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告诉你——如何跟对人

孔子说,『三十而立』,指人到了30岁,有了可以『立』的东西。到了这个年纪,往往也是工作五六年后的光景,这个阶段,既觉得自己有点什么,又不能拿出来点什么示人,于是,容易找找传记看看其他人的一生经历是什么样的。

看归看,经历了社会的一些成成浮浮,又觉得附近的人很难出人杰,就算是人杰也没到有所成就的时候,还看不出来。已经功成名就的人,不是离自己太远,边都摸不着,就是难辨真假。思来想去,看看『历史名人传记』便是最佳的选择。

既然要学,就学最顶尖的。不知道自己是否判断,就选历史长河晒过的。既然是随便看看,无所目的,那就挑自己喜欢的。

好问题一:如何跟对人?

《史记》原文中有这么一段,描写张良为什么选了刘邦?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陈胜吴广起兵反秦的时候,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号人。注意:张良已经在经营自己的事业,没闲着,其实在这段经历更早,他曾带着壮士刺杀秦始皇,没成功而已。

本来他想去投奔「景驹」的,具体这人是谁,干啥,没去查。

沛公就是刘邦,手下几千人,也在攻城略地,于是就先跟随了。注意:张良并没有很急着、很有目标、很耿直的去找「景驹」。

张良根据《太公兵法》多次献策刘邦,刘邦接受了。

张良根据《太公兵法》多次献策刘邦,刘邦常采纳张良的建议,并且施行。

张良跟他人说《太公兵法》,其他人都不懂。

张良总结:刘邦是上天赐予我的。决定跟刘邦了,就不见「景驹」了。注意:根据《史记》之前的文章,《太公兵法》就是一特神奇的老头送给张良的兵书,想看详情的话,找《史记·留侯世家》。

我听过/见过这样的例子。

某人想求职,跟某公司谈好后,这么想:"待遇给的不错,公司地点在市中心繁地带,工作岗位符合我的职业发展,恩,决定这家了"。进公司了,使劲儿干。

张良如果转世,根据上文4.5.6.我猜他应该这么办

"谈谈我对求职岗位的理解,看看直属上司怎么看,三观是否共融",聊了之后合适的话,那就再好不过了。

"去上班了,在试用期内,多献计献策,看看上司是否采纳",如果采纳了,那就再好不过了

"跟其他同事谈谈对工作的理解"其他同事听不懂。

上面纯粹对比思路写下来,不过仔细想想仍有启发,不至于陷于已有的逻辑怪圈。

你可能感兴趣的:(张良告诉你——如何跟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