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投资者和公司高管教程(原书第4版)》(2018-10-29)

格雷厄姆的几个基本概念:市场先生、内在价值、安全边际(利用市场先生,谨慎出价)。

巴菲特:能力圈、护城河(核心竞争优势)、公司治理

巴菲特的那句名言“我是一个不错的投资家,因为我是一个不错的企业家;我是一个不错的企业家,因为我是一个不错的投资家”,正是实业与资本结合的真实写照。

巴菲特一生的成功秘诀可以归结为八个字:与时俱进,良性循环。巴菲特早年师从格雷厄姆,后来遇见费雪,再后来与芒格搭档,可以说是一个终身学习的典范。巴菲特曾经说过,自己85%是格雷厄姆、15%是费雪,但《巴菲特之道》作者哈格斯特朗的说法是,“如果今天有机会再做一次表述,巴菲特可能会承认他的方法50%来自格雷厄姆,50%来自费雪,二者平分秋色”。谈到芒格对自己的影响时,巴菲特说是芒格“让自己从猩猩进化为人类”。

良性循环又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财务上的良性循环;二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上的良性循环。

一家公司的失败可能由各种导火索引发,或是研发不力,或是营销无方,或是库存积压,或是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等,但无论是什么原因,最终有一点都是一样的——财务恶化。人们见过的所有企业失败基本上都是由财务上无法形成良性循环造成的。

良性循环的第二个层面是人际和社会关系上的良性循环。“与坏人打交道,做成一笔好生意,这样的事情,我从来没有遇见过。”

坚持与合适的人、合适的企业打交道,与人为善、良性互动、相濡以沫、相互尊重、相得益彰、交相辉映,这是巴菲特多年一直保持成功的关键。

跳出投资看投资,这对于我们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所说的“好人会遇见更好的人”“认真的人得到认真的结果”,可以说就是第二层面良性循环的必然因果。

公司治理

企业管理中最为重要的,是选择能干、诚实、勤奋的经理人。

尤其需要特别重视公司首席执行官(CEO)的选择,巴菲特认为公司的CEO与其他员工相比,具有三个不同之处:

(1)与对普通员工的考核衡量相比,考核CEO表现如何的手段不足,或是更容易被人为操纵。

(2)在管理层中,CEO居于最高位置,所以没有更高位置的人对其进行监督或考核。

(3)公司董事会也不可能担负监督之职,因为传统上(一般)而言,董事会与CEO们相处得不错。

财务与投资

巴菲特认为,大多数市场并非完全有效,将市场波动等同于风险是一种曲解。

对于投资风险的评估和判断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其中涉及的因素包括公司管理层素质、产品情况、竞争对手、负债状况等多个方面。一项投资是否合算的衡量标准是,该项投资所取得的税后回报,能否至少不低于最初投资本金的购买力,加上一个合适的回报率。

谈到集中投资这个问题,巴菲特以凯恩斯为例。凯恩斯不仅是杰出的经济学家,而且是精明的投资家,他认为投资资金应该重仓于两三家经过深入了解的、具有可信管理层的公司。

这种观点认为,投资和投资思维分布太分散反而会导致风险上升。有一种在财务上和心智上集中聚焦的策略可以降低风险:①提升投资者对目标公司的认知度;②提升投资者在买入前必须具备的、对其基本面属性的满意度。

格雷厄姆的观点是,价格是你所付出的,价值是你所得到的。

格雷厄姆最为深远的贡献是创造了一个住在华尔街的角色——市场先生。他是你的假想生意伙伴,你们两个共同持有一家公司的股份,搭伙做生意。他每天都想着买你在公司的股份,或者卖给你他自己持有的股份。

这位市场先生的脾气非常情绪化,从高兴到绝望极易变化。有时他出的价格高于价值,有时他出的价格低于价值。心情越是狂躁抑郁,价格与价值之间的价差就越大,其行为提供投资的机会也就越大。巴菲特再次介绍了市场先生,他强调尽管现代金融理论没有意识到“市场先生”的存在,但对于整个市场而言,格雷厄姆的这个寓言显示出自律的理性投资思维是多么重要。

巴菲特强调自己买股票时的心态,“如果我们因为交易所关闭而不打算持有的股票,那么即便交易所开市我们也不会持有”。买股票就是买企业,如果是自己创办的企业,你会整天想着买入卖出企业吗?

另一项来自格雷厄姆的重要的遗产传承是“安全边际原理”。这项理论认为,在一个投资中,如果支付价格不能明显低于其所提供的价值,那么这项投资就不应该进行。

巴菲特忠实地遵循了这个原理。他曾提到格雷厄姆说过,如果将所有深刻的投资秘诀浓缩提炼为四个字的话,就应该是:安全边际。

像市场先生、安全边际一样,能力圈原理也是格雷厄姆、巴菲特智慧投资思维的三大支柱之一。

套利:套利是在为数不多的已公开的机会中,利用同一个对象在两个市场间的价差,进行短期持有。它利用的是同一对象在不同时间的价格差异。决定是否用这种方式使用公司现金,取决于四个常识问题,它们都基于信息而不是传言:事件发生的概率,资金占用的时间,机会成本,如果事件没有发生的下跌。

思维的“惯性驱使”

在所有投资思考中,投资者必须防备巴菲特所谓的“惯性驱使”。这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力量,在这里,习惯的力量对抗着变化,耗尽公司的现金,下属们为了讨好上级而通过的并非最优的公司战略等。与商学院和法学院经常教授的课程不同,这种力量会影响到企业理性的决策。惯性驱使的最终结果是导致行业的跟风心态,山寨成风,而不是成为行业的领头羊。巴菲特称之为“旅鼠行军”。

兼并与收购

伯克希尔的投资政策通常采用双管齐下的方式进行:整体收购全部股份,或仅仅收购部分股份。前提是这些企业至少具备两点:

(1)具有优秀经济特征,即拥有所谓“护城河”的竞争优势。

(2)拥有巴菲特和芒格喜欢、信任、欣赏的管理团队。

有两类企业是极其稀缺的。

第一类是为数不多的具有护城河特征的企业——它们可以提高售价但不会使销售数量减少,或不会使市场份额降低,仅需内生性增量资本即可提高两者。即便管理层平庸,这类具有护城河的企业也能提供资本高回报。

第二类稀缺的企业是其高管具有出色的管理能力。他们善于挖掘运营不佳企业的潜力,完成常人难以完成的壮举,运用杰出的才能释放企业那些隐藏的价值。

上述两类公司是稀缺的,这也就无法解释为何每年市场上都有数以百计的高溢价收购。对于那些以高溢价并购普通企业的行为,巴菲特将主导收购的管理层的动机归为三类:收购的快感,扩大规模的快感,对于协同效应的过分乐观。

A股市场上收购并购方兴未艾,我们是不是应该持保守和谨慎的态度呢?

以我们的观点看,一个投资者真正的风险衡量在于,应该评估是否在其预期的持股期间,其投资的税后收益总和(包括他卖出所得)会带给他至少在投资开始之初同等的购买力,加上合理的利率因素。尽管,这种风险无法如同工程计算一样精确,但在一些例子中,可以用一些有用的精确度来判断。与这种评估有关的主要因素有:

(1)评估公司长期保持经济特征的确定性。

(2)评估公司管理层能力的确定性,这些能力既包括充分实现企业潜力的能力,也包括明智运用企业现金流的能力。

(3)公司管理层回报股东而不是回报自己的确定性。

(4)购买公司的价格。

(5)将会遇到的通货膨胀和税务水平,这些将会影响投资者购买力的缩减程度。

每个投资者都会犯错误。但是,如果将自己限制在一个相对有限且容易明白的行业,一个智力正常、见多识广、勤奋努力的人就能够以相当的精确度判断投资风险。

一家必须不断面临科技快速变化的公司,让人无法进行可靠的长期经济前景的评估。

我们继续寻找那些业务易懂,可持续经营,具有令人垂涎的经济特征,拥有杰出才能和股东利益导向的管理层的大型公司。我们既必须以合理价格购买,又需要让企业的表现证明符合我们的预期。仅仅关注于这些并不能保证结果,但是,这个投资方法——寻找超级明星——为我们提供了真正成功的唯一机会。

除非你是一名专业清算师,否则“捡烟蒂”投资方法就是愚蠢的。

首先,最初看似“便宜”的价格可能最终根本不便宜。一家处境艰难的公司,在解决了一个难题之后,不久便会有另一个问题冒出来,就像厨房里如果有蟑螂,不可能只有一只。

其次,任何你得到的初始优势会很快被公司的低回报所侵蚀。

优秀的骑手只有在良马上,才会有出色的表现,在劣马上会毫无作为。同样的管理层,在那些具有优秀经济特征的公司里,会取得优良成绩。但是,如果他们在流沙中奔跑,就不会有任何进展。

在收购和管理伯克希尔公司25年之后,芒格和我意识到,我们还是没有学会如何解决困难企业的问题,我们所学到的是避开它们。在这个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有所成就,这是因为我们专注于寻找那些可以跨越的1英尺 [4] 跨栏,而不是我们具有了跨越7英尺跨栏的能力。

股神以上的教诲,我们有没有认真倾听呢?如果认真倾听,还会把盐湖股份、獐子岛、乐视网放入投资组合吗?我们的毛病,是过于浮躁,过度自信,自作聪明。

公司和人一样,如果是公因基因或品格的问题,投资者是无法改变的,你永远只能改变你自己:很简单,避开这些有过问题的公司。

我们会发现,伟大的投资机会往往发生在一家优秀公司遭遇一次性、可解决的问题时,就像很多年前发生在美国运通和盖可保险公司身上的那样。然而,总体而言,我们倾向于避开怪兽,而不是杀死它。

在犯下一系列错误之后,我学会了只与那些我喜欢、信任和尊敬的人做生意。我们不希望与那些不值得尊敬的经理人为伍,无论其公司的前景多么诱人。与坏人打交道做成一笔好生意,在这方面我们从来没有成功过。

毫无疑问,一些人通过使用财务杠杆变得非常富有。然而,这种方法通常也会令人穷困潦倒。当使用杠杆时,它会放大你的收益。这时,你的配偶会认为你很聪明,你的邻居会羡慕你。但杠杆这个东西是会令人上瘾的,一旦你奇迹般获利,很少有人会愿意再回到从前保守的状态。

在伯克希尔,我们不会依靠银行提供的信用额度,我们不会签署任何需要提供担保的合同,除了相对于我们的流动资产极小的情况外。

日常生活中,没有特殊情况的借钱、要求提供担保,又没有可靠的资产抵押和信用担保,本质上就是提出这个要求的人的人品有问题。借钱和求担保,都是将风险转嫁到别人身上,通常是不怀好意的,或者说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怀好意的。

货币资产属于最危险的资产,它们的贝塔值或许是零,但它们的风险却是巨大的。政府决定货币的最终价值,系统性的力量会时时导致引发通货膨胀的政策。而这些政策会一次又一次失去控制。即便是在美国,这么一个维持美元稳定的愿望如此强烈的地方,美元还是从1965年以来累计贬值了86%,那一年我刚接手管理伯克希尔公司。当年花1美元可以买到的东西,今天要花7美元以上。

不以上等的价格买中等的企业,取而代之的是,以中等的价格买上等的企业。

估值与会计

在剖析通用会计准则(GAAP)方面,巴菲特指出了GAAP在分析公司或投资估值时,既有重要性,也有局限性。巴菲特解开了其神秘面纱,揭示了一些关键点的重要区别,例如会计盈利和经济盈利,会计商誉和经济商誉,会计账面价值和内在价值。这些都是投资者或经理人工具箱中的重要工具。

“内在价值”——一个企业在其存续期间创造的所有现金的折现值。

巴菲特强调,有用的财务报表应该能让人回答关于企业的三个基本问题:

(1)一个公司大约价值几何。

(2)实现公司未来规划的能力。

(3)管理层的企业运营能力。

公司治理

A.完整公平的信息披露

芒格和巴菲特都认为,CEO们预测公司增长速度,是骗人的和危险的。对于一家大型公司而言,对公司未来长期的每股盈利增长率做出预测,例如年复合增长15%,这样做只会招来麻烦。

给投资者三个建议:

第一,小心那些展示弱会计的公司。

第二,不知所云的注脚往往意味着靠不住的管理层。

第三,对于那些大肆鼓吹盈利成长预测的公司保持警惕。企业很少能在波澜不惊、毫无意外的环境中一帆风顺地发展,所有盈利也不是简单顺利地可以预知。

芒格和巴菲特不仅不知道伯克希尔下一年的盈利水平,甚至不知道下一个季度的盈利如何。对于那些一贯声称能够预知未来的CEO们,我们抱怀疑态度。如果他们总是能达到他们预测的目标,我们对其会是彻头彻尾的怀疑。那些习惯于“制造数字”的公司高管们,在某种程度上是试图粉饰数字。

B.董事会与公司高管

芒格非常喜欢本·富兰克林的一句话:“一盎司 [3] 的预防,胜过一磅 [4] 的治愈。”但是,有时候,无论多少的治愈也无法弥补犯过的错误。

“价值”投资:多余的两个字

此外,我们认为“价值投资”这个术语是非常多余的。在投资过程中,我们采取的行动都是寻找价值的行动,至少是物有所值,否则,什么是“投资”呢?有意识地为一只股票支付高价,然后希望以更高的价格迅速卖出,这种行为应该被贴上投机的标签。以我们的观点,这样做,虽然不违反法规与道德,也不能赚大钱。

大多数投资者最好的方法是持有指数基金

让我来谈谈关于你们自己投资的一些想法。大多数投资者,包括机构和个人,会发现投资股票最好的方法是持有指数基金,指数基金的管理费很少。采取这种方法的人肯定会战胜绝大多数投资专家的净回报(扣除费用和成本之后)。

但是,如果你打算构建自己的投资组合,这里有些想法值得记住。聪明的投资并不复杂,尽管远不能说容易。一个投资者所需要的是,能够正确地评估所选择企业的能力。注意“选择”这个词,你不必成为懂得任何公司的专家,或者,你也不必成为懂得很多公司的专家。你需要的仅仅是,能够正确地评估在你能力圈内的公司。这个圈子的大小并不特别重要,然而,知道这个圈子的边际非常关键。

作为一个投资者,你的目标很简单,就是以理性的价格,购买一家容易明白的,它的盈利从今天到未来的5年、10年、20年确定能大幅增长的企业。随着时光流逝,你会发现符合这样标准的企业并不多。所以,当发现符合条件的企业时,你应该大幅买入(而不是小赌怡情)。

你还必须忍受那些让你背离原则的诱惑,如果你不打算持有一只股票10年,那就不必考虑甚至持有10分钟。当你持有一个盈利总额不断增长的投资组合,年复一年,你的投资组合的市值也会随之不断增长。

导致普通投资者表现不佳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高成本。通常是由于投资者交易频繁,或支付太多的管理费。

第二,以股评和市场流行风尚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而不是深思熟虑的企业定量分析。

第三,以不合时宜的方式进出市场(常常是牛市进入,熊市退出)。

应当补充的是,我们在高科技方面的洞察力缺乏并未使我们感到沮丧。毕竟,有很多拥有伟大公司的领域,在这些地方,芒格和我并无特殊的资产配置专长。

我们希望拥有一种能力,当我们在能力圈内运作自如之时,这种能力可以识别;当我们接近我们能力圈的边界之时,这种能力也可以识别。能够预测那些快速变化的行业中,公司长期经济状况的能力,这远远超出了我们能力圈的边界。如果有人声称具有这些行业的预测能力,并且要通过股市的行为验证这种能力,我们既不会羡慕嫉妒他们,也不会盲目模仿他们。相反,我们会坚守于我们所了解的东西。如果我们迷失了,一定是因为我们不太谨慎造成的,而不会是因为我们的焦躁无眠,或以一厢情愿替代理性所造成的。

“惯性驱使”或“机构强迫症”

当惯性驱使的强迫症发作之时,理性经常会枯萎。

(1)似乎受到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控制,机构会抗拒在当前方向上的任何改变。

(2)就像工作的延伸会渐渐填满所有的时间一样,公司不断延伸的项目或收购行为会耗尽所有的现金。

(3)公司领导人所渴望进行的项目,无论多么愚蠢,都会迅速得到下属精心准备的有关回报论证和战略分析的支持。

(4)同行的行为,无论他们是扩张、收购、制定管理层薪酬等等,都会被不加思考地模仿。

令公司误入歧途,推上了这样方向的,是惯性的力量,而不是腐败或愚蠢。

无是即生非。我们总是选择做正确的事,这样我们就不容易犯错误,至少不容易犯大错误。

垃圾债券:巴菲特最成功的案例是投资亚马逊的垃圾债券。

分红政策与股票回购

首先要明白的一点是,并不是所有的收益都是在同等的情况下创造的。在很多公司,尤其是那些具有高资产/利润比特征的公司里,通货膨胀会侵蚀财报中显示的部分甚至全部收益。这个会被通胀侵蚀的收益部分,我们称之为“受限定收益”,不能被用于派发红利,以利于公司保持其经济竞争地位。如果这部分受限定收益被用于分红,公司会在如下的一个或若干方面丧失其根基,如维持销量的能力、长期竞争力、财务实力。对于这样的公司,无论其分红率多么保守,持续地派发受限定收益都注定会完蛋,除非有新的资本注入。

几家我们投资巨大的公司都进行了股份回购,当其股票价格与价值存在巨大差距的时候。作为股东,我们发现这种行为有两个地方具有鼓舞和奖励作用,其中一个是显而易见的,而另一个是微妙的,不那么容易理解。

显而易见的一点涉及到数学问题,以低于每股公司内在价值的价格回购股票,可以即刻显著提升价值。当公司回购自身股票时,会发现以1美元获得2美元很容易。在公司进行对外的并购时,从来没有做得如此之好,在很多令人沮丧的案例中,花出去1美元几乎得不到近乎1美元的价值。(并购别的公司不如回购自己公司低估的股票)

回购股份的另一个好处不那么容易精确地测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非常重要。通过股份回购,管理层清楚地证明,他们关心提升股东财富,而不是目无股东,只顾拓展企业帝国版图,以至于干出无益于股东利益甚至损害股东利益的事。看到这些行为,股东以及未来潜在的股东会提升他们对于企业未来回报的信心。这种向上的预期调整,会反过来推动股票的价值更加与内在价值趋于一致,使得股价更为理性。相比一家掌握在自私自利的管理层手中的公司,投资者应该给那些被证明关心股东利益的管理层手中的公司出更高的价。

在这里,“被证明”是个关键词。当股份回购明显有利于股东利益时,对此视而不见的管理层,暴露了更多的背后玄机。无论他多么经常雄辩地将一些激情公关的词汇挂在嘴边,例如“使股东财富最大化”(本季度的流行语),市场最终会将其掌控的资产打一个正确的折扣。如果他口不应心、表里不一,过一段时间,市场自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对于一家公司是否应该回购股票,需要综合考虑两个因素。首先,公司拥有满足日常运营所需之外的、可动用的现金,这包括现金以及合理的借款能力。其次,公司在市场上交易的股价低于保守计算的内在价值。此外,我们附加上一条说明:应该提供给公众股东足够的信息,以帮助其估算公司的真实价值。否则,内部人士就可能利用某些优势,从那些不明真相的合伙人手中攫取利益,他们仅仅出一个零头就获得全部价值。在不多的情况下,我们会发现这种事情的存在。当然,那些欺诈手段通常被用来将股价炒上去,而不是跌下来。

当可用资金超出资金需求时,一家具有成长型导向的公司可以购并新的业务或回购股份。如果一家公司的股票价格远低于其内在价值,通常在这个时候,回购最有意义。20世纪70年代中期,整个市场的情况非常适合进行回购,这种回购的智慧在向管理阶层大声呼唤,但应者寥寥。在大多数情况下,相较于采取其他措施,当时进行股份回购的公司都为股东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实际上,我们在70年代(以及之后断断续续的一些年)专门搜寻过那些进行了大规模回购的公司,它们通常都具有双重特质:价值低估,以及具有以股东利益为导向的管理层。

那种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现在,股份回购是个流行的时尚,但在我们看来,这些回购行为经常是为了一些不能言说的并不光明正大的原因:推高股价或支撑股价。当然,今天选择卖出股票的股东会从中受益,无论其接手的对家是什么初衷或动机。但是,后面留下的股东会受到这种高价回购行为的惩罚。花1.1美元为1美元买单,对于那些留下的人而言,并非一笔好买卖。

芒格和我都承认,我们有自信可以评估仅仅一部分交易股权的内在价值,而且是当我们拥有一系列有价值的,而不是伪精确的数字之后。然而,我们看到很多公司在进行回购时过度支付了那些离去的股东,而将代价转嫁给了后面继续留下的股东。在为这些公司辩护时,我必须说,公司的CEO对于自家公司的前景持有乐观态度是很自然的。对于公司整体情况,他们也会比我了解的多得多。但是,我仍然还是忍不住要说,今天太多的市场上的回购活动,与其说是为了提高公司每股价值,不如说是管理层“秀”信心、赶时髦的方式。

芒格和我认为回购的发生应该满足两个条件:首先,一家公司有充足的现金以备运营和流动性之需;其次,股价远低于保守计算的内在价值。

群友讨论:

格力,就是属于企业的三个层次都优秀的:第一个层次,产品为王;第二个层次渠道为王;第三个,品牌为王。三个维度都优秀,就意味着这个产品不可能被自己行业打败,只能被跨界颠覆。

格力强在单品,美的强在体制,各有千秋,都可以配。

第一阵营备选股票:招行、恒瑞、片仔癀、海天味业、上海机场、中国平安、美的、格力、福耀玻璃。

你可能感兴趣的:(开卷有益:《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投资者和公司高管教程(原书第4版)》(2018-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