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爸妈在线,第一时间学习好爸妈干货,成为更好的爸妈!
公众号:好爸妈在线(ID:hbm100)
文:好爸妈在线
“你现在恨我没关系。”
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也许你经常对孩子说,又也许你父母经常对你这样说,anyway,它的下一句总是:
“将来,你会感谢我的!”
相似的话还有:妈妈是为你好 / 听我的准没错 / 我是你妈,不会害你。
这些话,咋一听,好像很有道理,可是细想之下,却存在着一个逻辑上的怪圈:
为什么每个人,只要当了父母之后,就凭空地拥有了未卜先知的能力?
连天气预报都会有失误的时候,凭什么你就能信心满满地肯定了孩子的将来?
你知道你的这些话和行为,对于孩子来说,是一场旷日持久、悄无声息的谋杀吗?
最近,聚焦了上述这些常见的亲子冲突的台湾剧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豆瓣上获得了8.2的高评价分数,被誉为台湾版的《黑镜头》。
每两集一个故事,一共10集,每个故事讲述一种父母对孩子的爱,只不过这些爱在畸形的文化外力下扭曲、异化。
最终,爱吃了人。
▼
故事一
妈妈的遥控器
“妈妈,你到底还要我再死几次?”
这句心碎无助的呐喊,
来自儿子纪培伟对母亲的质问。
即将初中毕业的纪培伟与离异的妈妈一起生活,纪爸爸因为受不了妻子的强势,早早地离了婚。
在控制欲极强的妈妈眼中,小伟是个不听话的孩子:成绩不好,喜欢“没有前途”的画画。在纪太太眼中,人生只有一条出路——取得高分,考进好大学,选一个好专业。所以,她对孩子总是违背自己的意愿而苦恼万分。
直到有一天,她从神秘的西装男手中拿到一个神奇的遥控器,它可以控制儿子的时间,快进或快退。
从此,纪培伟的生活随时随地卡在同一天里:
涂改成绩单欺骗我?没关系。只要你不修正这个错误,我就让你的生活一直停留在这一天,直到你认错。
想去毕业旅行不参加补习班?没关系。我就让你重复参加补习班十次。
试图反抗?那就重复十五次,二十次。
纪妈妈的控制欲变本加厉地扩大着: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精神思想,都要儿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来。
剧里有一个细节,早上出门前,纪太太看了一眼小伟的衣服。
很温柔又不可拒绝地说:去换掉,穿那件我新给你买的衣服。
大到人生选择,小到衣服发型。
你要听话,你要乖。
这些补习班都是为了你好。
这个专业好找工作。
在经历一次次无法逃出的噩梦后,小伟终于妥协。直到有一天在图书馆复习时,与染着黄头发,乐天开朗的女孩小岚相遇,他被压抑的心灵才有了一点安慰。
毫无疑问,撞见二人牵手的纪妈妈拿出遥控器,逼迫儿子分手,哪怕纪培伟说“如果你按下那个键我会恨你”,纪妈妈还是将儿子这段感情“一键还原”。
“你现在恨我没关系,将来,你一定会感谢我的。”
所有的爱情、懵懂、心动,小岚都忘记了。生活中仅存的光芒被掐灭,他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然而第二天,小伟从床上醒来,手腕上竟找不到伤痕——妈妈用遥控器“复活”了他。这天之后,一次又一次,他想尽办法去死,割腕、触电、跳楼……
从崩溃,恐惧,到漠然,习惯,纪妈妈用遥控器一次次“救回”了儿子。
“你到底还要我再死几次?”无奈之下,小伟冲着母亲哭喊,充满了绝望。
小伟的后来,我就不多说了,留给你去看剧集亲自体会。
▼
故事二
猫的孩子
“妈妈,你抱我一下。”
“你先吃药,吃完药再说。”
“我做了什么!!我受伤了啊!!!
你为什么不抱我!!!”
这是第二个故事,阿衍对母亲最后爆发前的质问,在母亲再次拒绝后,他声泪俱下地掐住了母亲的脖子。因为他不知道,母亲是不是真的爱他,还是把他当成挽回丈夫和争回面子的工具。
阿衍有一个看似和睦,实则互相挤兑的大家庭,堂哥堂姐们都是考上名校的优等生,只有阿衍成绩平平,甚至连他的家庭都拿不上台面。
爸爸常常不回家,对他漠不关心,甚至不知道儿子上几年级,仍然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成绩才是重点,他上几年级又有什么意义?”
肥胖的妈妈常常遭受家暴,却依然幻想着等儿子拿满级分,去最好的学校,在亲戚面前吐气扬眉,让丈夫另眼相看,回归家庭。
阿衍的成绩像是她人生中唯一的希望,决定了她能否母凭子贵,翻身成功。
然而,有学习障碍的阿衍却早已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无意间,阿衍发现了平行世界的秘密:只要他在平行世界里杀死一只猫,他就可以在现实世界里提高成绩。
为了得到妈妈的爱,为了让妈妈摆脱爸爸拳头,为了让整个家族的人都看得起,这个曾经疼惜地救助过流浪猫的善良少年,开始举起了屠刀……
当他开始杀猫后,成绩果然稳步提升。然而不断杀猫让他的内心备受煎熬,终于,在一场非常重要的考试中,他被自己的幻觉压垮,考砸了。
但是他没有收手,就像母亲不肯让他出国,执意又把他送入强化补习班,陷入瓶颈的他继续诱猫杀猫,最终被人发现,要送入管教所。
在去往警察局的路上,他遇见了妈妈。他终于忍不住呐喊:“你爱我吗?你考虑过我的感受吗?”
他看见妈妈的辛苦,心疼妈妈被家暴,尽管天资有限,依然拼尽全力,然而却得不到丝毫理解。
他弄伤自己,只希望妈妈能给他一个拥抱,可妈妈却冷漠地告诉他:
“我的一生都被你毁了,你拿什么回报我?”
他伤心地问:“你既然不爱我,既然觉得我是累赘,那你干嘛要生我?”
他渴望爱的时候,回报他的只是分数和棍棒;他渴望理解,收到的只有指责和怪罪;他想要一个拥抱,换来的却是疏离和冷漠。
明明没有做错什么,却错的依然是他。
其实,哪有什么平行世界,只不过他为逃避现实而硬生生衍生出来的第二个人格。所以,崩溃的他举起了双手,狠狠地掐住了妈妈的脖子……
▼
故事三
茉莉的最后一天
“反正也没人爱我,可悲又没人爱的林茉莉,再见。”
林茉莉的最后一天,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她纵身一跃的刹那,脑海里最后的念头就是这句话。
第三个故事一开场,品学兼优的林茉莉已经死了,百思不解的林妈妈接爱了还在测试的新科技,从女儿的脑部提取出残存的的记忆,想找到茉莉自杀的原因。
茉莉媽媽原本是美国名校硕士,为了女儿们,放弃工作做全职主妇,然而这一直是她内心的痛。所以孩子们必须成绩优异,才能证明自己的牺牲是有价值的。
她在家里,无死角地安装了数个摄像头,监视着女儿们的一举一动。
监控里的女儿们都很乖,直到她进入了茉莉的记忆里,才切身体会到隐藏在女儿已然冰冷的躯体中那些惊涛骇浪,痛苦到窒息的回忆与感受。
才知道茉莉每考砸一次,就在手腕上划一道伤痕。
才知道她一直期待妈妈能发现自己身上的伤,能对她说声“对不起”。
可是茉莉妈妈是怎样回应的呢?
否定茉莉的文学爱好,一定要她学医。
即使茉莉考到好成绩,也是她的功劳,顺便打压一下,提防女儿骄傲。
窒息之下,茉莉无法与自己与世界和解,说完“反正也没人爱我,可悲又没人爱的林茉莉,再见”之后,纵身一跃。
目睹着茉莉临死的这一幕,妈妈终于声嘶力竭喊出:“妈妈爱你呀!”
可茉莉已经听不见了。
▼
故事四
必须过动
这是一个未来社会,女性完全承担育儿的责任。
如果能让孩子高分通过能力鉴定考试,
母亲被荣誉加身,然后享福。
妈妈杨鹃是拥有金质勋章的模范母亲,曾教养出鉴定考满级分的儿子若杰,但若杰意外身亡,于是杨鹃获得了领取新胚胎的机会,若娃因此诞生。
然而若娃并不像哥哥若杰那么优秀,她甚至可能无法通过能力等级考试。如果她的能力考低于20分,不仅自己要被送去销毁,妈妈也不能再孕育胚胎,只能住在鸽子笼那样的狭窄脏乱的住宅区。
于是杨鹃告诉若娃:你必须假装得了过动症,这样就不用参加能力鉴定考试啦,我们就能在豪宅区多住几年啦。
若娃很爱自己的母亲,所以乖乖照做了。但是她不知道,如果被确诊为过动症,她更可能的结局是,被销毁。
后来知道真相的若娃一氧化碳中毒,被送进医院,说出母亲逼迫她必须假装过动,却被判定为妄想症,必须销毁。杨鹃在窗外看着歇斯底里的女儿,泪流满面, 却没有说出真相。
若娃留给妈妈最后的一句话是“谢谢!”她选择牺牲自己,成全了母亲保留金质勋章的梦。
后来,杨鹃开始出书,传授她的养育经验,受人崇拜。
她向公众传颂秘诀是:爱,只需要爱就够了,全身心投入地去爱,不用在意孩子开始的模样,因为总有办法把孩子变成理想的模样的。
▼
过去的教育剧,往往是播给孩子看,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而这部教育剧,看上去更像是给家长们看的,让大家去反思:
在当今这个分数为王的社会风气下,一段本该充满温情与关爱的亲子关系,为何会被扭曲到这种地步?
剧集的名字《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出自上世纪诗人纪伯伦的一首诗作:
纪伯伦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节选自《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一句话概括,孩子因你而来,不是为你而来。
所以当小伟对妈妈说出“这不是你的遥控器,是我的”这句话时,其实想说的是,这不是你的人生,是我的。
但是回应孩子这些呐喊的,往往是一些关切的叮呤:
父母含辛茹苦把你养大,为你吃了多少苦,为你牺牲了多少时间。
为了你赚钱,为了你加班,为了你不离婚。
为了你......
所以你不能辜负父母,不能让父母失望。
讽刺的是,父母总是理所当然地希望孩子符合自己的期待,他们自己却很少努力去符合孩子的期待。
你有多久没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心声?
你有多久没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跟他/她聊过天?
每天,除了呼喝孩子“赶紧做功课!”“赶紧上床睡觉!”“不准玩手机!”之外,你知道孩子心底里的愿望和声音吗?
就像长高了,衣服尺寸就要换的道理一样,孩子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心理需求:
孩子各年龄段需求
0-1.5岁的宝宝最需要的是安全依恋,他们渴望与妈妈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1-3岁的宝宝最需要的是独立自主:
自由探索可以让孩子身体感合的统合能力得到发展;
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让他感到自己是个有能力的人,可以为自己做主。
3-6岁的孩子最需要认可自已是有能力的,最害怕被羞辱、被控制和失败。
这时候孩子会有强烈的欲望参与到家庭分工中,并且表达自己的想法。
6-12岁的孩子,最需要你理性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支持他的兴趣,避免用比较的方式打击学习兴趣。
同时支持孩子发展同伴关系,养成阳光自信的气质。
你瞧,孩子有那么多的需求,然而从小到大,你与他的对话是不是永远以“不准……”开始,到“乖,听话!”结束呢?
孩子的内心,你察觉了吗?
我们都知道,全天下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但限制太多的爱,会变成绑架。
每个孩子的身体里,都住着一个独一无二的灵魂。
你可以做他的灯塔,为他指引未来的路,照射到你再也无法达到的远方,目送着孩子远去。
孩子的人生,请交给他自己。
点击“好爸妈在线”即可了解更多知识
本文版权归“好爸妈在线”所有,欢迎转摘,转摘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作者:CC姐
出处:好爸妈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