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得到的Kitsch

如果学过德语或者看过昆德拉的那部《不能承受之轻》同学可能对“媚俗”或者“刻奇”这个词并不陌生。我最早接触的,大概是不早不晚的中译版本,将Kitsch翻译为了“媚俗”,即有一种顺应大众精神的特殊情感,这个翻译后来被证实其并不准确,因为毕竟kitsch带着很大程度自我装逼的本质,与畅销书、泳装女郎和低级笑话有着本质的差别。音译上来说,它就是如今所说的刻奇。学术上意义的刻奇是西方文化界自由主义争论的产物,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思考过程,而展示出来的只是其中的一点思想片断。而我简单的针对于看得到的方面下个定义,刻奇,就是自我中心蔓延的集体化矫情。

昆德拉认为,世俗的东西属于生活的世界,那些在历史名义下的崇高的东西则会导致及其可怕的结局,有必要一提的是,昆德拉自己在书中对Kitsch举了这么个例子:大意是有人感动于草地里夕阳下奔跑的孩子,留下了第一行晶莹的热泪。之后紧接着就有人流下第二行热泪:“和所有的人一起,被草地上奔跑的孩子们所感动,多好啊” 这其中岂不美哉的逻辑就很明了的表明了刻奇的不同阶段。但之后,昆德拉针对于Kitsch的具体内涵其实是做了更深一步的解释。包括这八个过程。

一、自我感动及感伤;二、难以拒绝的自我感动和感伤;三、与别人一同分享的自我感伤;四、因为意识到与别人一道,感伤变得越发加倍;五、强烈的感情进而上升到了崇高的地步,体验感伤也就是体验崇高;六、感受的崇高是虚假的,附加含义大过实际含义;七、当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谁要是不加入这个感伤的洪流,就是居心/0叵测。八、这是最解释内涵的,Kitsch是一种自我愚弄。

很遗憾的说,不止书中萨宾娜那汹涌的感怀,你,我,他,我们的每一个人都不免陷入了这一种刻奇的怪圈。无论我们如何鄙视刻奇,它都是人类行为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人生活为了其存在,我们的生活希望承接着不同的目光,哪怕是以被自我感动的方式,我们需要被投以各种关注的目光,我们喜欢被铭记,害怕被遗忘,而刻奇便是“存在与忘却之前的中途停歇站”。

这很让人深思,从阅兵的满屏幕五星红旗到抗震救灾的红蜡烛,从“不转不是中国人”到“80后出生的10大特征”。某些情感从个人主义的抒情,慢慢在鼓励下得以壮大,在个人情感饱满到无以复加的时候,刻奇的人们甚至还会跳出来指责没有感动的人:“国难当头你还好意思举办这些娱乐活动?”“天津都爆炸你还有心情开玩笑这没用的?” 不说我国漫长的红历史下的老一辈,也不必提这一干热血上头的爱国愤青。从另一个角度讲,人们把照片发到朋友圈,期望他人点赞和回复,在咖啡馆,泳池旁,某个特殊的角度,拍下独特的自己,你已经不知觉的被自己感动并继而希望感动他人。或是当人们每年悼念MJ, 张国荣,或是又一位大师仙逝。或许也是被那些不明所以的情怀所感动。不由自主的参与到这一浩浩荡荡的队伍中。

刻奇从感伤的第一个阶段,到之后意识到自己的感伤并过渡到自我崇高的结局,是及其误导性和愚弄性的。它不仅是一种艺术上的坏品位,而且是一种既能吸引人同时又令人反感的强大诱惑力。这种集体化的伪装下的个人主义情感,会大义凌然的在各类突发事件和灾难后用“炎黄子孙 同舟共济”的央视语气去抒怀,会为上千人一起发出呐喊号召或募捐助力而热泪盈眶,以求达到“一个人在具有美化功能的哈哈镜前,带着激动的满足看待自己”那样的灵魂震颤。

并且,你没有意识到的是,并不只是这类大众的理解,这样一种情感,在豆瓣知乎等等文艺青年圈里也屡可寻觅。类似的情况诸如小众的独摇,晦涩的文艺片,说走就走的旅行,Hifi, 喷泡风和熊猫椰子 。一切的俗称的装逼都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程度的刻奇。与千千万万志同道合的青年汇入一股洪流而不可避免的觉得自我膨胀和感怀。

蒋方舟在她的一篇关于刻奇的文章中提到了一次文艺青年的书友会,当所有人沉浸在同样一种文艺的感动氛围中,是非常态的。任何情感一旦被组织化,就有宗教化的嫌疑。所有人进入了一种排他的接近幻觉的自我感动,任何一句话都觉得说中了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另外的一场关于台湾女作家三毛的读者分享会。到场的以女性为主,每个人都视三毛为灵魂知己,是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所有人都讲述着关于“心灵与爱”的故事,轻声说着散文诗里才会出现的词汇,让人觉得在这种场合下问旁边人一句“一会儿去哪儿吃饭?”是一件不雅而亵渎的事情。

我要说,很遗憾,我们每个人都是刻奇的。尽管Kitsch这一概念从国外到国内几经流连变化。早在格林伯格在《前卫与刻奇》中预言了刻奇将会是艺术的坟墓。看廉价的言情小说,就可以获得的感动,何必去费劲读詹姆斯乔伊斯?看列宾的画,就一目了然,何必在毕加索的一堆颜料和线条当中云里雾里?现在看来,这个时代,我们有了更多的刻奇主义,既有媚俗的成分,也有一些从中产生出了为了刻奇的反刻奇。很难从很大的程度上去形容这样一种状况,翻译家景凯旋先生在这一方面有着很深刻的见解,对于刻奇的人们来说,什么是美,什么是感动。

我们都在不约而同的走向虚张声势,走向通向高雅的展示自己的捷径。在文化价值麻木中人群中走出似是而非的品味。刻奇,就是我们的缩影,也是更大一个程度时代的缩影。更遗憾的说,当你意识到刻奇的含义并渴望远离的那一刻起,你就更加的刻奇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看得到的Kits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