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的时候只顾着叫爸爸给我买各式各样的书,论语,三字经,孟子,鲁迅,唐诗,宋词,元曲,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可能是受到学校课本上的传统诗词文章教育和对阅读最最简单的了解吧。小时候的兴趣只是一阵,其实到现在也没有认真阅读过这些书。
然后就到了初中,开始听说有一种叫做青春文学的东西,开始有手机可以看的电子文章,初中班上有几个早早就读了百本青春文学(也就是爱情小说吧)的文艺少女把我带入了坑,那时候读郭敬明,七堇年,辛夷坞,顾漫,饶雪漫,唐七公子……还有各种各样的网络写手。那时候竟然有谁读得最多就被大家敬佩,读了一本书就可以找到相同的话题,大家似乎以此来较着高低,在上课的时候也拿着手机或者书阅读那些情节。到后来,小说翻拍成电视剧的势头越来越甚时又知道了更多,最初读这些青春文学也有一些小小的憧憬,羡慕里面男男女女的爱情故事,畅想了一些成人的生活和对狗血爱情莫名的期待,把“矫情”这个词挂在嘴边自嘲。但是看了些之后,相同的剧情,虐恋和感情的拉扯也变得无聊和空洞。
初中开始阅读积累,老师推荐看读者,青年文摘之类的,知道了更多的作者,可能也打开了关于阅读更大的一扇门。当收集到一句美好的话时,开始找到底是哪个作者写的,哪一本书收录的,一直看书很慢的我决定看一些“有意义”的书,拿着“一生必读的100书”之类的名单或者从小说和文摘里知道的作者和书籍。当时还疯狂的喜欢漫画,动漫,开始接触一些日本文学,怀着好奇和对生理的懵懂知道了渡边淳一何许人,潦草的翻了几本出名的小说,脸红心跳的阅读那些形容优美委婉和赤裸的情节。爱上了村上春树的书,小黄,又有青春,还有那些深刻的美丽的语言,同一时期的还有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现在仍然还在感叹那时候就被波叔那种直白的叙述,被那种天真和浪漫触动,直到现在喜欢的写作风格或者被触动的人都和他的相似。
不得不说,正是这些情爱小说,情色的情节才真正开启我新的世界观,让我有幸阅读更多不同的书。
这时候有了很多碎片的阅读,像微博推荐的优美伤感句子(笑)高中喜欢看韩寒主编的“one一个就够了”APP里每天的经典语录,每当看到心仪的语句时都会马上截屏,然后摘录在一个精心购买的小本子上。
可能这个习惯自大学开始就已经慢慢退化了,由于APP的不断升级,加入了更多其他板块,外还加入了评论的功能,看得让人眼花缭乱,也就弃坑了。
从高中到大学的一段时间里,喜欢看日本文学看暗黑推理小说,沉醉于那些荒诞和奇妙的情节,之后也看一些经典外文书籍。高尚的人不知道,我更喜欢那些奇奇怪怪的情节,慢慢的想了解欧洲的历史,人文背景之类。
似乎没有什么正能量的书籍呢(笑)每次看过中国上下五百年,历史初中学了高中又学,可还是记不住,每次在图书馆借了老舍,巴金,徐志摩,杨绛,萧红……还是很难完完整整的看下去,只是汲取了他们说话和叙事的腔调,散文也是美的。我总是用一句话麻痹自己:“中国的文学必须是用一颗平静的心和用更多的时间才可以阅读得下来的。”以致于我很少完完整整的欣赏完中国文学。
当谈论到社会和世界时,有点茫然,似乎我的阅读都只是偏向于自己的阅读爱好而已,似乎从不关心人类(尬),但是有一种自然的坚信善良可以让我们小小的生活更加安宁,尽管周遭世界战争喧嚣不断,这个世界上永远不缺少热血者,不缺少残暴者,不缺少智慧者,不缺少盲目者;这个社会一直会充斥着乱象,各种新鲜与旧事交替更迭。人们关注的事情会不断变化,受到舆论,科技和社会关系大到国家的国际地位的影响。
从对年轻人倡导的勤奋追究,对所有人倡导的充满梦想,时代精神等等。人们希望正能量,希望在生活中有娱乐,但是不是每个年龄阶段和生活状态的人都真的适合呢?虽然对成功人生的渲染可能有些过度,但不管是鸡汤和毒汤对青年人带来的影响是怎样。
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分享自己,社交变得多元,人们有更多展示自己的平台,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想要生活的权利,都有自定义的人生图景。
今年尚好二十,回顾了一下以前的阅读和思想历程,阅读是一件私人的事情,有些想法和经历可能并不值得分享和诉说。
只是即将面临更大的更加未知的世界勉励自己不断的阅读和学习让自己不再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