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理想境界:因痴迷而沉陷语言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理想境界:因痴迷而沉陷语言的人文精神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中国语文教学界的“伪阅读”
伪阅读,就是“不阅读”
老韩解读百年《孔乙己》
教《故乡》诗意与哲理语言训练
老韩教《我的叔叔于勒》
老韩教《雷雨》
老韩教《与朱元思书》
老韩教《老王》
老韩教《念奴娇赤壁怀古》

在朋友圈里,一位在某高校从事语言文字编辑工作的妈妈,如此感慨:

“[第一次研学记']五点半接到每个细胞都绽放笑容的孩子,他乐此不彼将研学的整个过程讲到现在才甜甜地睡去;品着班上孩子发在群里如同纯净水般的文字,突然有这样一个想法:写作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只要是真情感的流露足矣……”

老韩留言回复:

“就是这样呵,无技巧。让孩子,因喜欢而投入,而痴迷。其实语文学习的秘诀就是如此。并不是反对语文学习的技巧,而是说,痴迷、投入、爱,是比技巧更高的境界。痴迷、投入、爱,那就是沉醉,而无技巧。”

26年前,我发表《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就是从理论的高度上说的这样的意思:

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教学的秘诀、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并不主要是所谓方法、技巧、手段(但并非反对方法、技巧、手段),而是,教师和学生,沉陷于、痴迷于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人(师生)与语言文字“缠绵”“纠缠”,如醉如狂。或读或诵,或默默推敲,或抄抄写写,思绪万千,想像纷飞。师生陶醉于语言文字,而似乎不知归路。文本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有对人的“招魂作用”。人的“灵魂”,本就是由语言构筑,文本的语言文字跟阅读它的人,二者恰好“心心相印”。由此构成一种“人与语言的纠缠的精神状态”,这就是,我26年前,所说的“人文精神”的原本含义。(您看,这就是一种“真阅读”的状态。)

您看,《文心雕龙》说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

老韩的26年前的《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想要表达的正是《文心雕龙》这个意思,正是重新呼唤《文心雕龙》的这种面对文本语言文字时的“精神状态”。

26年前,老韩原文“核心主旨”如下:

“好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植根于语言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从中体悟语言妙处,学会语言本领。——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根本。”
“如果没有师生对语言情意的人生体验与感受,没有主体投入,‘物我合一’,没有人化情境的铺设,总之没有一种人文精神的挥洒,再合乎‘理性’逻辑的程序,量化标准,也不会有好的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理想境界:因痴迷而沉陷语言的人文精神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大家再审读老韩26年前原文主体“第三部分”,几千字,俺对“因痴迷而沉陷语言”的强调(只列提纲):

第一,人对语言有一种本能的“渴盼”和依赖。
第二,语言是主体,最具情意化特征。任何事物,只要一落入语言,用语言形式描述出来,就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事物本身,而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
第三,语言总是与人的生活情境相连,语词的认读、选择,语序的排列,语流的急缓,总是契合了人的某种感受。
第四,语言是一种文化代码,语言就是“道”。掌握和使用一种语言,就是接受一种文化价值。
第五,语言构成的“本文”,同人有“异质同构”关系。
总之,“语言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它“是打开人心灵深处奥秘的钥匙。”

不曾想到的是,中国语文教学界,理论理解能力所限(或者极个别人故意曲解),把我的“人文精神”,扭曲、歪曲理解成“思想情感内容”。以至于歪曲理解成“人文精神(人文)”=“思想情感内容”,“人文精神(人文)”=“思想”,歪曲理解成“人文精神(人文)”=“不重视文本语言文字”。彻底把我的“人文精神”本来含义反转180度,颠倒黑白,指鹿为马。

老韩“人文精神”原义=“人的主体精神痴迷、沉陷于语言文字”。(动态)

语文教学界曲解“人文”与”人文精神”=“课文思想情感内容”。(静态)

由动态的“语言精神、人与语言的纠缠的精神状态”,被扭曲、异变成静态的“思想情感内容”。

您看,我的“人文精神”,本来是“人的语言精神”,人作为主体对“语言文字”的痴迷如醉的“精神状态”。尤其大家看看我的课堂,对于语言文字的全面、细致、深入的挖掘。老韩今天倡导“真阅读”,就是倡导“用人的主体精神,痴迷、沉陷文本的语言文字”。

换句话说,我今天倡导“真阅读”,拒绝“伪阅读”,跟26年前倡导“用人的主体精神,痴迷、沉陷文本的语言文字”,一脉相承,一以贯之。

26年来,我一直以“欣赏魔幻”的心态,含笑不语、笑而不辨地看着大家,曲解使用“人文”“人文精神”这个概念,含笑不辨地面对人们的误读、误解。

中国语文教学界,由于理论水平不理想,真的变成一个“魔幻世界”。本来,26年前的1993年,老韩就是“以人的主体精神,痴迷、痴醉语言文字”进行呼吁,结果,1993年的两年之后,“人文精神”包括“人文”二字,就被“调包”、被“置换”、被颠倒成了“思想内容教育”、“思想”,跟老韩原文的“人文精神”已经南辕北辙、大相径庭。(这是中国语文教学界的理论水平所限。)

您说神奇不神奇?也就是,26年前(1993年),老韩就是呼唤“痴迷、沉陷语言”,换句话说,中国语文教学界,还有哪位比老韩更早【从哲学理论层面】,如此浓墨重彩强调“以人的主体精神,痴迷、沉陷语言文字”的吗?

语文教学界个别人,却把老韩“指鹿为马”为“不重视语言文字”。以至于,个别人误以为老韩是“强调思想内容教学,忽视语言文字教学”,是以“人文(思想情感内容)”压倒“语言文字”。老韩含笑不语。有白纸黑字的论文文字在,何须口辨。

您看,这种漫漫长达26年的“南辕北辙”,简直“满拧”,不是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吗?这,难道不是一桩长达26年颠倒黑白的“冤假错”案吗?以至于近几年颠倒黑白批老韩、集团式抹黑老韩,就是源于这种不读我的原文、指鹿为马地“伪阅读”我的原文、真误解我的原文。误判老韩是“人文(思想情感内容)过度”的源头。恰恰相反,中国语文教学界的所谓“人文(思想情感内容)过度”,恰恰是没有读懂老韩原文、违逆了老韩的“因痴迷而沉陷语言”的真正主张所导致。

然而,“此人文”非“彼人文”也,语文教学界流行的“大家众口一词的人文”,非“老韩之人文”也。

26年前,俺是一位31岁的毛头小伙,而且这是俺发表的第一篇文章。然而,漫漫26年后的今天,仍然还在以讹传讹;不只以讹传讹,而且,对“人文、人文精神”的曲解,成为了语文教学界成千上万人的共识,这就是典型的“穿井得一人”。老韩倡导的“人的主体精神,痴迷、沉陷于语言文字”的“人文精神”,少有人知道。

老韩不禁笑问一句,是26年前俺毛头小伙的文章,理论水平过分高深呢?(恐怕不是。)还是26年来的一些人们不读原文只贴标签呢?(大概是。)或者“极个别人”有意曲解呢?

下面,请大家以“真阅读”精神,认认真真审读老韩的26年前的原文,《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理想境界:因痴迷而沉陷语言的人文精神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语文教学理想境界:因痴迷而沉陷语言的人文精神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语文教学理想境界:因痴迷而沉陷语言的人文精神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同样,有人有意或者无意歪曲老韩的原文,以为俺反对“科学”、“科学精神”,请大家认真审读我的原文的“第四部分”开头: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并不一般地反对理性剖解和抽象,并不反对‘理性’本身,相反我们更提倡一种科学态度、理性态度。这是我们必须说明的。”“把语言看作生命主体、生命整体,强化‘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注意,老韩原文强调,不但不反对“科学”与“理性”,相反“更提倡一种科学态度、理性态度。”

语文教学理想境界:因痴迷而沉陷语言的人文精神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非常悲哀的是,中国语文教学界,26年后的今天,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者,不懂得“科学主义”的准确含义。误以为“科学主义”=“科学、科学精神”。误以为俺“限制科学主义”,就是“限制科学、限制科学精神”。

“科学、科学精神”与“科学主义”,这是风马牛不相及、截然相反的概念。

“科学、科学精神”,倡导质疑、实证、规则、必然,因而必须坚持、倡导和发扬。而“科学主义”,则是过度使用科学、滥用科学、误用科学,是“科学的霸权”、“科学的极权”,以致造成一种“对科学的迷信”,一切领域都强调科学精神的质疑、实证、规则、必然,那就“过度了”、“越界了”。比如,人的情感领域、宗教领域、文学艺术领域、语言文字感受领域,均不能滥用、过度用“科学”,否则就是“科学主义”。因此就必须警惕、限制乃至彻底抛弃“科学主义”。

就如同,“经验”是一个好词,“经验主义”就不是一个好词。“科学、科学精神”都是好词,而“科学主义”就是一个不好的词语。参考阅读下文《老韩谈“科学主义”》←点击

《老韩谈“科学主义”》←点击


伪阅读,属于“反方向的阅读”,是预先抱持“他人、公众的阅读结论”,然后,才开始“自我阅读行为”。伪阅读,是由“他人、公众的阅读结论”,来支配“自我的阅读行为”,而不是由“自我的阅读行为”自然得出“自我的阅读结论”,这就是“反方向的阅读”。伪阅读,是阅读之前,就对文本的旨意,处于一种“基本掌握”、“基本确定”甚至是“全面掌握、确定”的状态,是在这种状态下进行的阅读。而这些预先“掌握和确定”的文本旨意,不是来源于自我阅读文本的行为,而是照搬于他人、公众的解读。伪阅读者的“阅读结论”,是他人的、社会群体的,是阅读者从小到大被灌输的。伪阅读者,大脑里带着这些先定的“他人、公众的阅读结论”,再去“阅读文本”。伪阅读,是“非自我的阅读”。伪阅读,是违背阅读自然规律的阅读,也是违反人类认知规律的阅读,因而是“反阅读的阅读”,“反认知的阅读”,它消解了“阅读行为”本身。伪阅读,亦可称“反阅读”,“代读”、“反方向阅读”、“仿拟阅读”、“不阅读”、“未阅读”、“以他人的阅读为阅读”、“批发式阅读”、“概念化、教条化、僵化阅读”、“公共流行话语的套板、套路阅读”。中国语文教学界,从基层到高层,存在着大面积的“伪阅读”现象。中国语文教育的“少慢差费”、“套话连篇”,正是由“伪阅读”导致。(《中国语文教学界的“伪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文教学理想境界:因痴迷而沉陷语言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