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爱,我们应该成为“作家”

文/我本顽石

因为爱,我们应该成为“作家”_第1张图片

1

奥野宣之的一元化笔记读书法,践行到现在,越来越感到方便实用。而儿子Kevin也在我的要求下开始不定期的写日记,于是我想到是不是也可以让他尝试一下?今晚他说没有特别的事情可写,就让他去写读后感,他就真的抱了厚厚的三本《三体》去写了,我也没有指导他,会写成什么样呢?

看着他在台灯下埋头码字的小小背影,突然心里万分柔软,乐滋滋的跑去和他爸希噶,你儿子认真的样子好可爱………可是过了一个小时,还没有写完,走到近前才发现原来他看书看入迷了,才写了几行而已,汗!把书收了!又过了半小时这才终于写完,211个字就写完了全三本,偷懒行家啊!

2

看到“S养娃说”在文章里记录宝宝的点滴,读来幸福又有趣,于是很遗憾自己没能做到。每个宝宝成长的路上都有无数那样的让人怦然心动的时刻,有些我依稀记得,更多的却是忘记了。最近读池莉的《立》也是同感,从女儿的出生一直写到留学研究生毕业,那么多的成长细节,或生动有趣,或惊叹赞美,或焦急担心。书中池莉不止一次的写到自己是个护犊子的妈妈,什么都可以将就,可是一涉及到女儿,那就是万万不行的,她的目光时时的都是投注在女儿身上。让我感叹一个妈妈竟真的可以为了孩子做到这种地步。

然而孩子并没有被宠坏,反而相当优秀,独立自主个性十足。这与池莉是个作家分不开,池莉的育儿理念是来自于她的作家背景的。仅为了这个,我也突然想当个作家了,读很多很多的书,对世界、对生活、对人性、对人生有着较全面清晰的认识。如果自己都懵懵懂懂,谈何去教育孩子。

3

刚开始写作的时候,觉得可以写的东西很多,不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苦恼于没有素材。但写了一段时间后才终于承认这确实是个问题。可写的是很多,问题是能写的不多,很多内容到提笔写了才发现认识既不全面也不深入,啰里啰嗦写了许多也表达不清楚。

为什么会这样?仅仅是我们阅历不够认识肤浅吗?那么老年人都能成为好作家?《开发故事创意》里这样说:一个年轻人缺乏的不是经历,而是怎样去辨别、珍视、塑造这些经历,并从中开发出各种动人故事的洞察力。任何一个灵感想法初始都是简单粗糙的,需要我们用心去丰富并打磨才能成型。

素材可以慢慢积累,打磨的技艺呢?有人说可以模仿,有人说多练习就可以,也有人说写作也是一种艺术天赋学不来的。

很难说谁对谁错。只是,写作难道一定要成为作家?那么学习烹饪就一定要是大厨?学习绘画就一定要成为艺术家?也可以只是爱好,可以学得一般般够用就好呀!毕竟天才作家只是少数。

写作只是为了能打磨思想,仅此足以!

4

昨天读到一篇熟悉作者的文章,行文流畅,说理简洁充分,让我难以相信这会是她的作品。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坚持!她已经写了100多篇几十万字!坚持写,总是会找到感觉,掌握章法,从量变到质变,她这样说。

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然而我们总是要亲眼看见,亲自体验后才能确信。我终于明白,不是坚持本身有多难,是对坚持的结果不够坚信。我们那么需要榜样,需要故事,喜欢鸡汤,只因为希望从别人的故事里找到确信。可惜的是故事的可信度无法保证,一不小心就喝了毒鸡汤。

一位作者说过:不建议大家把早期的稚嫩生涩的文字删除,以显得一开始就那么有水平,留着它们,可以作为成长的见证。这真是个好的建议,这些成长的见证才是对我们旁人真正有用的东西,我们更应该关注这样的作者,看看他们早期的和我们一样生涩的文字,如何一步一步变得生动起来。有事实,有方法,有结论,多好!

何况破茧化蝶本身就是美!

你可能感兴趣的:(因为爱,我们应该成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