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认为屈原并不存在,课本上的是一个“假屈原”

粽子节纪念屈原,如今的屈原已经进入课本,被全中国人民所熟知。但是从清末开始,在一帮子的朴学大家的考证下,对屈原是否存在提出了疑问,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胡适胡适之先生。

关于屈原是否存在,这个问题从司马迁写成史记开始,从没有怀疑过。一直到了清末,有一位先生叫廖季乎的先生,首次提出了疑问。后来的胡适先生更是对屈原是否存在提出了全面的质疑。五十年代,有学者更是将《离骚》等名篇全部收录在了淮南王刘安及其臣子的名下。这位淮南王就是汉武帝的叔叔,造反的那位。编撰了《淮南子》。据说还是豆腐的发明者。

这些学者提出质疑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1、史记之前的任何书籍都没有留下屈原的记载(不要提战国策,战国策的成书晚于史记)。如果像司马迁描述的屈原那么牛逼,不可能什么都没留下。

2、在史记中屈原的传和贾谊在一起,合传为《屈原贾生列传》,而贾谊是汉文帝时期的人物,这也是认定屈原不是战国时期的基础。屈原是楚国人,汉朝时期属于淮南王的辖区。这些学者们恐怕是根据贾谊的生卒年和淮南王的位置,才将离骚归给了淮南王

3、淮南王曾经造反,一些事情不能直接提及,所以,将淮南王刘安的一些好事得化名说出。

4、司马迁写的屈原都是来自于对楚地的民间采访。并非官方正统文件。这个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承认过。

以上就是屈原不存在的理论基础。

关于以上说法,我觉得单薄了些。

1、先秦文献本来就少,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对这个已经很苦恼了。不能以史料没有提及就否定屈原的存在。

2、再加上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对史料又是一次重大的打击。说不定秦始皇一把火就把屈原所有的记载都给烧了呢。

3、清朝的文人是抱着“莫谈国事”的心态混迹于事的,开始流行朴学,也就是对各种文字,典故,出处穷根究底,达到了疯狂的地步。恐怕那会的学者也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步。对于他们的质疑,不可太过相信。这种态度一直影响了很久,前几年去世的周汝昌先生,在治红学,考究西游记的时候,也是采用了这种态度。

胡适认为屈原并不存在,课本上的是一个“假屈原”_第1张图片

关于以上说法,我觉得可能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屈原的原型应该是有的。汉朝那会应该没有统一的普通话,方言应该很浓重,作为一个不是楚地的司马迁来说,有可能将某个人的读音听错了,才留下了一个貌似杜撰的人物。

作为一个后世的读者,而且不是一个学者的读者。所以,这些事情还是留给专家给出统一的答案吧。我们也只是一个旁观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胡适认为屈原并不存在,课本上的是一个“假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