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平淡的一月份几乎没有什么值得一看的电影,除了前面的国产电影《来电狂响》以外,上半月非常的平静。进口片《大黄蜂》并没有引起多大的观影浪潮,但是对于我而言,这部电影却让我找回了儿时的情怀,在观影过程当中每当看到基本还原G1动画片的各种变形金刚角色时,我的思绪就被带回到了小时候对变形金刚玩具和动画片的那种狂热喜爱和追逐上面。儿时的我几乎就是变形金刚的脑残粉,忠实的拥趸,绝对的爱好者。
有鉴于此,我本来对大黄蜂的独立电影是完全不抱期待的。这并非是我对《变形金刚》系列有什么偏见,而是因为我对它们一直怀揣着比较复杂的感情:一方面的确有“情怀加成”,另一方面之前的几部又全都“惨不忍睹”。不过,看完走出电影院的那一刻我觉得这部电影还真的不错,虽说中规中矩,但对于情怀而言已经足够了,起到了追忆儿时往事的作用。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自己喜欢的玩具,喜欢到愿意跟别的小伙伴分享,喜欢到每天都要玩一会儿它们。但是,随着我们长大,总有一天无可避免地对那些玩具感到厌倦。它们或许被送人,或许被扔掉。很多年后,也许无意中某个场景,让我们想起那些陪伴了童年时光的玩具,还是会唤起心中熟悉的记忆。变形金刚从动画片到玩具,擎天柱、大黄蜂、铁皮、救护车、威震天、红蜘蛛、声波的名字,大概是70、80年代中国人的集体童年记忆。
记得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四五年级开始喜欢上了变形金刚,美国孩子宝出品的《变形金刚》动画片风靡一时,虽然那时候彩色电视还不是每家每户的必备电器,全院的孩子都会跑到“土豪”家去蹭人家的电视看,每一集变形金刚的动画片都被反复看了N遍,此时如果谁家有变形金刚的录像带那简直就成了大家顶礼膜拜的神,必须时时刻刻拍好马屁。当时的一个同学家里是军区司令部后勤大院的,恰好符合上述所有条件,为了去他家看变形金刚的动画片,曾经给他当了一年的马仔,跑前跑后言听计从,就为了在他家看了一百多集的动画片录像带,现在想想觉得特别有意思。
到了五年级我所在的城市开始出售孩子宝出品的变形金刚的玩具,班里的男同学谁要是能拿出几个便可轻松成为“武林盟主”来号令江湖了。阁主在那一年把所有的零用钱都拿来买变形金刚了,而且还曾经骗父母说学校今天交这个费,明天交那个钱都用来换成了玩具。经过两年的积累,到小学毕业时我已经攒了三十多个变形金刚玩具,每个星期三下午的活动课我都会把它们都拿出来和班里的同学在操场里分成博派和狂派来“打仗”,每个人拿着自己的那个金刚说着动画片里的台词,演绎着动画片里的剧情,唱着动画片的主题曲,甚至是变形的声音也模仿的惟妙惟肖。当时我手里的玩具几乎涵盖了当时动画片里出镜率最高的所有角色,大黄蜂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我有大、中、小三个版本的大黄蜂。
时光如水,当2008年第一次看这个系列的首部电影时我的内心是无比激动的,因为我属于最忠实的粉丝之一。迈克尔·贝当时还不叫“卖拷贝”、“爆炸贝”,而当年的《变形金刚》的开篇,作为科幻片也兼具新鲜感、想象力与完成度,从主人公的人物塑造到故事情节的编排也不像之后那么简单粗暴,而是包裹着扎扎实实的梦想、责任等议题。很久之前豆瓣上有个“哪部电影让你喜欢上看电影”的话题,不少友邻选了各种文艺片,而我则选了《变形金刚》。这部电影其实是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的童年记忆、最初印象中能看到好莱坞大片之一,也是我影迷观念的启蒙——它让我见识到了一部优秀的商业片该有的样子,也让我有了持续看电影的热情。
非常可惜的是,如果说接棒第一部的《变形金刚2》还算不上那么惊天动地的烂,那么从《变形金刚6》开始,这个系列就稳坐了“年度金酸莓种子选手”和“烂番茄差评”的位置。追追追、打打打,这几个字,就是这些续集的几乎全部内容。迈克尔·贝在第一部的情怀下,不断连续复制,在情节上生硬、无趣,视觉效果也都更浮夸凌乱,看得人身心俱疲。 最不满意的就是续集把变形金刚的形态做的越来越离谱,变形效果越来越复杂、难看,失去了原著动画片的那种神韵。甚至当我看到第四集中的威震天变形时竟然是以分子形式重组来实现的,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差点没把电影院砸了。
因此,到了现在这部《大黄蜂》,好莱坞算是将这个系列来了一个“重新启动”。不论是在北美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口碑之所以能如此出色,很大程度上仰仗于导演特拉维斯·奈特在角色设定上的忠于原著。作为“耐克公子”的首部真人电影,《大黄蜂》在特效动作和剧情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在我眼里其实很像一部“斯皮尔伯格电影”,集丧暖、细腻于一身。
最最重要的是变形金刚们的造型设计完全忠实于漫画G1的形象,让每一个变形金刚出场的时候都能够找到儿时熟悉的面孔,以至于在影片的前半段我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有种喜出望外的感觉。而且影片的气质一改往日的笨重、拖沓,用简单的故事勾起简单的情感触发点,轻巧而动人。
在剧情线上,《大黄蜂》回归到了《变形金刚》第一部的再之前,从1987年讲起。电影的女主角Charlie是一个18岁的女孩,她失去了她的父亲,沉浸在悲伤之中,也无法接受母亲找到新欢的事实。就是这么一个陷入人生瓶颈,面对未来非常困惑、找不到方向的女孩,在生日时意外地与伤痕累累、濒临死亡的大黄蜂相遇了。这个相遇似乎在冥冥之中早已注定,Charlie与大黄蜂互相找到了对方。
故事看起来很像一个驾轻就熟的经典套路,但它又有着独特的一面。它不仅带着经典的“童真的失落”这一母题,并在其中显示出了许多经典电影的影子,有着致敬的意味,比如《钢铁巨人》、《E.T.外星人》。这些电影都以一种童趣的笔法,讲述“成人世界”势不可挡地降临到青少年的人生中,在这一过程里,你不得不面对成长、不得不担起自己的责任。
导演带着些许悲伤又些许温情的底色,来讲述这一段特殊的友情——两个差异巨大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性格,但他们的情感仍旧能相互共鸣,他们的命运被联结在了一起。
特别欣赏导演特拉维斯·奈特的一点是他对“变形金刚”的IP进行了回溯与致敬。如同《小丑回魂》、《怪奇物语》里的“复古美国乡村小镇”、《银河护卫队》里的“怀旧金曲串烧”,以及今年上半年那部想让我们重返80年代的《头号玩家》一样,这些都是目前非常讨观众喜爱的元素。“回归”与“怀旧”,可以说是把人从《变形金刚》系列原先的“视效废铁堆”里拯救了出来。
为了符合80年代的时代氛围,片中设置了很多的文化符号,大黄蜂的形象则以动画版中的经典甲壳虫造型出现,其他汽车人造型也回归了最经典的《变形金刚》动画的造型。如果说,以往的《变形金刚》系列电影都沉醉于视效的轰炸与刺激中无法自拔,那么《大黄蜂》则是在完成度不错的视效动作戏份之外,还着重营造了大黄蜂和Charlie的人物关系。二者间的互动与友情的发展走向,在温馨与真挚中足以打动人心。
除了场景设计以外,有几句台词我也很有共鸣。一句是梅莫安慰查莉时说的:“最亮的星闪耀在最黑的夜。”这句话让我瞬间想到以前看到过的两句:“天空月黑,星星越亮”和“越隔着夜色,越光芒四射”。在有的人眼里,可能就是一句鸡汤,这种类型的句子也很多,但我对星星和夜空有种天然的好感和向往,所以在用星星来表达的感情中,我会额外得更有感受。在电影中,突然冒出的这句话,直击我心,就和“电除颤”那样,有被电到吧。
另外一句是查莉和大黄蜂分开时“你有你的生活,有需要你去的地方,我也是”和大黄蜂说的“千万不要把我忘记”。我当时想起了朋友和我说过的一句话,他说:“人跟人之间,每个人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出场时间和陪伴时间,有些人只能成为朋友,有些人也许这辈子都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之后的内容是我自己填充的,我说:每个人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总会带来些什么,也会带走些什么,我要习惯他们的存在和离开,更重要的事情是,我要珍惜现在身边的人,无论以后的我和他们会在哪里。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查莉有自己的困惑需要某种力量陪伴成长,同时都像大黄蜂一样有稚嫩也有责任,更是以某种身份陪伴着某个人。但也恰恰是这种适当的陪伴,才有了此刻的温暖吧。我喜欢大黄蜂这个角色,他就像个聪明的熊孩子,在语言学习方面频频给查莉惊喜,对周遭的世界也充满好奇,误闯入查莉家里的他,因为笨手笨脚而把家里砸成了垃圾堆,被责怪之后缩成一团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这一切简直让人忘了这是一部《变形金刚》的外传电影。
电影到此,已经取得了一大半的成功,不仅摆脱了过去《变形金刚》一言不合就开打,一直傻打打打的形象,而且为大黄蜂塑造了一个特别讨人喜欢的形象。影片中,大黄蜂和女主平时的互动十分温暖治愈,但和女主并肩作战时,又十分骁勇善战。综合起来,就是萌起来要人命,酷起来不要命,甚至让人看了电影后,都对大众黄色甲壳虫心生了向往。
电影的高潮,在霸天虎找到大黄蜂后展开。打斗的激烈程度,让人为大黄蜂捏把汗,在打斗中,大黄蜂也不忘保护查莉。电影中有两个镜头特别戳人泪点,一是当大黄蜂被霸天虎打到奄奄一息的时候,查莉跑过来紧紧地抱住它,泣不成声地说:“我不要连你也失去了!”二是在一片硝烟弥漫中,大黄蜂单膝跪下来,握住查莉的手时。 这两个场景,都表明了查莉和大黄蜂对彼此的重要性,赋予了汽车人非常人性的一面,大黄蜂的形象也更为具体。
大黄蜂的死而复生,唤醒了他的记忆,找回了自己的使命。查莉则在战斗的过程中,收获了亲人的信任和帮助,收获了友谊,也收获的勇气,在她解除信号电池,和鼓起勇气跳入水中,都是她勇气成长的证明。
这一部分是影片的升华,因为不管是机器,还是人类,都不能忘记自己的使命,都要面临成长。影片的结尾,查莉和大黄蜂并肩站在高处,远眺金门大桥,那一幕意味深长,且让人感动。
不得不说,《大黄蜂》算是拯救了《变形金刚》系列电影,因为在影片结束后,已经让人开始好奇,想知道离开了查莉,变形为黄色科迈罗、找到了擎天柱的大黄蜂,后续又会有怎样的故事,让我们拭目以待。《大黄蜂》对这个系列而言,不仅是一次带着新意的尝试,也为重启找到了方向。在看过这部之后,其实还想接着看导演继续尝试续集,或其他汽车人单人电影的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