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国企的技术骨干,如今在宁波自己开修理厂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中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他曾是国企的技术骨干,如今在宁波自己开修理厂_第1张图片


开始

多年以后,面对日新月异的新世界,李登亮总会回想起刚去起重机械厂的那个下午。那时的蚌埠机械厂隶属国家的机械部,厂房里堆积的钢铁和其它生产资料一字排开,一千多个穿着蓝色卡其布的工人埋头在自己的工位前。组装工人挥汗如雨,防焊镜下火花四溅,公告栏里贴着最新的公告和先进个人事迹。

他曾是国企的技术骨干,如今在宁波自己开修理厂_第2张图片

那是1980年的中国,许多细微的变化正刚刚开始,包括23岁的李登亮的人生。

能够成为一个工人阶级,为祖国四化做贡献,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李登亮一直这么觉得。

七、八十年代中国的起重机械制造还停留在起步阶段,用的都是苏联的图纸。也不用考虑市场问题,由部委统一下任务,统一调拔生产资料,生产完之后再统一分配给各大企业。厂里只要保证每年按质按量完成即可,工人们每天按部就班,生活并无波澜。

改变

改变是从1985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之后,各地的基础建设如火如茶,社会已经悄悄向市场经济转变。厂里除了生产每年机械部下的任务指标,也开始接受一些其它单位的订单。这时候,就需要组建自己的销售团队。

那一年李登亮刚升级为父亲,爱人是医院里的护士,厂里给他们一家三口分配了一套20平米的宿舍。为了给家人创造更好的条件,李登亮从技术工人转岗做了一名业务代表,负责跑天津和东北三省的业务。

李登亮清楚地记得,30多年前,从蚌埠坐火车到哈尔滨要27个小时39分,厂里每天补助7毛钱。那时鸡蛋3分钱一个、面1毛1一斤、最贵的旅馆一块多钱一晚。李登亮拿着厂里开的介绍信,到了地方就一家家单位去跑。企业、大型厂矿、几个省的铁道部、石油部、水利部···那时这些单位的大门远比今天好进,他们老拿着介绍信问李登亮:你这是哪个地方?哦,这个念蚌埠(beng bu)啊?这蚌埠又是在哪个地方?

他曾是国企的技术骨干,如今在宁波自己开修理厂_第3张图片

工程机械的业务员就像是远方过来的传教士,他们把企业当作要布教的信徒,日夜兼程,行走在工业文明的荒野里。每售出一台设备,便是存下的一个希冀。

80年代大部分城市的建设较少,他们的“布教”工作艰难,在外奔波一年,也只能勉强销售几台设备。

有一年,李登亮在南方出差。那时几大起重机厂成立了一个总公司,各厂分派了自己的技术骨干去任职,李登亮是蚌埠厂派过去的几个骨干之一。当时参加完起重机南方组的大检查,一行七个人正准备去深圳特区看看,出境证刚办好,突然收到家里的一个电报,说女儿的脚摔断了。

女儿是李登亮的心头肉,每次出差前与粉嘟嘟的女儿告别时都心酸不已。接到消息的他更是心急如焚,只恨不能问孙大圣借个筋斗云飞回去,哪里还有心思去参观特区?买不车票,便扒火车、睡车底,一路星夜赶了回去。当看到3岁的女儿蜷在爱人的怀里,粉嫩的小腿上因受伤缠满了纱布,这个一米八几的大汉心疼得掉下眼泪来。


他曾是国企的技术骨干,如今在宁波自己开修理厂_第4张图片
80年代李登亮和女儿在公园合影

所幸因医治得当,孩子的腿并没留下后遗症,但这件事总让李登亮觉得愧疚。于是,没过多久,他便找机会调回厂里,告别了长期出差的日子,并一直在这个部门待到99年。


他曾是国企的技术骨干,如今在宁波自己开修理厂_第5张图片
原蚌埠起重机厂(现已被柳工收购)单位同事合影


创业、再创业

90年代后期,改革的春风终于吹到了内陆。在蚌埠这座小城,也有许多人下海经商,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们换掉了原来单位的小平房,在市区买了大房子,有的还开上了小车。

而这时候的李登亮一家,还挤在20平米的小房子里,夫妻俩的工资加起来不到1000块钱。女儿也上了小学,除去开支,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有一次,女儿看到一架小钢琴,特别喜欢,李登亮一看价格,要60多块钱,就没舍得给孩子买。孩子懂事,没有再吵着要,但这时的李登亮决定,一定要改变这种生活状态。


他曾是国企的技术骨干,如今在宁波自己开修理厂_第6张图片
90年代李登亮一家合影

1999年,42岁的李登亮和厂里的另外两位骨干成员,一起下海办厂。当时这事在厂里造成极大的轰动,他们三个,一个是蚌埠起重机厂的销售处长,一个是供应处长,加上李登亮这个经销服务处长,可以说都是厂里的核心骨干。如今一起出来创业,肯定能做出一番事业。

他们在木商行找了块场地,成立了一个“安吉”公司,主要做起重机维修、配件销售、整车改装的业务。不到一年,公司就创造了非常好的效益,收入比在厂里时翻了好几倍。

但因为几个创始人都是各部门业务主管出身,对当地的投资环境不够熟悉,疲于应付各个工商税务管理部门,最终“安吉”公司在两年后默默地解散了,远没有成立时那么轰轰烈烈。原准备大干一场的三个人,也各自重新出去寻找生计,一个去了常州,一个去了宁波,李登亮还是留在蚌埠,继续靠他的维修手艺养活家人。哪里有车坏了,他就带着人去修。最长的一次在邯郸,一口气修了七台车,整整三个月没有回家。

2003年,在宁波发展的销售处长叫李登亮过来,说宁波大发展,起重设备增长很快,非常需要专业的维修队伍。经过到实地考察,李登亮觉得这边确实比老家发展要好,便下定决心过来重新创业。9月13号,46岁的李登亮告别了家乡的妻儿,一个人背着包,来到了陌生的宁波。


他曾是国企的技术骨干,如今在宁波自己开修理厂_第7张图片
90年代末期的宁波三江口

那时非典刚刚过去,沉寂许久的城市里重新聚集了归来的异乡寻梦人。李登亮也是这其中的一个。他接到的第一个业务,是给镇海电厂的一台16吨维修,当时对他来说这是个大活,整整钻在车底奋战了10多个小时,修好后客户十分满意。

就这样,靠着自己过硬的专业技术,李登亮在宁波站稳了脚跟。从2003年到2006年,他维修过数百台设备。厂房里条件艰苦,维修的活又脏又累,有时候一个活一干就是几天几夜。有一次在一个公司修一台12吨的设备,因为没水,他三天都没洗脸,满身油污,睡觉只能在集装箱里眯一会。但他并不觉得有多辛苦,每次干完活拿到报酬时,想到可以给妻子和女儿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他反而觉得很幸福。

他曾是国企的技术骨干,如今在宁波自己开修理厂_第8张图片

2006年,已经在当地吊装圈闯出一点名气的李登亮结束了单兵作战的日子,他租下了一个5亩的场地,开始组建自己的维修队伍。除了当地的吊车老板,还有很多大型企业,都与他签订了合作协议。镇海电厂、国家电网、中交三航、炼化厂旗下的工程公司、安检公司、物流公司、还有舟山电力···这些都成了他的客户与朋友。

并且,他成立的机械维修公司,从2007年开始,连续几年都成为三一重起的定点服务商。

他曾是国企的技术骨干,如今在宁波自己开修理厂_第9张图片

如今,年逾60岁的李登亮已经不需要再亲自出去给设备维修了,他的厂里有了二十来个工人,原来一起创业的设备处长也在前几年过来,跟他一起管理这个公司。他们在宁波拥有了一大群吊装界的朋友。工作之余,他们也会经常聚聚,看着日新月异的这座城市,和一批又一批涌出来的年轻人,他们总会感慨时间过得真快。

他曾是国企的技术骨干,如今在宁波自己开修理厂_第10张图片
60岁的李登亮(左1)与客户在洽谈业务

李登亮的爱人已经退休,女儿大学毕业后在合肥发展,目前也有了一家自己的燃料公司,还开了两家美甲店。这个贴心的小棉袄如今再也不用为买不起小钢琴而哭鼻子了,她现在最担心的是爸爸的身体,一直劝说他早点退休,回家享享清福。


他曾是国企的技术骨干,如今在宁波自己开修理厂_第11张图片
李登亮与女儿合影

但李登亮不愿意,他说自己奋斗了一生的事业和朋友都在这里,不一定能挣多少钱,但这样的生活,才是他想要的幸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他曾是国企的技术骨干,如今在宁波自己开修理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