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从没有停止过的《1984》

读书|从没有停止过的《1984》_第1张图片

传说,多一个人看《1984》,世界就会少一分危险。上世纪40年代,奥威尔真的对专制主义开了一个极大的脑洞。如果在愤青的年纪,可能会很容易被其中的内容煽动。不过,可能年纪大了,看完内心也没有半点起伏。反而有点怀疑。

《1984》描绘了一个极其专制的社会,“老大哥”控制着一切,所有人24小时都在其监视下进行活动。政府的工作主要是篡改历史、篡改新闻、抓思想犯之类的。类似我国“焚书坑儒”、“文字狱”、“锦衣卫”之类的优良传统。

这种情形之下,当然会有一个有所觉醒的男主角。这家伙做了很多违法的事,例如写日记、怀疑历史,以及谈恋爱。这在大洋国是要拉去改造的。

而这种故事的结尾,一般会有一个盖世英雄,身披金甲圣衣、驾着七彩祥云来拯救世界。但是,是的,我没有猜中开头,也没有猜中结局。最后男主角被钓鱼执法了,其实也不算钓鱼,他本来就怀疑“党”,这本身就是罪。思想警察只是扮成“兄弟会”,让他宣誓入会,彻底暴露了自己的想法。

之后,被抓去思想改造,各种折磨,各种洗脑。最后的最后,他完全屈服了,哦,不,应该是信服了。不是装的、也不是屈打成招,是真心诚意的相信党、爱护党。他拥有了“双重思想”,那些与“老大哥”说法相违背的思想,都是错的、是精神错乱,他学会了克制这部分思想,全心全意相信“老大哥”,相信“党”。


上世纪6、70年代,我国也差点成为这部小说的原型。不得不说,这部小说还有点预言的意思。但是,历史一再证明,“独裁专制”统治是难以维持的,而自由反而是最好的发展杠杆。中国的发展证明了这点。

对于中国匪夷所思的快速增长,学界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其中一个我觉得比较靠谱的,就是,中国充分利用了“自由”这个发展杠杆。稍微释放一点点自由空间,经济就会飞速发展。农村改革把土地分给农民自己打理,产量上来了;再到开放市场经济,再到国企改革“国退民进”。稍微放一放,经济就涨一涨。

理性经济人,都是趋利的,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最能证明这点。从共享单车到共享充电宝,一有钱的味道,就吸引了大批风险投资,成败先不说,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激活了整个市场经济。这效果肯定比政府自己掏腰包搞大工程、创造GDP要好。

经济上,自由的优越性亚当·斯密已经讲了两百多年了。文化上是同样的道理。

高中读穆勒的《论自由》,印象最深的一部分是对言论自由的讨论。穆勒认为言论自由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如果有某一个观点是对的,那么发表出来,可能会推动文明的进步;如果某个观点是错的,也要让其发表,因为可能会有人通过反驳这个观点、或者受到启发而得出了真理。没有自由的文化,不可能推动科技文化的持续发展。


说到底,“1984”是一个乌托邦,在目前来看没有什么实现的可能性。但是“独裁”依然存在,专制也没停止。例如朝鲜还是一个极其神秘的国度。

独裁者是否知道独裁不能长久,是否知道专制会导致灭亡?可能,这些理论他们全部都知道。但是为什么还要继续独裁?

权力。就算死,也要抱着权力去死。我是这么认为的。没有人愿意放弃掌控一切的权力,即使代价很大,在权力诱惑下,谁还愿意理性分析?我想,权力,才是整个《1984》的核心。没有人会刻意追求一个专制社会,但是每个人都想拥有绝对的权力。这本身,就是对专制的追求。

《1984》不会实现,但对《1984》的追求也不会停止。



作者:陈键,90后贫困中年

微信公众号:Bookish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从没有停止过的《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