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我们要在寂静中,不慌不忙地坚强。
傍晚,凉。荳荳daddy转过来,说,建议你在大学找一些话剧社、舞蹈社来锻炼。
我说,报了,我报的社团是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你的性子这么静,应该找活跃些的才好。
我觉得出新闻写报道挺好的。
2016年,秋。十一长假后的周末,恰逢学校社团招新。我报了团委组织部和新闻中心。
第一站,团委组织部。
我填了一份报名表,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等待面试官的提问。
忐忑不安。
细心的师姐,是团委组织部的副部长。许是察觉到我的紧张,便开始将话题扭转:
你平常喜欢做什么?
额,我…我比较喜欢看书,写作,摄影。
哈哈,难怪,一看就知道你喜静。那你喜欢看谁的书?
林清玄。(我欣赏林清玄,是因为他有一份随心随性的情怀。)
林清玄啊,境界很高。
啊…
学妹,你有男朋友吗?
没。
哈哈哈,我也没有。学妹不用着急,先好好学习,以后会遇到很多很多优秀的男生。
于是,我在团委组织部的面试就这样无厘头地结束了。
下一站,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新闻部的招新流程一共分为两轮,第一轮笔试,测文笔;第二轮面试,考现场反应能力。
其时,笔试有一道题,考查台风过后的报道,意在安抚人心并动员同学们加入校园清理活动。表达形式自定,很开放的一道题。
后来,进入面试。新闻部的部长师姐是典型的江南女子,清瘦温婉,说话的声音也很轻,隐隐给人一种体贴细腻的亲近之感。
毫无来由地,在她开口问我喜不喜欢新闻中心的那一刻,我说,我想留下来。
后来,便是杳无音信的等待。
在新同学陆陆续续收到通过考核的短信时,我的心不可谓不紧张。也渐渐知道,我想要进入团委组织部的念想,已经石沉大海。
那么,新闻中心呢?
傍晚,风清扬。按照多年来的习惯,总要走到图书馆。可就在那晚,老天的眷顾突然降临。
偶然结识的一位师姐,她亲口告诉我:
你通过了新闻中心新闻部的考核!
那晚,因为奥威尔的《1984》而同一位大三年级的师姐交流。谈着谈着,才偶然得知,这位师姐,竟然是新闻中心的主任,即新闻中心除指导老师外的最高领导者。
师姐:你报了哪些社团啊?
我:组织部同新闻中心。不过组织部没过,现在在等新闻中心。
师姐:新闻中心,你肯定是过的。我这份名单上,有你的名字。
我:为什么呀?其实笔试时有一些时政题很没底,六道时政,我只能作答两道。
师姐:你还记得,有一道台风过境的题吗?那道题,你在纸上画了漫画。审稿的部长说,这位姑娘很特别。还有,你的文笔不错,我后来也看了。
我的记者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出新闻,写报道,做专访,包括听录音写文稿,很多很多次任务,有汗水也有辛酸,但更多的,是成长。
印象很深的一次出新闻,是在凤栖人文艺术节暨元旦颁奖晚会上。那晚之前,我一直认为,所谓晚会,就是台上表演,台下喝彩就好。那晚之后,我才渐渐理解了“人前风光,谢幕悲凉”。
因为那是一年一度的元旦晚会,院里很重视,也需要媒体的相关报道。媒体席在第一排,于是,我便顺其自然地坐在了第一排。其时,我的同班同学就开始调侃,那是传说中的黄金位置,可以最近距离接触舞台。
自然,那晚也是我多年来看得很认真的一次晚会,从开始到结束。
八点半左右,晚会结束,一众人等纷纷合照,我悄悄溜回了寝室,因为要在当晚十一点前发稿,我的底气并非很足。
果不其然,那晚,我写了又改,改了又删,一直折腾到十点五十多分,最后踩着短时针指向十一的点将文稿成功提交,发送到部长师姐的邮箱。
我还没来得及缓和心情,给自己透透气,室友在耳旁轻轻提醒:
十一点过去了,停热水了。
那晚,是寒冬的十二月份。我在2°的江南洗了一个冷水澡。
后来,为了锻炼自己,我开始不停地接新闻,出任务,也一直关注着优秀的报道来学习。而今算起来,我在新闻中心的工作,已近一年。
一年前,我懵懵懂懂。
第一次出新闻,把官网上的相关报道全部浏览了,依然写不出满意的文章;第一次听录音写文稿,耗费时长为三天;第一次外出做专访,镜头下紧张得声音直打颤…
一年后,我得心应手。
有讲座,与搭档协调,复印文件、准备PPT、借打卡器、录音、给现场的同学刷学分,每一步都细细走;写录音文稿,也从第一次的三天缩短为现在的三小时;做专访,与专访对象侃侃而谈,并在专访结束后成为了好朋友;在大一结束后的暑期实践中,新闻中心的指导老师放心地将实践团队的报道交到我手中,并直接指导文稿…
渐渐地,一年前的那名新手再接新闻,已然由最初的慌乱变为今天的有条不紊,也收获了越来越多的肯定。
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报道,累,要不要言?
要言!
累而出声,但不是一累就喊,也不是要沉浸于漫无边际的诉苦中,而是学会去表达自己的疲惫。
把委屈说出来,是为了舒缓,为了理解,更是为了成长。
言语过后,少许悲凉。过往历练是成长,我们需要寂静沉淀,不卑不亢,在不慌不忙中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