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读书:《朝花夕拾》人物评传之阿长篇(赵雯棋 徐英桓)

假期读书:《朝花夕拾》人物评传之阿长篇(赵雯棋 徐英桓)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手捧喜欢的书,在夏日的蝉鸣鸟噪中尽享独属于自己的静谧时光,是件美妙的事情。

按照统编教材的七年级上册要求,这个假期的准初一孩子首先应该走进《朝花夕拾》。近年来有说法,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作为周树人、鲁迅先生唯一的散文集,初中伊始便推荐给学生们是有其深意的。按照作家毕飞宇的说法,在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区别于其他作家的首先在于他是一个伟大的启蒙者。其思想的深刻、写作艺术的成熟,几乎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读书,应该广博,而广博绝不意味着不加选择。而触摸经典从鲁迅开始,我觉得更能培养孩子们对经典的敬畏心,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心。而经典作品如果一读即懂那或许就不是经典了。作为散文集的《朝花夕拾》,记叙的都是先生生活里真实的人物和事件,貌似平淡的语言叙述和人物故事里其实隐藏着的是先生火热的内心,深沉的思考和克制的情感表达。假期里孩子们的读就是初始阅读,能读懂概貌,有自己的理解就非常难得了。

本期特别推出两个同学写“阿长”的人物评论。虽然笔法稚嫩,都只借助《阿长与山海经》一篇来分析人物,但是两个同学一个从人物描写入手,抓住关键词品析人物,一个从文章的感情线入手品析人物,都是可圈可点,值得学习的。不过俩人都忽略了其他篇目中对阿长只言片语叙写的关注。好的阅读应该是学会勾连的,就如我们学期内共读《世说新语》,很多人物形象都是在前后不同的章节的阅读中慢慢熟悉丰满立体起来的。所以其他同学要学会前后勾连理解人物。就如这个阿长,她虽然是个名不见经传,粗鄙卑微的下层妇女,但她一定是鲁迅童年生活里的重要他人,我们读书不能只从表面上去读先生在《阿长与山海经》里的抑笔,也要站在如今成人的鲁迅的角度去揣摩先生回忆当年往事时对阿长的特殊感情,万不可被文中显而易见的感情线所蒙蔽。

另外,两个同学也应该去了解鲁迅写此书时的处境、心境以及文中所叙故事时的时代背景,不可用今人心态和标准去评判理解人物。

这样的说法或许苛刻,但为了每个同学都能养成用慎重的态度去亲近经典的习惯,依旧盼望每个同学都能领会老师的告诫。当然,如果一时还找不到评判的最好角度,也不妨就写下第一次读书的感受,记下你的原初体验。开学后我们会继续探讨交流的,相信那个时候有愤有诽的你一定会有更多更深的体悟和理解。

加油!孩子们!


            《朝花夕拾》之人物评论

                                        --阿长

                        赵雯棋

在朝花夕拾中,有这样一位人物。她,是鲁迅的保姆,生得黄胖而矮,名字叫阿长。

在整个故事中,长妈妈性格特点很鲜明,也很具有多面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三点。

性格特点一:对“我”管教严格,嘴碎。

主要事例:“长妈妈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又不许我走动 ,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

这一段话运用了动作描写,从“常”“喜欢”这两个词语中不难看出,长妈妈很喜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而生活中的琐事都是她表达的话题。我认为这样的性格特点好处是自己心中有什么事情,都会一股脑的说出来,不憋在心里,活得很真实。坏处却是嘴太碎,容易引起别人的不满。另一点,长妈妈不许我走动,她希望我能安安静静的,连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这是小孩子们习以为常所喜欢干的事,却变成长妈妈要告诉我母亲的“罪状”。她对鲁迅的管教非常严格。在我看来一方面会让鲁迅变得安静起来,不再令她心烦,另一方面却可能因此丧失孩子的天性。

阿长这种性格形成的缘由我猜想可能是因为在她自己的家庭中,她就已经养成了要叫孩子安静的习惯,所以来到这里即便是孩子们很习以为常的举动,但因为不安静都会让她觉得反感。

性格特点二:迷信。

主要事例:“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她还教给我许多道理,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里,不应该走进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进去的……

这段话运用了语言描写,从“牢牢记住”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非常郑重,认真的对待这件事的,她认为,如果我不按要求去做,就会被神灵惩罚。这里体现出了她的无知与愚昧。而“第一句话”和“不许说别的话”也体现出了长妈妈觉得这是一件极其神圣的事,只有第一句话说了之后,一年才会平安无事。长妈妈教给我的许多道理中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这里也表明了长妈妈是非常忌讳“死”这个字眼的。说了死字之后,那个死去的人可能会阴魂不散。而“老掉了”更具有尊敬的意思在里面。“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里,不应该走进去。”死了人固然不吉利,但是生孩子对于现在来说是一大喜事,我们更应该进去关心一下孕妇和新生儿才对。可对长妈妈来说,生孩子会流许多的血,而又有“血光之灾”这个说法,所以生了孩子的屋里是万万不能进去的,进去了就可能会染上“血光之灾”。从这两个例子来看,长妈妈无疑是有些迷信与无知的。

我不喜欢这样的性格,他会让人被迷信蒙蔽双眼,人云亦云。阿长这种迷信性格的形成可能是因为长妈妈的家庭原本就迷信,所以长妈妈从小就受到关于迷信的教育,再加上那个年代很多的人都迷信,长妈妈又没有文化,自然深信不疑,故而来到鲁迅的家时,也是非常迷信的。

性格特点三:爱孩子。

主要事例: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都和她说了。过了十多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这段话运用了语言描写,其中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可以看出,我对阿长说关于《山海经》的事的时候是非常敷衍的,因为我知道阿长是没有文化的,她也不可能自己去买《山海经》来读。后来阿长说:“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从这句话不难看出,阿长在听我漫不经心的讲关于《山海经》的事的时候,是非常专心的。而阿长又不识字,没有文化,连名字都搞错了,寻找《山海经》一定是非常不容易的。就因为鲁迅漫不经心的一番话,阿长便四处奔走去为他找《山海经》,由此可以生动形象的看出阿长对鲁迅的爱 。

阿长宠爱孩子会让孩子很喜欢你,愿意与你交朋友,但也有弊端,孩子可能因此而变得贪婪,自私,不好相处。令阿长如此宠爱鲁迅的缘由我的猜想可能是阿长自己小的时候就没有被亲人宠爱过,现在的她,想把爱补偿给鲁迅。

鲁迅笔下的阿长具有多面性,既嘴碎、愚昧,又爱孩子的。而我,对于这样的阿长不仅仅只有喜欢,更有一种莫名的同情。就拿她的名字来说,阿长本不是鲁迅保姆的名,而鲁迅及其家人却因以前保姆的离开,为方便不愿意再改称呼而直接这样称呼她,这体现出了当时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连拥有真实姓名的权利都没有。而现在的我,更应该感到庆幸。因为我虽也是一名女子,却不用受到封建社会的影响,自由、平等地成长。我真的,好幸运……


                鲁迅眼中的“阿长”

                      徐英桓

阿长,为鲁迅的“保姆”,时刻带领并帮助着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在鲁迅儿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么,在鲁迅眼里,她是怎样一个人呢?

在文章《阿长与山海经》中,陆续写道“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佩服她。”这句话位于文章的前半部分,写出鲁迅对阿长的不满与厌恶。具体表现在于: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时的睡相太难看;烦人;规矩太多。这些大大小小的琐事,让鲁迅不耐烦。从这些事件上看,阿长,活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下女工,不仅“切切察察”,喜欢暗地里说人小话,还很迷信……总之,在文章的前半部分,我们确确实实地读出了这么位不讨人喜欢的普通女性。

而事件在接下来的对话中有了新的认知。阿长常在鲁迅面前讲述着“长毛”这么一群残暴血腥的人。他们把门房的头砍掉,掳走小孩做小长毛,还有好看的姑娘,也要掳。又把那些没用的人一排排地站在城墙上,逼得对方的大炮放不出来,而墙上的人也只有死路一条……反正,无论男女老幼,通通掳去,该杀的杀,该捆的捆,无一幸免。听阿长这么一说,鲁迅和读者们都对她产生了空前的敬意:原来她不只有那些琐碎的小事,还见过如此伟大的场面,还知道如此多的知识。其深不可测,令人敬畏。阿长,在鲁迅心中有了一个较高的地位,令鲁迅赞叹不已。

不仅如此,当阿长知道鲁迅想要“有画儿的山海经”时,她便深深地记住了这个名字。在其告假回家的十几天里,专门为鲁迅买下了《山海经》,虽然样式与排版不是很好,但足以让鲁迅兴奋十几天了。此后,鲁迅对她有产生了空前绝后的敬意:原来她能做别人不能、不想做的任何事。这件事深深影响到鲁迅对她的看法,消除了之前对她的不满与厌恶。

两次敬意,两次改变,两次影响。阿长,这个普普通通的女工,究竟有何“伟大的神力”,改变了鲁迅对她的看法?一次讲述“长毛”的故事,一回买下《山海经》,她用自己的话让鲁迅了解到了“可怕”、“恐怖”;她大费周折买下书,圆了鲁迅的愿望。阿长对鲁迅有着不一样的爱,这种爱跨越了血缘关系,跨越了不同阶层。也因为此,鲁迅感受到这个淳朴的人身上的优秀品质,正如文章中写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你可能感兴趣的:(假期读书:《朝花夕拾》人物评传之阿长篇(赵雯棋 徐英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