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是人类思想史,也是思辨本身

哲学史是人类思想史,也是思辨本身_第1张图片
盆景海棠

读哲学史是学习哲学的根本途径,但哲学史常被人认为是以哲学知识为体系来组织的,与现实生活距离太远,太抽象,不接地气。

现在似乎越来越多的哲学“入门”书籍都是以问题的方式展开,最典型的是《大问题》,比如谈论“自我”这个话题,作者罗列不同哲学家的观点展开对比。当然这是很好的一部书,每一个话题也都谈得比较透彻,但问题是,学习者面对这些哲学人物及其哲学思想,依然是碎片化的。面对某一话题(比如自我),怎么才能想到哲学家们的思想?如果没有必要的哲学史的学习获得这些思想,怎么能展开讨论?难道看作者自己在那里罗列哲学家们的思想,我们就是在研究实际问题了?

有人可能说,个别哲学家的思想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抓住其思想对我们的指导,但这种碎片化的哲学思想真的能形成完整的问题理解和问题解决策略吗?

这种貌似学以致用的思想是实用主义的,虽然实用主义本身没错,但时时刻刻想着实用,则是极端的实用主义或者说是极端的功利主义,根本就不会从哲学家那里获得真正的力量。

学习的目的固然是谋求对生存的指导,但读哲学可达不到“拿来就有用”的效果。因为哲学一是训练思辨的能力,一是指导生方向,哪一个直接有用?如果真想有用,最好去技工学校,比如学习挖掘机技术。

学哲学史本身不会脱离生活,每一个哲学家的思想都是源于现实或者人生问题,然后谋求解决之道。苏格拉底面对人们的不求甚解,像牛虻一样叮咬人们的思维;柏拉图看到现象界的不真实,寻求超越时间的永恒;亚里士多德面对丰富的世界,着手从逻辑的角度去分类,从归纳的角度去认知;基尔凯郭尔面对大众不疼不痒的生活,毅然选择信仰并纵身跃入……

哲学史固然是编者对哲学家思想的整理,但要理解这些知识不能靠记忆,而要理解和领悟,比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间关于现象和本质哪个在先的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整个西方哲学史几乎都是围绕这样的核心话题展开的,根据思考的角度不同而开出不同的流派。不能深入的沉在这些哲学家们的思考之中,和他们一起思索人类的大问题,又怎么能从中获得思维的启迪?又怎能从他们对人生的选择中受到思想的撞击?不经过这番探索,又怎能从庸常的生活中提撕自己?

学哲学史是潜下心来进入一位位哲学家的思想,审视、思索、质疑、对话,直到被他们的智慧所震撼,在体会到他们耀眼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前进的路。

经历这番哲学史的学习,才有能力就某一话题展开思辨,才有趁手的工具和善于利用工具的头脑,毕竟哲学家们就是对人类根本问题的深入思考并获得了某种洞见。不读哲学史,只能是肤浅的言说。《大问题》之类的书籍,与其说是哲学入门书籍,不如说是哲学观点的应用书籍,这样的书的阅读离不开必要的哲学史的基础。

以上哲学学习是针对有一定思辨能力的人展开,最好是具备了形式思维能力人。著名的哲学史入门书籍《苏菲的世界》,其实就是写给14岁左右的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

当然,针对更小的孩子,也可以开展哲学启蒙,但这就不能相对系统和深入的打开哲学家的全部思想,只是引导小孩子尝试着透过想象追寻本质的理性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哲学史是人类思想史,也是思辨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