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第二十九天

先生提起自己年轻时与朋友格竹子之事,知道王阳明的人几乎都知道这个故事。通过此事,先生说,从外物上格可见是走不通的,而应该在日常事务中去格,良知所知善者,就去为之,如果良知所知是恶者,就不去做。也就是说,在身心上而不是外物上下功夫。

在读《传习录》的过程中,我常常慨叹“知行合一”、“活在当下”之难,先生说,知良知容易,难的是致良知,也就是说“知之匪艰,行之惟艰”。须得胸中长存天理,时时不得间断。

关于致广大和尽精微,先生说,心之本体是广大的,如果不能尽精微的话,难保私欲藏在犄角旮旯找不到,所以,尽精微,无所不到,私欲无以为蔽,就能做到致广大了。事上磨时,我们也要注意平衡两者的关系,做一件事,胸中要有沟壑,即,有个框架,有个计划,这就是致广大,具体到做上,则需发挥尽精微的功夫,一点一滴,从最为精细处着手。就像画师作画,胸中有勾勒,下笔则极尽细微。

学生问,声色货利这些东西,良知上是不是也有,先生说,即便如此,作为初学者,却必须扫除荡涤他们,不让他们滞留,只有如此,以后偶尔再遇上它们,才可以不为他们所累,顺而应之。良知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白老师说的“去心贼”,去的就是这些声色货利,佛家讲戒定慧,首先要戒的也是声色货利,它们是贪嗔痴慢疑的源头。知止而后有定,这里止的恐怕也是过分的声色货利。

你可能感兴趣的:(《传习录》第二十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