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崧舟,教授,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现任杭州师范大学。
1.语文应该考虑的三个维度:第一,要有让人清静的温度。第二要有超越学科的高度。第三要有扎根文化的厚度。爱上语文就应该超越学生,超越学校,超越学科。语文丰盈精神,启迪智慧,净化心灵,成全生命。
2.每一次创作让我又一次遇见一个新的自己,我清醒的认识到,一旦看清焦虑和恐惧,不过是一个能量紧缩的自己,那个纯净空明的觉知才是更真实的自己。那么所有的挑战和压力就能马上转化为能量紧缩的自己与纯净空明的自己的对话。创作的激情和灵感都会像生前地下的泉水一样汩汩溢出,仿佛不是自己在创作,而是一个更高的智慧在替你思考,替你想象,替你完成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精彩讲述。
3.转变的契机来自平心静气的阅读。去读书,带着一种空明的觉知去读书。“心与物化,天人合一。”
4.爱上语文就是爱上自己,只有对语文充满敬意,语文才会以最高的诚意向我敞开她全部的奥秘,而语文的所有奥秘最终揭示的不过是生命的奥秘。
自由和孤独,从来都是结伴同行的。孤飞,独立,不过是自由境界的典型表情。
5.读诗的思维是一种形象思维,一种感性思维,一种审美思维,它一定是超越实用的,否则就没有诗了。
6.孩子缺少文化积淀,不怕慢慢读慢慢积累总会有的,就怕语文老师缺少文化底蕴,丧失文化自信,陷在实用主义技术主义的泥潭里不能自拔,从根本上说学语文就是学文化,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位文化的点灯者,传承人。
7.钟声不断,那是因为文化不断。文化不断,那是因为钟声作为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心灵感悟,已经不再仅仅属于张继一人,而成了同一种文化语境下一代代诗人共同的生命体验心灵感悟。如果愁眠是烦恼,那么钟声应该是菩提。人们当然不愿意沉溺在愁眠的烦恼中不能自拔,于是钟声悠扬,深深入耳;钟声空灵,款款入心;钟声沉静,绵绵入神。唯知音才能倾听,唯知音才能体认,唯知音才能共鸣,共感,共同融入。
8.当我们连说“高山流水”的时候,高山就不再是高山流水,也不再是流水,高山流水成了知音的代名词,或者说高山流水就是知音的另一种称谓,这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现象。知音的本质不是知其音声,而是知其音声背后所抒发的人生志向、生命境界。即,知其所志、知其所念,所谓不懂琴声,乃是不懂鼓琴者的心志也。
9.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主流,不惧怕被人质疑,这种精神才是“推敲”最为本质的东西。张继的钟声,伯牙的琴声,都在呼唤文化的意义,精神意义上的知音,而从根本上讲要成为别人的知音,你首先得成为自己生命的知音。
10.我们读名家大师的作品,究竟是“站着读”还是“跪着读”,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就推敲的精神实质而言,我们应该“站着读”,敢于质疑,敢于批评,敢于超越。读诗有法,但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11.貌似简单的一首诗我们该怎么读呢?首先是把这首诗读厚,然后再读薄,最后读活。读厚是基础,读薄是关键,读活是最终目的。所谓读厚就是要把这首词深发开去,拓展开去,扩充开去,链接开去。读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核心灵魂,精髓,就是要一针见血,一语道破,一言以蔽之。关键的关键是能够聚焦锁定最有价值的信息。正所谓一词一世间,一字一人生。这个薄是一种大道至简的“简”,是一种去粗取精的“精”,是一种融会贯通的“通”。读活就是要把自己放进去,也要让自己活出来,最终让诗词来照亮自己,温暖自己。
12.推敲语文就是推敲思想。第一,推敲是一种想要更好的超越。第二, 推敲是一种敢于否定自我的勇气。第三,推敲是一种心无旁骛的专注。第四,推敲是一种学而不厌的谦逊。第五,推敲是一种不断积淀的底蕴。推敲更是一种为真理侍从的独立精神。不迷信权威,不盲目主流,不惧怕被人质疑,这种精神才是推敲最为本质的东西。
13.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评价诗歌的字句,尤其是品味细微精妙之处,要从诗歌整体入手,把握其背景情感和意境。评论诗歌更要顾及全诗,顾及作者的本人以及作者所处的社会状况,所谓“知人论事,以意逆志”是也。
14.我们读名家大师的作品,究竟是站着读还是跪着读,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就推敲的精神实质而言,我们当然应该站着读,敢于质疑,敢于批评,敢于超越。
15.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儿童作为某种特定的文化意象,一般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儿童意象往往跟高人隐士的向往境界联系在一起。第二,儿童意象往往跟老人相对比。
16.我们要学好语文,就需要三只眼睛,第1只文学的眼睛,第2只历史的眼睛,第3只哲学的眼睛,用三只眼睛看语文,才能真正看清语文的本来面目。学语文,如果我们能同时擦亮文学之眼,历史之眼,哲学之眼,那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语文世界,必将变得更加开阔,更加高远,更加美好。学语文该是重新将文史哲合而为一了,这是对中国语文传统的一种承续,也是对中国当代语文的一种重建。
17.我们解读岳飞的《满江红》,睁大历史之眼看清词的时代背景,看清作者的人生节点,也要张开文学之眼,明白词中各种意象的审美情感和象征内涵,如此才不辜负这首“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的爱国杰作。
18.无论语文怎么学,通过语文学做人永远都是第一位的。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19.“心一躁,万物归于寂灭。心一定,万物皆备于我。”林语堂先生说:“若要打算写出宁静欣悦,必须先有宁静欣悦的心境。”苏轼不仅用生命发现了天地的诗意和大美,也用文字重新确定了天地的诗意和大美,我们说这样的人生就是审美的人生,就是诗意的人生。
20.真正的大美不仅在天地,还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真正的诗意不仅在风月,还在自己的精神境界。用语文成全自己,首先应该像苏轼那样,成为一名真正的终身阅读者。苏轼的诗意人生更体现在他的终身写作中。苏轼一生的书写,以爱为宗旨,以美为追求,以善为伦理,以真为风骨,以超越为方式,以信仰为源泉,以性灵为动力,以自由为境界,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和全人类万古不朽的宝藏。爱上语文,让我们像苏轼那样,用语文成全自己创作生命的不朽。
21.学诗见识非常重要,可以说是第一位。见识正,方向就正,歪不了;见识高 志向就高,低不了不了,正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22.“独上高楼”意味着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孤独,这样的志向往往不为多数人所追求,“望尽天涯路”意味着一种更远的远方,这样的志向往往是向人生的终极意义和关怀。立志一旦高远,接下去就是一心一意的笃行,不离不弃的践行,踏踏实实的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