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以三次革命(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为线索,不拘于一疆一域,恣意驰骋,描绘了宏大的人类历史图景。书中不只是罗列冷冰冰的史实,作者从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多个角度,用颇具批判性的观点,透过历史,审视现实,读来常有醍醐灌顶之感。
本书涉及内容甚广,最触动我的,是作者对“想象”和“虚构故事”的阐述。
一、“想象”的共同体
进化理论已证明,人类和猩猩有共同的祖先。在几万年前,因为偶然因素,从种群中分化出智人,自此以后,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成了万物的主宰。
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有什么高明之处呢?
《人类简史》认为,促使人类迈向智慧的关键,是人类有“虚构故事”的能力,创造共同的想象。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创造想象,突破想象的过程。
作者用跨国企业“标志公司”说明了“虚构故事”和“群体想象”的意义。
我们用什么标准,来证明“标致公司”确实存在呢?是因为公司的员工、工厂机械,还是生产出来的汽车? 答案不在其中。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所有生产汽车召回,砸成废铁,公司也依旧存在;即使把现有的员工都辞退,所有的机器在事故中被毁,我们也能重新雇佣员工,购买机器,继续生产产品……
标致公司存在于我们集体的想象之中。
这种想象在法律上叫作legal ficion(法律拟制),Fiction也有“虚构的故事”的含义。这个组织不是实在的,它的存在是由于人们承认同它的存在和规章原则。
不只是公司,学校、国家、种族、法律、正义、金钱、宗教……哪一个不是人类想象的产物?
很动多物都能够相互传递简单信息,但信息内容局限于他们能看到实在的环境。有研究表明,黑猩猩群体一旦超过100只,便会容易发生混乱、撕咬,因为内部沟通已经很困难了。
人类社会第一次革命——“认知革命”的出现,就是由“虚构故事”能带来的。
自此开始,人类虚构故事的能力一直有增无减。人类不断创造出共同的想象,并对其深信不疑。
譬如,原始社会的人通过虚构部落守护神的故事,将大量陌生人凝聚起来;现代社会人们相信金钱的意义,才有全球合作的可能。由于想象,人们的行动变得更高效,社会才得以快速更迭、进步。
与此同时,由于我们没有意识到“虚构”的本质,把许多不合理的想象视作颠簸不破、不容置疑的真理,从而将自己束缚在了牢笼之中。
二、构建“自然”的不平等
大约一万年前,人们开始驯养动物,种植作物,结束了以采集、狩猎的谋生方式,迈入了“农业时代”。
农业革命让人不必再为了食物四处奔走,历史上也第一次出现了生产资料的盈余。
物质更加丰富,并不意味着所有人的生存状况都得到了改善。农业革命反而让更多人生活得更辛苦、更不容易满足,被作者称为为“史上最大的骗局”。
在原始社会,人们只需每天工作3-5小时。而为了丰收,农民不得不从早到晚不停忙碌,但最终得到的食物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大部分财富都被夺走了。
农业社会催生了不平等。社会开始出现一部分精英分子和统治阶层, 如皇帝、贵族、教皇、奴隶主。他们养尊处优,骄奢淫逸,构建了等级森严的制度和原则,并通过编造“故事”,让大众相信其合理性,用以维护其权威和既得利益。
既得利益群体都会让底层人民相信,他们具有天然的优越性,一切规则是自然的,合理的,不容忤逆的。
在我国古代,称皇帝为 “天子”,是天命之所归;“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规则维护着君权和父权;中世纪欧洲的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女性受教育权、政治权和工作的权利都在近代才被争取到。
不合理的想象又会强化结果的差异,从而让人们对其更加深信不疑。
女性没有获得受教育权利时,也没有外出工作的机会,因此大家就更确定:女人天生不适合读书和外出工作,最擅长家务;在17世纪,许多人相信黑人比较笨和懒,有暴力倾向,将他们视为“污染源”,因此所有最好的工作都集中在白人手里,偏见进一步被强化;很多人一生贫困,也并不是他们天生不如人,而是刚好出生在贫穷家庭而已。
正如书中写到,“每一种由想象建构出来的秩序,都绝不会承认自己出于想象和虚构,而会大谈自己是自然、必然的结果。”
不管是《理想国》、《汉谟拉比法典》,还是《独立宣言》,都宣称自己是无比正确,是永恒和普遍的公平正义的原则。
然而,真的有放之四海皆准,永恒不变的正义原则吗?
一旦有人发现我们习以为常的秩序不是真实的,开始审视它、质疑他,社会制度的根基就动摇了。那些最勇敢的人站出来,告诉大家,我们一直相信的是错的,并带领人们,冲破牢笼,迈向更自由的远方。
三、承认自己的“无知”
对权威的质疑,对平等和自由和个人价值的追求,带来了第三次革命——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让西方世界中世纪的蒙昧中苏醒。科学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们观念上的根本转变——承认自己的“无知”。
人们开始对一切事物保持审慎的质疑态度, 承认过去相信的可能是错的,也不再去寻找全知全能的人。没有什么想法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了。科学革命带以实验为基础的认知方式,坚持用实证检验真理。
因为承认了自己的无知,现代的知识体系就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创新能力。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我们每个人都享受着科学革命带来的便捷和自由。
但如果你坚信“科学技术”是客观公正,人畜无害的,那就太天真了。
自科学诞生开始,就始终与政治、资本仅仅相连。也只有这样,它才可能发挥效能。
对科学研究支持,当然不是无条件的。政治家选择是否支持某项科研活动,往往取决于它是否能带来更大的利益,而不是研究本身的价值。
16世纪国王和银行家耗费了大量财力,毫不吝惜地支持探险家们开拓新的疆土。但如果你让他们支持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他们就会变得一毛不拔。是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不重要吗?并不是,而是他暂时不能为投资者带来利益。
我们都知道,大学的人文学科的科研的经费支持远远低于自然科学,致使很多人对人文学科也兴趣寥寥。
然而,社科研究分着一小块小蛋糕,这一小块蛋糕主要给了哪些课题呢?,为什么是这些课题?看完下图,我想,你心里应该有答案了。
培根说:Knowledge is Power,我们翻译成“知识就是力量”,现在,也可以说“知识就是权力”——知识的生成和传播都被权力和资本操控。在赞扬科学精神的同时,我们不要忘记背后看不见的手。
历史上,科学一旦与帝国主义结合,就出现了更多可怕的后果——殖民拓展、核武器、战争、大屠杀……
二战后,很多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都对科学革命带来的影响作出反思,在以"客观主义"为教条的科学实践中寻找遗失的人性。
四、资本主义教条
历史上一直有人试图建立统一的秩序,为促进全人类的融合,也是为扩大自己的权力。他们曾尝试通过宗教、帝国和金钱三种途径来实现其目的。
宗教倡导一种超越人类的信仰和秩序;帝国统治者则试图通过拓展疆域实现其野心。这两种尝试都没能真正如愿。
唯有金钱,跨越种族、性别、年龄等鸿沟,最终成为有史以来最有效、也最普遍的互信系统。
而金钱的力量也不过源自我们的共同想象。在数字化时代,货币不过是一堆数字。
金钱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的催化下达到极致。书里提出了一个很大胆的观点:整个现代经济就像一场“庞氏骗局”,通过透支未来,支持当下的发展。
作者在书里分享了一个有趣的类比,来说明资本主义的逻辑。
建筑师B先生赚到了100万美元,并存入了A先生的银行里,有一位缺乏资金的面包师傅C小杰,想开面包店,于是到银行向A先生提出了商业计划,说服他这项计划值得投资,A先生给C小姐转账100万美元。之后C小姐又给了B先生100万,让他建设面包店,B先生又存进了银行。
B先生现在的户头有多少钱?200万美元。
银行的保险库有多少钱? 100美元。
很可能面包店主C小姐还需要更多的费用,于是再贷了100万,这时候B先生的户头上有300万元了!而银此时也只有100万元,面包店也还没开起来。
资本主义的运作基于这样一个想象:银行家和创业者相信面包店能成功,建筑商也相信银行未来能够把钱还给他。我们需要用“信用”透支未来,用以建设现在。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另一个想象:只要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把蛋糕越做越大,那么人人都能够受益。这个原则被自由市场倡导者奉为圭臬。
还有一个主张是:“生产的利润,必须用以在投资,提高产量和利润”。所以与农业社会的贵族和统治阶层不同,资本家并没有把赚取的钱财用以奢侈的享乐,而是将利润用以继续投资生产,扩大规模。
但一味扩大生产,没人消费也是不行的,“消费主义”也应运而生。
在当前社会里,资本家的美德就是不断扩大生产追逐利益,而大众的美德就是去消费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商家会告诉你:要善待自己、宠爱自己,开始说走就走的旅行,你值得拥有更好的。
但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消费并不是由于自己需要,往往冲动的结果,我们的消费行为受大众观念的影响。商家也用饥饿营销、用情怀等手段赋予商品更多的符号意义,吸引着你。
电子设备不断推陈出新(譬如苹果手机), 那些微乎其微的改变被夸大,我们更换手机,也并不是因为旧手机不能用了,而是环境让你这样做;一位明星在公共场合背过一款包,它很可能会迅速脱销,即使看起来没什么特别。
很多时候,我们消费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符号。
你没钱消费?没关系,信用卡、花呗、白条,各种“贷”……我们都为你准备好了,让你能够超前消费,提前满足。不过让很多人陷入了绝境,成为卡奴,甚至“裸贷”……
消费主义营造的集体想象,似乎比历史上的宗教、道德准则都更易被大众接受,因为这更符合我们的本性。
但赫胥黎和波兹曼的忠告还回荡在耳边:“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地球的空间和资源有限,资本的蛋糕真的可以无限扩大下去吗?
如果什么都要以金钱的标准衡量,而忘记“真、善、美”,世界会越来越好吗?
五、结语:觉察带来改变
《人类简史》为我们展示了不同时期的“想象”。每种想象都有其意义,也有局限。
正如作者所说:
“每一次我们以为自己打破了监狱的高墙、迈向自由的前方,其实只是到了另一间更大的监狱,把活动的范围稍微加以扩大而已。”
书中一直保持 “个人幸福”的关注,但也没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怎样的秩序才是好的,给人带来幸福?
或许,建立全人类统一的想象是不现实;而历史已经证明,营造一个不容置疑的想象,可以是可怕的。
人不可能脱离想象而存在,而觉察想象对个人意义重大。它会让我重新去审视生活中习以为常事物,它们是如何产生的?我有其他选择吗?
而即使在最严格的规则之中,我们都有自由由选择的空间,去寻找自己的答案,选择我们应该坚信的是什么。而觉察“虚构的故事”,就是迈向自由的第一步。
最后,我改编了伯格在《与社会学同游》里的一段话,结束本文。
世界是巨大的舞台,我们就如同牵线木偶般被操纵,当我们停下演出,抬头仰望那一套操纵我们的“木偶线”,追问它们是什么,如何形成的……
这个停止的动作,就是独立思考,也是我们自由的第一步。
【推荐阅读】
《幸福之路》:你为什么不幸福?
《爱的艺术》:爱是一种能力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村上春树的自由与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