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苇草 胜在思考

文 / 静待花开

生如苇草 胜在思考_第1张图片

去年,有一部国产烂片叫《我的极品女神》。三个宅男屌丝,邮购机器人女友……烂俗的情节让我看过后只想删之而后快。谁料,儿子对片中的机器人情有独钟:通过换芯片调整心情,站在充电桩上“睡觉”,拥有超级抗打的能力,最怕磁铁的干扰……竟然乐此不疲地看了3遍!我也被迫地又欣赏了几遍“廉颇老矣”的郑大哥。

于是,一个问题跳入脑中:为什么小朋友对机器人这么感兴趣?像人一样的机器,在孩子眼里是个什么所在?终于有一天我得到了答案:“我想造一个机器人,替妈妈去上班。然后你就在家陪我玩!”好吧,我承认自从上班以后,陪孩子的时间不够多。但这种脑洞,估计也只有小朋友能打开了。

生如苇草 胜在思考_第2张图片

通过这件事让我发现,小朋友已经有“用机器人帮助人类完成任务”的想法了。由此看到今天拿在手上的这本《人工智能:李开复谈AI如何重塑个人、商业与社会的未来图谱》,关于AI的主题不谋而合了。

生如苇草 胜在思考_第3张图片

人工智能(AI),一个在2016年被说烂了的“热词”。从3月份的阿尔法狗到跨年大卖的《未来简史》,从街头巷尾的谈资,到职业危机的恐慌,一个浪接着一浪,愈涨愈高。对于这股风潮,我其实只想问一句:“这跟我们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关系?”

你可以不懂蒙特卡罗树搜索,也可以不知道估值网络,甚至不明白深度学习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因果关系。照样可以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日复一日,能有什么影响?

生如苇草 胜在思考_第4张图片

AI离我们有多远

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作者将人类6000年的文明进程放到了一天的24小时中,得到结果如下:

凌晨 苏美尔人、古埃及人、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文字

20点前 中国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22:30 欧洲人发明了蒸汽机

23:15 人类学会了使用电力

23:43 人类发明了通用电子计算机

23:54 人类开始使用互联网

23:57 人类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最后1秒钟,Google的阿尔法狗宣布:人工智能来了!

生如苇草 胜在思考_第5张图片

有没有很惊讶?这种量级的加速度,让每天安稳过日子的我们,不由得为自己和孩子们的未来,从长计议了。是的,这一次机器人们,真的要来了!

AI近在身边

有多少人用过讯飞语音输入,跟苹果的Siri聊得不亦乐乎?这些程序的语音识别和反馈能力已经颠覆了我们原有印象中刻板,笨拙的机器形象,而达到了可以和人类自由对话的级别。虽然与真人还有差距,但图灵测试被攻克已经成为事实。

生如苇草 胜在思考_第6张图片

再有像美图秀秀的“自动美化”功能,今日头条的推送功能……无一不是人工智能在背后捣的鬼。因此说,我们早就被人工智能一点点地,从小范围包抄到大面积攻克了,只是尚无知觉罢了。

真的会“人机协作”吗

罗胖在最近一期节目中说,他对“人工智能”的认知经历了4个阶段,从最初的机器会挤兑人类工作到我们需要自己去创造新的工种。其实,面对“人工智能”这个神秘人物,我们都在探索中逐步看清其真实面目。

生如苇草 胜在思考_第7张图片

“以人工智能为驱动的机器将大幅提高人类的工作效率,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说,机器都只是人类的工具。”

既然是工具,就不会反噬主人,成为世界的主宰。悲观论者们往往没有看到社会和经济结构的自适应性,线性地将问题看做非黑即白。电灯出现后,蜡烛厂就都倒闭了吗?当然没有,除了应急的需求之外,蜡烛已经从照明功能进化到香薰、艺术等领域,再次找到自己的位置,蓬勃发展了。所以,从宏观角度来讲,人工智能的技术革命,不会引起大范围失业等社会问题。但是对于个人来说,就不一定会这么乐观了。

我们该做些什么

好了,作为一名平头百姓,在了解宏观趋势后,必然要关注“对我有什么影响”。如果不是要趁着AI浪潮大干一场去创业的话,那么我要隆重推荐本书最后的“教育和个人发展”一章。在这里,我们对于新时代的一切个人问题,都会被一一解答。

生如苇草 胜在思考_第8张图片

随着彰显个性时代的来临,相信很多人早已摒弃了过时的“学好数理化”。但人工智能又偏偏是一群理工科天才们搞出来的划时代革新。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们,甚至是我们的孩子们,在未来究竟要学什么?怎么学呢?

(学什么)

“创造性、情感交流、审美、艺术能力,还有综合理解能力,把碎片连成一个故事的讲述能力,我们的体验。这些在我们看来非常不可靠的东西,其实往往是人类智能非常独特的能力。”

我们对比机器的优势,就是这些虚幻的东西,是一切难以衡量难以数据化的能力。

生如苇草 胜在思考_第9张图片

就拿翻译来说,现在Google在线翻译的功能已经相当强大了。但是如果给它一本原版小说试试,结果你能看懂,算我白说。因为自己曾经翻译过一些文字,那种感觉叫“带着原文枷锁,让感情跳舞”。既要忠于原文,还要将感情注入到文字之中,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搭建一座情感沟通的桥梁,而不是一个硬邦邦的喊话管道。而这些,只要具备了一定的审美、创造、文化积淀,加上语言基础,就足可以胜任。但对于机器来说,简直是太。难。了。

(如何学)

那么,这些“虚幻”的东西,怎么才能学到呢?

书中列举了中外两所大学的创新教育理念,其中密涅瓦大学新生一年级的课程尤为让我瞠目:

生如苇草 胜在思考_第10张图片

看过后,只有一个想法:这种反填鸭、反机械的人才培养,什么时候能够普遍到我们劳苦大众身边呢?还好,现在有无处不在的网络,有林林总总的线上教育,只要你想学的,就可以找到途径,拜到师傅。(此处省略广告若干……)

生如苇草 胜在思考_第11张图片

上图是作者在书中总结的几点新时代中核心有效的学习方法,其中“追随兴趣”一项很出乎我的意料。会不会有人说我的兴趣就是打游戏呢?

好吧,算我孤陋寡闻,现在打游戏成为大家也大有人在了,比如说国民那谁王思聪,号称狂赚55个亿,远超其父的“小目标”(此处保留个人意见)。

生如苇草 胜在思考_第12张图片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说过:“当我们不懂机器在想什么的时候,它们就真的拥有智能了。”

是的,随着大数据与深度学习的日臻完善,人类的自留地越来越少。但这并不代表人类将会被机器取代,反而是因为工具的强大,会让我们拥有越来越多的自由和发展空间,去反省生存的价值,去体验更多的人生。而这,就是我们与机器的本质区别。

“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PS:就在昨天(2017年4月27日),GMIC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在北京拉开帷幕,李开复老师再次与霍金教授隔空畅谈人工智能的未来。而同一天,百度宣布将在7月免费公开无人驾驶软件Apollo。呼啸而来的AI,你感觉到了嘛?

-END-

静待花开

一个执着于阅读的80后宝妈。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下方红心,您的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如苇草 胜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