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学会提问》----第一章 学会提出好问题

老祖宗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如果说思考是有效读书的必经之路,提问则是思考质量的重要显化。我自身既经历了多年应试教育的培养,也通过博士阶段的学习,经历了四年创新教育的训练。在这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那么,应试教育和创新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什么?答案在于:两者利用大脑的方式是不同的。前者主要利用大脑的初级功能,包括记忆、理解、归纳、总结能力,凡是在这四个方面比较有优势的学生,均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后者则是需要看到书本知识以外的内容,需要找到书本知识以外的逻辑与规律,需要找到书本知识之外的原理。此外,应试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教授模式不同,最大的区别正如著名的教育家伯翰.加德纳所说“某些教师或教练,只让学生看知识园地里采摘下来的缤纷花朵,而不给学生看那束花的种植、除草、施肥和修剪的过程”,因此,应试教育让我们“知其然”,而创新教育让我们“知其所以然”。

提问既是创新性思考的产物,也是促进创新性思考的重要途径。

自媒体和知识付费时代的来临,对个人的判断力、洞察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人无论是在信息海洋中分清真伪、判断虚实,还是在科研的道路上行走,都需要批判性思维。因此,本人从今天开始学习批判性思维的经典著作《学会提问》,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这部著作,我准备采用“慢读+输出”的形式完成闭环学习。今天学习了第一章,主要内容与收获如下。

一、我们为什么需要批判性思维?

第一,每天,我们都接触到大量的信息、观点,如何评价些信息、观点?如何回应自己的所见所想?如何做到不盲从盲信?想想你曾经转发或收到过多少“如果看到这条信息不转,就会如何如何”这类的信息,你就知道即使在现代社会,有多少根本没有判断力,成为他人思想的奴隶。

第二,我们每一个人在提出自己观点的时候,都带着诸多的个人成长印记,你的经历、梦想、价值观、文化、身份等,很难将这些印记剥离于我们观点的形成过程,因此,如果我们想得到更为客观合理的结论,就要将自己和所读材料作者的背景信息考虑进去,去发现“观点到底在申张谁的主张”?

二、两种重要的思维模式

海绵式:正如海绵吸收水分一般,强调的是单纯的知识获取这一结果。但这种思维模式是被动的,学习者更轻松更便捷,不需要苦思冥想。但缺点也是致命的:无法对各种信息和观点做出取舍和判断。

海绵式学习特征:逐字逐句地细读,试图记住材料的细节,在关键词和重点句子下划上横线,做笔记,不停地重温笔记,确保自己不遗漏、不遗忘知识,找出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的观点,清晰作者的论证过程,但没有自己的任何评价。

看看这些特征和我们多年的学习习惯有多一致,曾经,我是货真价实的海绵式学习者!

淘金式:正如沙里淘金一样,强调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自己产生的互动,是问题式阅读,是需要绞尽脑汁的。但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更容易去伪存真,将真正的知识内化,并善于对所接触的信息作出判断。

淘金式学习特征: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会问自己一系列的问题,致力于找出更客观的判断。对作者提出的各种论断提出质疑,在页边空白处写批注,时刻提醒自己作者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漏洞,无时无刻不在使自己和材料产生互动,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三、任何结论都有边界

在自然科学领域,我们常常能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但在社会科学领域,往往很难得出一个“放之天下而皆准”的真理。因为,人类社会的行为及其动因的复杂程度远非我们想像。这就是为什么在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需要找到那么多的调节变量、中介变量以及控制变量,也是为什么要不停地运用更全面、更严格的检验方法来检验我们的结论的稳健性了。

四、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在重要问题上使用批判性思维才有意义;

第二,真正的批判性思维是一视同仁地质疑所有主张,包括我们自己的,而不是利用它来捍卫自己当前的主张;

第三,批判性思维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关键性问题”;

第四,批判性思维需要包容的态度,兼听博观,包括和你对立的人的观点;

第五,批判性思维不是口诛笔伐,要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学会提问》----第一章 学会提出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