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18小时普快回家,是这样一种体验

大学一年半,三个学期往返家和学校间共七次,飞机两次、火车十二次,其中5趟高铁,7趟普快。

我的家乡济南,作为京沪铁路的重要一环,依托于三大火车站,通往全国各地的线路很多。我的大学在长春,也同样是东三省的交通枢纽之一。基于以上的要素,往返两个城市之间,就有了13个车次可以选择。

长春到济南的距离,地图估算在1300公里。高铁6条,普遍时长在7小时左右。普快列车有7条,最慢的需要23个小时,最快的也需要16个小时。


一开始坐硬座回家,纯属是为了省钱。高铁的价格大约在520左右,寒暑假学生票打折也要400,至于普快的硬座,不到170即可拿下,学生票半价只有80多。大一刚开学没多久就想家了,毕竟第一次远离家到另一个城市学习生活,于是决定十一假期回去一趟,看着瘪瘪的钱包,想了想尝试一下硬座吧。

一上车会感觉有一些闷,假期人多还会特别得拥挤。很多人甚至一上车就觉得好像来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例如绿色的车皮像是草原、橘红色则像是代表青年人蓬勃的朝气。

从我的感觉上看,高铁喜静,普快好动。在高铁上自然看不到喧闹和大声聊天,大家忙着各自的事情,偶尔会聊上几句。普快上有趣的事,你会像是走进超级市场看到满柜的“琳琅满目”的商品一样,瞪大眼睛。聊天、下棋、打扑克的,人们在度过这漫长的行程时,总会想出各种事情去坐。


坐18小时普快回家,是这样一种体验_第1张图片

我当时挨着一位大叔,对面坐着两个比我稍微大一点点的女生。刚上车没有人说话,气氛似乎与周围的吵闹声格格不入,还是大叔在查票的时候先打破了上车后的沉闷。他看着我拿出来的学生证,用不太地道的东北口音问我是不是大学生,我说是啊,刚刚大一。他又问对面两个女生,后来知道她俩是吉林化工的大二学姐,一个和我的目的一样,都是回家,另一个是去南京找同学玩。刚刚升入大学的我,免不了向她们求教,从学生会说到学习和毕业工作,话匣自然就打开了,大叔也加入了我们的对话,气氛也不像刚上车时那样尴尬。

后来我问大叔他这是去做什么,他说也是回家,回河北老家看自己的老母亲。已过不惑之年却在长春找了一份很好的工作以后,基本上打算把家就定在那儿,儿子还在念书,需要这份工作支持,这次回家再跟母亲商量带她到东北生活,也方便照顾。

自那之后,每次坐普快,都会遇到不一样的人和不一样的故事。有为了不打扰女儿学习,偷偷从长春到四平看准备考研女儿的父母;有怀着孕让闺蜜陪着从东北到山东看打工的丈夫的“准妈妈”;有高中毕业五十年,在火车上聚在一起赴同学聚会的“老同学”。

看着窗外的风景,聊着天,时间在这闲谈中过去,故事则留下。

后来再坐普快硬座,除了省钱,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在旅途中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和很多感人的故事。作为一个新闻专业学生,对生活的好奇和对故事的展现这两点不可或缺,前者我已经在做,后者我希望能够做得更好。

不久之后我又该启程,下一张硬座票,济南——长春。


50年高中毕业聚会的爷爷奶奶们

注1:写作这篇文章不是想推荐大家都去坐硬座,因为长途的旅途会让身体受到很大损伤,超过24小时建议能卧铺就别硬座。如果坐硬座,记得带好类似于U型枕一样保护颈椎的东西,记得旅途过程中多起来走动走动,少吃方便面多备些水果,注意身体。

注2:写作这篇文章,也不是想说只有硬座才能发现故事,卧铺就不可以。其实发现身边的有趣或感人故事,搬个马扎和楼下晒太阳老爷爷聊会儿天就能有很多新的发现。最重要的,是有这样的意识和对生活的态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坐18小时普快回家,是这样一种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