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第五讲读书会上的讲稿,主题是咨询过程中,移情的处置。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荣格会问首次咨询的人,“我们之前见过吗。”
生活里,你是否有过,对某人莫名的好感或厌恶。
将工作同事、领导体验为某人。
与某人初见,却如故人归。
一、移情:是内在关系模式的投射和重复,把他/她体验为某人。
荣格认为,移情是指一个人将主观上的想法、感受转移到了另一个人身上。本质是一种投射,是病人过去经验的重演。
生活事件
如B同学会无意把工作中的领导,体验为小时候爷爷或者父亲。
领导的正常的工作指导,比如批评方案没做好,给予指导意见,也会被B体验为不喜欢自己或者针对自己,感觉到紧张和被排斥感。
在B成长早期,已经形成了与男性权威的互动方式和情感反应,形成了内在的关系模式。
当权威男士换成工作中的男领导时,B的内在关系模式依然会重复。
咨询中
一个50多岁的大妈,将20多岁的咨询师,当成“妈妈”来看。
男性来访者把男性咨询师体验为母亲,把女性咨询师体验为父亲等。
移情带有强烈的情感性,给当事人带来很强的情感体验。是潜意识发生的,当事人可能并未充分觉察。带有强制性,似乎一定会发生这种移情。移情反应的是一种对关系的愿望。
二、移情治疗:识别、区分、安置脑中的移情图象
荣格是一名医生,他从识别、区分、安置移情图像几个阶段谈在咨询过程中如何治疗当事人的移情。对于咨询师和当事人都很有启发性。
在移情过程中推进的问题有以下3个(侧重从当事人角度):
(1)识别:将咨询师体验成为谁?
当事人对咨询师产生了怎样的期待或者体验,当事人把咨询师无意中体验成了哪种图像或者画面呢?父亲、母亲、恋人?还是,上帝、救世主,原始夫妻、理想化男人、理想化女人等。
(2)识别:将咨询师体验为某人,对当事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蕴含着怎样的期待?
要能识别出这种图像,知道当事人把咨询师体验为了哪些图像,产生了怎样的关系互动。这些期待与关系对当事人有什么意义。
如将咨询师体验为理想的父亲,渴望得到柔和坚定的回应。这种你期待的回应对你有什么价值,如何造就了过去的你?
(3)区分与安置:找个地方,安置好心中的“期待”。
当事人可能将咨询师体验为两种图像,一种是与当过往经历相关的图像,如父亲。但也可能潜意识中,把咨询师体验为原始形像,如原始男女、天父等。要注意区分。
比如当事人可能在潜意识中将咨询师体验为原始夫妻,希望与之协同合作,与之亲近,与之面对当下的困境。
或者将潜意识中,将咨询师移情成上帝,救世主等,希望能从他的身上获得力量和智慧。
每一个当事人投射出去的对咨询师的图像,都是一种愿望。
荣格认为,“将期待与某客体分离。”
但是当事人将自己的期待,从咨询师和移情图像中分离出来,他的这份期待不再投向某人,那他将投向哪里。
荣格认为,应该这种期待应该回到自身。
“将期待与某客体分离,个人不再把他的幸福和生命的保障寄托在自身之外(人物、思想、情景)上……那么,重心便落在了他自己身上,而不再是他所仰赖的客体。”
“达到这样一种分离状态,这便是东方民族实践行为的目的,也是一切宗教教导的目的。”“他们必须要找到一种个人的方式,实现个人意象的对象化,实现各自的生活。”
仪式中有很多对于处理潜意识原始图像的方式,比如基督教的洗礼、古巴比伦寺庙失身仪式和欧洲中世纪的地主首夜权。这些都是处理个体的原始图像与期待的方式。将个体的潜意识期待通过仪式方式,投向了某处,安置了这些原始意象。如基督教的洗礼,将个体对于潜意识中理想化父亲的形象投射在了耶稣的身上,与世俗意义上的父亲形象分离。
三、移情是一种愿望,原型投射是一种深沉的渴望
当事人咨询师体验为那种图像,父母、天父、原始夫妻、原始男女等。这里面都包含着一种对于关系的愿望,都包含着一份期待。有些期待是我们能够意识到的,有些则是原型的、潜意识的,我们并未意识到。
一个人的潜意识,就如同一个人的阴影,它会有,而且需要表达。如对于黑暗的恐惧,对于原始夫妻、理想父母的原型或期待、上师的原型或期待。
潜意识深处,我们如何强烈地会希望有一个理想的父母、天父,理想男人……,可以与之互动,这是一种深沉的渴望,
四、移情的对象化:“以自己为明灯”
佛佗在离世前对弟子最后是教导是“以自己为明灯”。
弟子们是否也会将对对于原始父母、天父的期待投射在佛佗的身上,佛法身上。佛佗承接了弟子们的原形投射和移情。这种投射事实上是一种人性潜意识深处的愿望与期待:一位智慧仁达父亲,一份可以抵挡世事无常的坚定,一种可以明心见性的智慧。
但当佛佗离世,这种愿望与期待,又将投向何处。佛佗教导的以自己为明灯,事实上是说,你可以将这种期待与佛这个客体分离开,将重新投放在自己的身上。
荣格提到了两条自我实现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通过真实的人与人的互动有关系,在关系中找到确认自己。(你对于关系的期待、幻想,就会落在一个真实的人身上。关系中的投射就有了对象);
二是,“他们必须要找到一种个人的方式,实现个人意象的对象化,实现各自的生活。”结合自体心理学,我的理解是,在生活里,我们要找到具体的工作、事务,投入的去做,在这个过程里,对于世界的印象和感受会越来越趋近与真实。(你对于世界的各种潜意识期待,也会有真实世界回应你。)
以上总结为“投入到一段关系里,投入地去工作。”
五、小结
笔者认为,荣格将原型、潜意识投射引入移情分析,深化了对于咨访互动关系的认识。为移情的困境、咨访双方的无意识投射提供了一个分析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