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纪实——集市

      本来就特别喜欢纪实文学,这些作者都曾亲身经历了那些岁月,或多或少,笔下的文字都记录的是自己身上或者身边的人身上真实发生的事,就算是杜撰,也合情合理。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钱钟书的《围城》却不同,仔细读过好几遍,作者以其强厚的文字功底捏造的人物生动形象,跃然纸上,觉得书中人物就来自读者身边。它是一个悲剧,却时刻以其悲剧性警醒读者,发人深省。李可的《杜拉拉升职记》也是许多捏造,但对职场新人仍是获益匪浅的!


     废话这么多,只是希望我将要写的文字也要如他们一样:真实真诚。记录下这个阶段的我所闻所感所思所想。

家在一个偏僻小镇上,3的倍数的日子就逢集。随着农民工的热潮一大批青壮年涌入城市谋生,附近的十几公里都只留下些妇孺老人,良田荒芜,山野枯草茂密。除乡村主要干道有车辆行驶,以往的乡间小道人迹罕至,甚者路早已没有了。这大概是中国农村十分普遍的现象。

      以往跟妈妈一起赶集,路上总会遇到很多熟人,总要停在半路拉许多话,最近的以前的拉不完的闲话。但拉闲话是农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部分,是人际交往的核心。大学毕业回家的我对这些东西完全招架不了,恐一语不当招致更多闲话,在亲戚面前如此,在外人面前更是如此。谨言慎行,再到不言不行,发现已完全无法融入这个小社会了。

今天遇集,一个人去溜达,环顾这个我住了快10年的小镇。房子基本都重修了,钢筋混泥土取代了90%的瓦房,只剩些零星历史建筑咋眼。每间门面之后,人大多都没变,只是又添了许多年轻面孔,包括那些熟面孔的后代。大学在外见过一些市面,再来看这小镇,卖的衣物被子床单,花花绿绿的,只是鲜艳。布料都无法入眼,却仍有许多农民模样的妇人小孩在精挑细选砍价还价。

      看到些跟我同龄甚至比我小一些的姑娘,就在自己的铺子后卖东西,看守摊子。这些姑娘20出头,大多都没读书了,闲在家里。替父母做些小事,(啃老?等着嫁人后随夫做事?仅我的猜测而已)。转眼一想,这青春年华留在这些地方又能干点啥呀?

跟对面的一个小学同学聊天,她高中毕业后就去进入洗剪吹行业了,如今几年已过,学成后回家在自家门面开了间发廊,没事去她那里坐坐。偶然听她做生意,跟顾客介绍产品、做头发。一个同龄人,对那些爱弄头发的阿姨老顾客甜言蜜语,小心应付。对那些同龄人应付自如。这些在我看来,我全然做不到了。一是拉不下脸,二是做不来。

       对比别人,才能想到自己。我们生长在同样的土地,差不多的家庭条件。我只是想说:无论走到哪里飞上高枝,都不能忘本忘根。但是遇到压力的时候,也要知足,上天与我也足以!

      一个985毕业的大学生,迷茫地走过了大学四年,碌碌无为,迷失迷茫……学校不是社会,不那么冰冷;小镇是社会,于我远矣。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我能生存的那个社会,深深地扎根于此,勤劳知足!我还没有找到,我已经在准备的路上了。希望前路茫茫,在我失意落寞时,能想起小镇的那些姑娘,让我珍惜当下,有勇气继续前行;在我稳定立足时,切忌懈怠慵懒时,能想起校园里我未完成的遗憾!

现在的路才开始,每一步都要踏实,每一步都是在为以后铺路,不踏实地走以后就会地基就会塌掉。如果再能开心地走过这每一步,于我就无悔了!(怎么样才会开心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乡村纪实——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