成本主要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赚取利润,而且尽可能地最大化。这样,当从生产线上走下来之后,原本及其简单的东西在接下来的各个环节就充满了太多的变数。如果说,加工环节是粗放型的话,接下来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称得上是集约型和精密型的。按照经济学的原理推定,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属于不同的属性。当成品出炉,进入消费者的手中,它才真正完成了商品应有的使命。当然,这种由生产者经过经营者走向消费者的过程,不是原有价值原封不动的转移(如果是这样的话,世界上就不可能再有生产月饼的厂家),而是经过层层追价,以致到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生产者要让利给第一经销商,第一经销商要让利给第二营销商,层层循环,以致无穷。当经过无数次的辗转腾挪之后,到最终端消费者手中时,一粒米的价格也就变成了黄金的价格。就消费者而言,能够吃到香甜可口又放心的食品,即使价值不菲也无关大碍了。

我家的月饼原本只是一堆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佐料,经过层层转换,在完成了七十二变的过程中,解决了多少人的文本问题和发展问题。从这个角度审视,作为消费者,看上去是过着养尊处优的坐享其成的日子,实际上则是以“劳心者”之形做着劳力者的善事。刀俎也好,鱼肉也罢,当香喷喷的月饼摆在面前时,你难到没有吃的冲动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家的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