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冬莲是我的外婆,十一月初四是她108岁的生辰。外婆离世太早,早到我的母亲尚未成年,所以我未曾见过她,却听长辈们讲过很多她的故事。外婆辛苦一生,留下了十个子女,到现在我们已经是一个大家族。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整个家族的亲人们都在怀念她,我的舅舅和姨妈们分别写下了深情的悼文与回忆,将其整理成文,感谢外婆的养育庇护之恩!感谢她留传给我们的勤劳、善良、聪慧!我们要将这至纯至善的亲情与满满的幸福一直传下去!
经过全家人的努力终于找到了一张唯一的有外婆照片的全家福。
这是五九年照的全家福,因为二姐毕业,要去沈阳工作,所以到照相馆去照的。此照片成为我们的唯一全家照,一定要珍惜!
—老三—
这张照片真的很好,是我们的全家福,也是母亲唯一留下的照片。太珍贵了!母亲照这次照片后,不久就去世了,这是我最难忘的。—老七—
一悼念一
十一初四母生辰,青山绿水傍母亲。
登山恭敬拜母坟,泪眼婆娑思念深。
敦敦教导犹在耳,诚实厚道做好人。
感恩记情为人德,勤俭持家立家风。
逝世虽有几十载,时时忆念慈母情。
一我的母亲一
母亲名叫余冬莲,有的叫她莲嫂,有的叫莲姑,我们亲切地叫她娘。母亲已去世五十八年了,她那慈祥的笑容,慈爱的目光,充满慈善的声音,及一点憔悴与悲凉,令人刻骨铭心。
母亲是曾家的长媳,共生育了十三个儿女。整天起早摸黑操持家务,所受的辛劳和苦楚是无法言喻的。面对思想陈旧、待人刻薄的祖母,更是加倍的劳累,与说不清的怨屈。母亲总是以自己的慈善和宽容去面对,从不抱怨。母亲又是外祖家的长女和才女,她很想孝顺外祖父母,但曾家的境遇和众多的子女,反要外祖及舅父的无私援助。我的几个哥姐从小都是在舅父家长大,时间长的有十多年。家里没有米时,还需舅父步行几十里挑担送来,当母亲知道舅父送米来,连一口水也沒喝,就返回去了,眼眶里饱含着歉意和无奈的泪水。如何回报舅父的恩情,成了母亲的心结,以至母亲去世数年后,大姐多次恳切地告诉我,要回报舅父之恩,完成母亲的心愿。
母亲也有过悲伤痛哭,那是她心疼的长孙锡良的去世。她双手抱着头,坐在竹椅上悲痛地哭泣着,这哽咽的、全身发抖的痛哭,是最令人伤心的。连往日调皮捣蛋的我,也与妹妹陪着母亲哭泣。母亲的悲伤震憾了我,以至我去河边挑水,水桶被水冲走也木然。我乖乖地挑满水缸,要做晚饭了,母亲才擦干眼泪走进厨房。
母亲有过高兴的大笑,有次我贪玩忘记了回家吃饭,母亲站在门口喊我,却两次喊错名字,喊成菊尧回家吃饭,事有凑巧,二哥真的回来了,邻居都笑看母亲。母亲看见二哥向她走来,那灿烂开心的笑容,高兴激动的表情,连我也妒忌了。但我知道,每个儿女都是母亲的最爱,哪一个她都舍不得。
母亲很会做饭,因家贫人多,母亲常把普通的食材,做成许多花样的可口饭菜。逢年过节和儿女生日,她都会想方设法弄几个好菜。但我印象最深的是吃稀饭,家里人多米少,母亲煮了粥,总是先凉一下,让粥凝成块,再分给我们吃。她自己吃锅边最薄的一块,并含着泪水默默地看着我们。母亲那忧伤和关爱的眼神,一直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母亲还会做衣服。全家人的衣服,多是母亲一针一线熬夜做的。白天有做不完的家务,还要帮助父亲照料生意。只有夜深了,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在油灯下缝䃼衣服。母亲总是让我们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出现在邻居面前。
母亲有病从不去医院,她要照料全家,关爱和守候着自己的儿女,有病也是硬扛着。苏梗水加生姜,廉价的柠檬精,成了母亲常服的药,造成母亲患有高血压病,经常头痛。营养不良使母亲的身体日益虚弱,繁重的家务,生活的艰辛,无情地损伤了母亲的身体。即使这样,母亲一直坚守着照顾这个家,养育着她心疼的儿女。母亲终于因病走了。五九年是我家最悲痛伤心的一年,五九年农历二月三十日,母亲带着儿女的眼泪和悲伤离开了这个辛勤劳作数十年的家。我没有意识到娘不在,这个温暖的家就沒有了。母亲去世时,我不敢面对这残酷的现实,跪在离娘床较远的地方哭泣,八妹双手抱着母亲,悲伤地叫我“哥你跪过来,妈要走了”,我眼泪长流地跪在娘床边給她老人家送终。母亲对儿女是多么的依依不舍,可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再也见不到她那慈祥的面容,见不到她整日忙碌的身影,听不到她充满慈爱的声音。
母亲过世后,我更体会到母亲是儿女的幸福之神,就是家,母亲在,家就在。母亲走后,我们最小的四姊妹相依为命,每月只有五元钱的生活费,连两个人的口粮也买不回,水豆腐和腐乳成了我们每日的菜肴。我们才知道没有母亲的守候,生活是多么的艰辛,才知道母亲为家辛勤操劳是多么不容易,才知道母亲为什么憔悴与悲凉,才知道童年的幸福,来自母亲的辛劳,世上最好的是母亲!为了生计,十一岁的我每日早上四点多就去阳三石煤坪扫煤卖,下午散学后,带两个妹妹去找野菜、打猪草,星期天去做小工。八妹还过了几年流浪儿一样的艰难生活。艰辛的日子,使我们更加忆念母亲,每次在母亲的坟前,都哭诉着没有母亲关爱的痛苦。生活虽然艰难,但母亲坚强和勤俭的品德,能吃苦不怕难的意志,给了我们在困苦中生活的勇气。在哥姐的帮助下,我们都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了。可母亲没有享受一天儿女的幸福,成了我们永久的遗憾和深深的思念。
母亲的守候,母亲的关爱,使家成为儿女永远宁静、平安、幸福的港湾。母亲的身影,母亲的牵挂,永远是儿女的心灵依托,儿女对母亲的深深眷恋是永远不会变的。
一老七作一
迟到的纪念
冬来了,我们的母亲——余冬莲。根据小九妹的考证,父亲106岁,那么母亲应是108岁了。很不孝,我不知道母亲的生日,但从名字上推她应该是冬天。过去因为"忙",同时因不懂事,错过了纪念,到明年4月就是她去逝60周年了,我也快到要去报到的年龄了。为了这忘却的纪念,写上这封迟到的告慰信,以示纪念!
妳一生从17岁到48岁都在孕育儿女,共计13胎,除3个夭折,共有10人成才,妳很了不起,曾家、余家都夸妳!因为妳的儿女在50代、60年代,都上学,有出息,她/他们没有让妳失望,她/他们都努力拼博,靠自己创造了幸福,创造了辉煌。她们都遗传了妳的聪明、能干、善良、贤慧,且能歌善舞。妳优良的基因惠及子孫。到今天为止,可以骄傲的告诉妳,他们每个家庭都是幸福、健康、向上的,包括下一代。她们都很时尚、优雅,能歌善舞,每个家庭的夫妻都牵手到白头。还有大姐交待我们要报外婆家的恩,尤其是大舅的无私奉献,我们没有忘。尤其是在礼陵生活、工作的子女,他们尽最大能力回报外婆家,我们没有辜负妳,知道感恩。还有一个消息,曾经充满我们儿时欢乐的小屋,已走进了历史,完成了它的史命。不久的将来妳会在西山见着一个美丽的现代化的新礼陵,安息吧!母亲!
—老三作—
我补忆一点。母亲叫余冬莲,她年少時很活泼,27年北伐战争礼陵泗汾桥大战時,她帮过北伐军,并追求过北伐军人。为什么我们与祖父家没有与外祖父家亲?就是因大哥大姐中间,有二胎旱走了!促使父母离开孫家湾进城,后来在城里困难建家的道路上,外祖父家帮了大忙!正如国仪讲的,从桂生以上的几个在外祖父家生活较多,尤其运姐桂生和我,走日本兵我是大舅带的。
追忆母亲二、三事
一,孝父母爱孩子。我的外婆背上长了一个浓疮(背花),是她用自己的嘴巴吸脓水,用茶叶放在嘴里咀嚼后敷在烂处。她用同样的方法,为老七头上的㡻、老九耳旁的疮痂治疗。这都是我亲眼所见并参与。无法写下去了……
二,母亲是位聪慧的女性,为补贴家用,绣龙袍,绣凤衣,为南门多少家剪喜贴,在月光下渍麻,分捡破布,刮龟板,踩干椒,糊寸壳,搓棉花条,纺棉花……沥沥在目。
三,勤劳俭朴。因家道贫穷,母亲带孩子们随父入城打拼,租住南门廖家祠堂。此祠堂内有户人家卖鱼为生,母亲每天捡回卖鱼人丢掉的鱼鳞、鱼尾、鱼划翅,洗净熬汤冷却后成冻,加上葱花成了美味,现在已经成了上等䃼钙品。另一味美味是,买一分钱的豆腐脑加两碗水,去野外采集木槿花做成浓汤,又好看、又好吃,现在才知道有很多维生素含量啊!
四,奋力抗争封建思想。我祖母要为大姐裹小脚,是母亲一次又一次和祖母对抗,最后胜利!由于曾家重男轻女思想,三姐送给大姨为女,我为四女,父亲要将我许配给剃头匠家当童养媳,是母亲联合大姐反对才未成。后来,父又想将五女(老八)送给染匠夫妇为女,母亲也不同意,甚至受到父亲的责打,母亲说“送给别人家打死我也不放手”。为了我们四个女孩读书,母亲想尽了一切办法,避开父亲将家中值钱的东西请乡下丰子冲的妹妹变現为我们交学费,我的记忆中都多次去过丰子冲。母亲走后三天,大姐在母亲的棉裤内发现三元钱,大姐当时说是妈妈留给我们读书的。母亲说过女孩更要努力读书才有出息,今天我们都没有辜负她。感恩她老人家一辈子——安息吧!我最最亲爱的母亲!
五,母亲的美德,不趋炎附势。我老外婆家为大户人家,姓周。周家小女入嫁长沙何家为媳,她是我外婆同父异母之女。父母入城租住廖家祠堂,离周家五百米左右。母亲从不从周家门面前过,总是绕道而行,大姐带着我出去找野菜都是反复叮咛绕周家桔园而行。有年春节,母亲带着我礼节性去拜年,走周家桔园的小门进入老外婆(不是亲的)的房间,我跪地磕头后老太太送我一段花布,母亲碗言谢绝。后老太太又讲,想送我大姐去长沙何家干活,母亲婉拒说“才到城里怕小孩不懂规矩,加之要带小弟妹,真不好意思”。解放后,公私合营,周家落魄,周家少爷挑担卖布为生。我家在渌江桥头街面立足,母亲每每看见这位舅舅都是恭恭敬敬的称舅公,并邀请进屋喝杯热茶。53年前后吧,大姐和二姐都与驻礼的一营长和一连长打的火热(连长姓蔡,长的较帅),母亲知道此事后,严厉地教育两位姐姐说,女孩不能依赖男人而生存,当官只一时,靠自己双手是一辈子有吃。几十年后的今天,回忆母亲的教诲才觉何其伟大,我为能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骄傲!
六,金子般的心。莎士比亚“善良的心,就是黄金”。我母亲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我家在渌江桥下街面立足后,家中人口多,房子不大,还安排一个小门面为店,维持一家生计。50年冬天很冷,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母亲起早为全家做早餐,想看看下了多大的雪。打开店门,瞧见上桥的最后一级阶梯上蹲了个雪人,她马上叫父亲去看看,活着就领回家。父亲领回后发觉是一哑吧男孩,父亲想给他吃饱喝足再给点干粮打发出门,母亲说服父亲收留了一年多,后经过街道办事处安排好,母亲才安心。还有一对母女姓刘,这位妈妈我们称呼她刘老师,男人随蒋去了台湾,当时的时代背景使她们茫然,找不到出处,上我家来休息一下。闲谈中,母亲了解到刘老师有一双做衣服的好手艺,于是母亲说服父亲在我家小店的一个角上支一块门板营业做衣服为生,由于刘老师手艺好、为人和蔼,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后另租门店。为答谢我母收我大姨为徒,我大姨学了这手艺,幸福过了后半辈子,母親去世后靠大姨为我们做衣服照料我们。母親做了很多善事,有颗金子般的心。
七,母亲的快乐时光。母亲也有她人生最快乐的时光,58年夏季,彩色电影《追鱼》在礼陵电影院放映两天,每天只放三次,早、中、睌各一次,票价三分,场场爆满。大姐买了两张电影票带着母亲去看了一场,回家后就为我们几个小孩子讲述,她的记忆力惊人,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讲的细致入微、眉飞色舞。特别是那个小姐和鲤鱼精同时在一起的镜头、还有鲤鱼精退鱼鱗返回人间在地上打滚、痛苦的镜头更是讲述的透心底。她讲了多少次、多少天,我无法想象。更多的是两个小妹无数次的追逐询问,多少天的晚上街坊的阿姨闲下来搬着小板凳聚拢在我家门前听母亲的讲述。时间已经过去了快60年,半个多世纪,这一幕幕、一点点、一滴滴都印刻在我的脑海里,像刻刀一样雕刻下来,挥之不去。这就是我母亲享受到的最豪华、最奢侈的一次生活!遥祝老母把这些快乐的事情永远带入天堂享受。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老六作—
母亲的梦想
母亲也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二哥提到的那个军人,其实是老外婆二婚嫁到南门肖家的一个親戚(姨妈说的),他告诉母亲长沙有个裕湘纱厂以女工为主,所以母亲一直心心念念希望能到长沙裕湘沙厂工作。我親自听母亲讲过,要不是这么多孩子,很想到长沙看看心中的那个纱厂,这是她的梦想!现在裕湘纱厂作为文化遗址文化保护单位,在湘江风光带上仍然优美,风光无比,现在是很多外国签证机关的所在地。我曾站在裕湘纱厂的牌子下告诉母亲,我代妳来着妳心中的"女神”了!
—老五作—
泪祭母亲
母亲的情、母亲的泪、母亲的心、母亲的爱!"母亲"二字从概念上来讲,我是比较模糊的,也许只因当我意识母爱的含义时,马上就失去了。但,她的音容却一直在我眼前和脑海里不断地晃悠,以至我几十年里一直做着她的梦,总是梦见她回来拿东西,我就会喊她,追她,她就是不回答我。我总是问自己,我怎么会有这么刻骨铭心的想念,后来,我给自己解释,也许是小时候和我的小耍伴玩的时候,她们回家了,一进家门就会喊一声"呣咩",我跟在后面,那种羡慕忌妒恨啦,真恨不得也跟着喊一声"呣咩"。也以至于后来我在找对象的时候,一定要找有"呣咩"的,这是第一条件。
我记得父亲曾说,自古有一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幼年丧母,中年丧偶,老年丧子。他说他尝到了第二大不幸,而我呢,却尝到了第一大不幸,不过,我比他幸运,母亲给予了我这么多优秀和慈善的兄弟姐妹,她/他们都给了我很多很多的帮助和爱护,我又从不幸中得到了大幸。我受惠最多,特别是大姐,母亲去世后的头两年,她可说是接替了母亲的位置,她不舍得抛弃我们,也以至于幼年的我当时真就仿佛把她当母亲依赖。故,在祭奠母亲的同时,也向大姐拜一拜!今天,值母亲的寿诞日,泪祭母亲,让我伤感万千,也让我憋了几十年的思念和感谢一吐为快,痛快淋漓!
化伤感为快乐,化悲伤为力量,在我们大家都己步入颐养天年的同时,祝福各位兄弟姐妹,亲友们安康幸福!以健康快乐的生活来告慰母亲,是她老人家在天之灵保佑了我们。伟大的母亲!安息吧!!!
—老九作—
找不到一张母亲的照片,只能看着母亲大姐的照片来回忆,她们是很像的。这是我母亲走后,大姐为了我们几个小弟妹的生存,偷了猪场的猪下脚料要受到处罚,她怕要坐牢,将我们托付给姨妈而照。见照我就泪流满面不止,伤心至极——老六
怀念
少儿最喜母呼声,每时思念慈母情。
上学起床要母叫,玩耍调皮母操心。
餐宿须劳母催促,出门上街母叮吟。
如今儿大母不在,难以忘怀母恩情。
忆母亲
自小就喜欢听母亲的故事,对母亲充满了敬爱,把她当作心中的女神。我外祖是泗汾当地有名的中医,十分重视子女的读书,母亲成了外祖家的才女。读书开阔了母亲的眼界,有许多浪漫的思想和愿望。
母亲年轻时,看见北伐军攻打泗汾桥,就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也很羡慕北伐军人的军姿,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女军人,甚至想找名北伐军人为伴。后来看见城里张贴了长沙纺织广招工广告,她又想成为长沙裕湘纱厂的女工。直到她生育了几个子女后,仍念念不忘,多次与四姐讲没有当上纺织女工的遗憾。
外祖的影响是很大的,母亲非常重视子女的读书。因家贫人多,全家的吃饭穿衣都是难事,古板的父亲和思想老旧的祖父母,都反对哥姐去读书,要他们去做童工挣钱。但母亲坚持把几个哥姐送到外祖家,使他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身体得到良好的调养。后来我二姐二哥及三姐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考上了中专,靠勤工俭学读完了中专。重视读书,重视教育成了我家的优良传统。
我的老家在孙家湾乡,父母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带全家离开了老家,进城做点小生意。由于家贫钱少人多,住不起好房子,只能居住老旧,房租便宜的房子。父亲讲前后搬了十八次家,一年内甚至有几次。每次搬家最累最苦的是母亲,全部家当及生活用品全靠母亲带着哥姐搬运。到新家后,又重新安置。母亲还要给全家人做饭,照顾小的孩子,应筹邻居的问候,协调矛盾,很是辛苦。
母亲是很开朗、有进步思想的人,没有老旧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为了保护自己关爱的女儿,多次反对父亲及祖父母要把女儿送给别人。她情愿自己吃苦,辛勤劳动也要把女儿养大。母亲的坚强意志,受到邻居的称赞,我们兄弟姐妹十分感谢母亲的坚持,母亲真是我们的保护神。
——老七——
思念
生日难以忘母恩,儿女出世历千辛。
养育成人万般苦, 衣食冷暖尽操心。
与人结交细嘱咐, 勤俭治家多叮咛。
遵纪守法不可违, 平和知足乐盈盈。
—老七—
叩拜 一一母亲
仙山悠悠母亲坟,青松翠柏葬娘亲。
长河渌水"呣咩"泪,地杰天灵佑子孙。
千秋后代感恩情,安息之魂保安宁!!!
—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