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巅下》读书笔记

《浪潮之巅下》读书笔记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第17章 科技公司的吹鼓手 投资公司

  • 我们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任何一方的损失实际上也是我们自己的损失。
  • 华尔街对世界经济和生活的重要性比原本我们想象的大得多。
  • 投资银行都有个共同的特点——贪婪,从贝尔斯登到AIG的悲剧都是贪婪的结果。

1 华尔街和美国的金融体系

  • 美国整个经济活动,包括科技公司的商业活动依然靠私有银行来维持运转,美联储饿责任是发行美元和制定利率。
  • 商业银行是传统银行,以储蓄和商业贷款为主,和科技公司关系不大,但近20年来,开始有了投资业务(四大银行、花旗、美国银行、JP摩根)。
  • 投资公司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它不接受存款和贷款,主业是替别人买卖有价证券、期货、不动产和任何有价值的商品,它们对科技公司的兴衰影响甚大(高盛、摩根士丹利、第一波士顿、瑞士联合)。
  • 共同基金公司的目的是为了投资而不是炒作,他们常常是一些科技公司投票权最多的股东,因此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富达基金、先锋基金)。
  • 对冲基金,不是出于投资为目的而以炒作挣钱为目的,经常通过恶意卖空来获利(文艺复兴技术公司、量子基金)。
  • 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从管理和股权性质上讲是一种特殊的私募基金,规模非常小,私募基金体量则大得多,通过收购公司、资产重组、重新上市等方式,赚取较高的利润(黑石集团、KKR)。
  • 资产管理公司,主要工作是资产配置,以及和私募基金相同的业务,但都不直接操作,影响都是通过高盛等投资公司体现出来的(贝莱德)。

2 著名的投资公司

2.1 高盛集团

  • 高盛创于1869年,创始人马库斯.戈德曼,最早的生意是替实业家卖公司发行的短期债券。
  • 后来的主要业务是替别人做交易和承销公司的上市。
  • 大萧条以后,逐步从交易变成替大公司和富人管理财富和投资,并由此从一般的证券交易商发展成华尔街主要的投资公司。
  • 高盛公司主要的业务有三部分:事件驱动的业务,包括公司的上市、合并和拆分,财产管理和各种各样的基金,包括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
  • 高盛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上市承销商,在全球最大的十次中,有七次由它承销。
  • 高盛公司的客户不接受散户,而是大公司和富有家庭,并且收入稳定。
  • 高盛公司用人的原则和谷歌一样,宁缺毋滥。
  • 相比欧美人,亚洲人爱赌博、爱炒作、爱跟风。

2.2 摩根士丹利

  • 摩根士丹利和美国的大银行JP摩根银行原本是一家,大萧条时期,美国政府禁止银行买卖股票搞投资,JP摩根银行才把投资部门分出去,因此,JP摩根的儿子亨利.摩根和高管哈罗德.史丹利带领一部分原来JP摩根银行的人,成立了摩根士丹利公司。
  • 在它成立的当年,就拿下24%的股票承销发行的市场,二战后,更是在大宗上市、收购和破产交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上个世纪60年代,它将生意扩展到欧洲,70年代,强化了公司的收购和合并部门。
  • 这时摩根士丹利涉足的商业领域大致有三块:公司的并购、拆分和上市(特长),机构和个人财产的管理(较新的业务),以及诸如股票、债券和私募基金等资产的管理(业务非常广,主要为全球很多机构以及政府部门),分别由三个部门负责。
  • 早在1962年,它就通过计算机来分析股市,并建立了很多量化的金融分析模型,获得很大的成功。这对上个世纪80年代后对冲基金的兴起起了先导作用。
  • 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摩根士丹利一直扮演着投资银行老大的角色。
  • 20世纪90年代后,摩根士丹利先后买下两家投资银行和信用卡公司Discover。
  • 2007年,它因为过度扩张,亏损较大,不得不将Discover信用卡业务分出去,重新专注于它传统的投资业务。
  • 2012年初,它打败了老对手高盛,成为Facebook公司IPO的主承销商。

3 科技公司的上市过程

  • 一家科技公司的成功从根本上讲要看它是否代表了技术发展的潮流,要看它的运营等自身因素。
  • 科技公司和创始人要得到创业回报有两条路,第一是被收购,来钱快,操作简单,但收益低;第二是将自己的一部分股票拿到交易市场上公开出售(IPO),多数良好的公司都采用了这条路。
  • 承销商以上市价从被承销的公司收购一定数量的股票,并且以同样的价格分配给他们的客户。
  • 承销商可以从中获得两笔收入,第一笔是佣金,通常是报晓股票总金额融资额的7%;第二笔是后续上市价继续购买该公司一定股份的权利(等同于期权)。
  • 上市前要确定三件事:上市时总的市值值多少钱,上市公司融资多少,其他细节问题。
  • 承销商的影响力对上市的成功至关重要。
  • 根据美国证监会的规定,公司内部的股票必须在180天后才能到市场上交易(相当于中国的大小非解禁)。
  • 融资过度,则原有股东的利益被压缩,而且短时间内流入市场的股票太多,股价很难稳定;融资过少,危害也很明显,在经济进入低谷时无资金摆脱困境而关门。
  • 一般来讲,融资的比例应当是公司市值的10%-25%。
  • 华尔街一般承销上市的佣金是融资额的7%,对于超大型客户,会低于7%,例如Facebook才1.1%。
  • 为了保证将来的期权不变成废纸,承销商会尽可能地把上市价钱定得低一些,这是华尔街不成文的行规。

4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如果一个科技公司能够连续多个季度里超出盈利预期,华尔街就会拼命提升该公司股价。
  • 抵押一定现金借股票卖空是允许的,但是卖出的股票一定要在三天内提供给该股票的买家。
  • 华尔街会不断逼迫科技公司达到自己的盈利预期,但若是达不到,则会看空该公司股票,造成人为上的卖空现象,使该公司在一两天内股值一泻千里,这同时也会影响许多科技公司决策,从而使它们作出短期内盈利却对长期发展不利的决策,而华尔街公司也能让一家公司从底部飞上高处。

5 华尔街与微软、雅虎和Google的三国演义

  • 微软收购雅虎的最大阻碍,可以说是华尔街。因为提出收购雅虎,导致两家市值缩水了100亿,而要收购,可能还会缩水更多,这是华尔街不愿意见到的事情。
  • 作为庄家,就要维护自己长期吹捧的科技公司的利益,成与不成,并购和与否和与谁并购,有时是背后庄家角力的结果。
  • 在整个经济活动中,金融业起着血液的作用。
  • 在美国一家上市公司的首席财务官的首要任务不是替公司管账,而是和华尔街沟通,运用财务语言,让华尔街树立起对公司的信心。
  • 一家好的公司应该既要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又要能在短期内让投资者有信心,同时能够很好的和华尔街沟通,又不刻意迎合华尔街的短期期望,使自己发展被动。

第18章 挑战者Google公司

1 历史上最轰动的IPO

  • 2004年4月28日,Google正式上市。
  • Google在IPO后做了三件大事:采用拍卖的方式决定IPO的股价,将一次融资拆成三次,将Google的股票分成了投票权完全不同的两种(即公司内部的人要有绝对的发言权)。
  • 在以往的上市行动中,原始股的价格由要上市的公司和承销商谈判商定,一般来讲,价钱都低于实际价值,而承销商和他们的大客户则赚差价。
  • 当股票被列入标准普尔指数中,股价会上涨10%-20%左右。

2 早期岁月

  • 一个产业早期领导者选定的商业模式对这个产业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
  • 只有质的飞跃才能造就新的主导者,取代原有公司;
  • 前苏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列夫.朗道将世界上的物理学家从1级到5级分为5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贡献差一个数量级;
  • 由于美国信息行业工程师奇缺,很多公司不得不通过收购一个小公司,遣散非技术人员的方式来得到工程师;
  • 凡做大事的人,必须有做大事的气度和胸怀。

3 商业模式

  • 世界历史上未曾有过一个歪打正着建立起来的稳固帝国,工业史上也未曾有过一个歪打正着建立起来的公司;
  • 在这个领域中,最成功的公司将是帮助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使用计算机的公司;
  • Google服务的另一个特点是直接面对最终用户;
  • 看看老百姓都在买什么,就投资买什么。
  • Google在商业上成功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将中间环节减至最少;
  • Google在早期并没有刻意追求营业额和利润,而是想方设法扩大自己的用户群。

4 个人英雄主义和群众路线

  • 早期的Google更赞赏个人英雄主义,而且往往发扬个人英雄主义;
  • Google一直强调员工能够以一敌百;
  • Google相信的是一个头等软件工程师能干10个二等工程师的活,以此类推,三等工程师根本不要;
  • Google不仅有领先的技术,还有数一数二的营销能力;
  • Google以善待人才出名,在这个基础上,Google实行了自下而上的群众路线,鼓励每一个员工开动脑筋,提出自己能够发展公司的想法,让每一个人都主动地工作,并提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将想法汇总管理层讨论,投票决定是否实施;
  • Google公司的结构非常平,但要求每一个人都有很高的水平、很高的自觉性和很高的热情。

5 绝代双骄

  • 佩奇和布林虽然年轻,却处处表现出知人善任的用人艺术,对技术发展准确的判断和独到的商业眼光;
  • Google成功的直接原因是通过关键词广告打开了互联网的广告市场。

6 感谢上帝,今天是星期五(TGIF)

  • 活动的第一项总是介绍着一周新加入的员工;
  • TGIF的第二项就是由工程部宣布过去一周的成果;
  • Google为了保证工程师们所写程序的质量,鼓励大家多写测试代码;
  • TGIF是Google文化的最大特色之一,它很大程度上源于佩奇和布林与大家同甘共苦的理念,它让每一个员工看到公司的希望;

7 不作恶

  • 不作恶反应在商业上,就是要公平地与对手竞争,而不采用非正常手段;
  • 不作恶还表现在做事的客观与公正上;
  • Google之所以能够洁身自好,因为它的创始人、执行官和大部分员工都懂得,要想长期发展,就必须在整个业界、在大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并赢得大家的信赖。

8 不败的神话

  • 从历史上看,当一家公司的核心业务受到微软严重挑战时,它的厄运就开始了;
  • Google很早就做好了迎战微软的准备;
  • 第一,它在微软还没有推出搜索引擎和搜索广告系统以前,就直接抢占制高点,很有先见地率先建立自己的数据中心;
  • 第二,和微软竞争人才;
  • Google通过在工程和市场上的努力,再加上自己比微软更适应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牢牢地把握了已有的市场份额,而且在逐年增加;

9 秘密军团

  • Google有一个秘密军团——由博士组成的军团;
  • Google基本上没有研究部门,所有开发人员遇到实际问题需要研究时,只能自己做研究,要每个工程师不仅会写程序做具体的事,还必须会研究,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招动手能力强的博士;
  • Google认为成绩单说明两点,首先一个人如果能在大学里一直学的很好说明他有责任心,因为他把他主要的事情做好了;第二,成绩好的学生比成绩差的学生总体来讲更聪明;
  • 硕士能把你领到别人到过的地方,博士可以把你带到以前无人去过的地方;
  • Google杀鸡一定要用牛刀,一个本科生能完成的事如果找一个硕士生来做,那么一定比同类公司做得好;
  • 做同样的东西,即使功能相同,做得好不好价值可以有天壤之别;
  • 让一个工科博士来做产品经理很容易和工程师沟通;
  • Google非常相信工程师们的创造力,也相信这些工程出身的产品经理有着同样的创造力;

10 云计算和数据中心

  • Google最初开发云计算平台的目的只是为了能把大量廉价的服务器集中起来,完成超级计算机的计算和存储功能;
  • Google比其他公司更早地看到互联网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 霍尔斯在公司的业务运营管理和基础架构的建设中有三个方面的贡献:1、在全球通过租用和收购已铺设的光缆,以及铺设新光缆,保证了Google业务发展后网速不成为瓶颈;2、抢在很多公司以前在全球布局,占据了建设数据中心的最佳点;3、设计了节能高效的服务器柜,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
  • 为了让用户快速接入互联网,Google做了两个布局:1、积极推动无线互联网的发展,包括它的安卓战略,采用无线频道的拍卖;2、通过立法保障网络的中性化。

11 Google的新气象

  • Google历史上一共有两次公司范围的欢迎会,一次事欢迎CEO埃里克.施密特博士到任,第二次是欢迎Google中国的总裁李开复博士,这两人都给Google带来了新气象;
  • 施密特引进了规范化管理,建立了Google总监一级的管理层,并且请来包括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内的管理专家对Google的管理团队进行培训;
  • 施密特要求Google的每个产品都必须支持各种语言,并且在海外主要国家,包括中国,开设办事处和分公司;
  • Google在华盛顿开设了办公室,作为与美国议会和政府沟通的桥梁;
  • 这些即将走出学校的年轻人,选择Google的原因一方面是靠Google的名气,另一半是靠李开复的个人魅力;
  • 自由派人士占主导的Google总部一直难以接受中国的互联网管制方式,这中间的矛盾全压在李开复身上,最终他选择了离开,而缺少了李开复这个润滑剂,Google和中国政府的关系变得难以调和最终导致了2010年初Google退出中国的事件。

12 移动互联网时代

  • 没有永远的盟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而谋求那些利益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 否定自己多年的工作是要有非常大的勇气的,但是,这是通向成功之路;
  • Google制作Nexus One的真正目的是通过这款手机了解手机设计和制造的整个流程,当Google达到这个目的之后,就主动停止了自己手机的销售;
  • Google挣钱的办法其实很简单:首先还是依靠广告,为此Google收购了无线广告公司AdMod,并且将它有机地整合到自己的广告系统中;其次Google通过App商店Google Play获得那些收费应用程序和音视频内容的分成。

13 进攻,永远是最好的防守

  • 在商业竞争中,Google常常是两眼盯着前方向前冲,而不左顾右盼它的对手;
  • Google推出了电子邮件服务,而且免费给1GB的邮箱,比雅虎和微软的容量多200倍左右,着颠覆了雅虎和微软电子邮件的商业模式,几年下来Gmail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电子邮件用户群;
  • Google购买了卫星照片与传统地图相结合,比雅虎和美国在线的同类产品有质的飞跃;
  • Google最先推出本机搜索服务,可以自动检索机器上的文件和文档,而且是在互联网上完成的;
  • Google免费推出类似于微软Office的办公软件Docs10,虽然相比之下功能差很多,但在Google的不断优化下,一点不比Office逊色;
  • 要说到Google最强的竞争对手,恐怕依然是苹果和微软,它们有着更多的利润,更多的现金储备,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长期以来一直向行业证明他们不是那些光会炒作概念的公司,而是实实在在的做事者;

14 佩奇新政

  • 在施密特执政后期,Google滋生了大公司病,很多部门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 对于积重难返的问题,佩奇让那些副总裁们坐到现场的格子工位上办公,马上解决问题;
  • 佩奇将所有项目划分到六个产品中心,相当于其他公司的事业部,然后提拔起几个年轻人,对一些在公司年头较长但作用不大的副总裁,或劝退或缩减权力,他的目的是要增加公司的活力;
  • 佩奇最大的失误,是没有能很好的控制公司人数的膨胀,使得公司的人数增长远远高于业绩增长;
  • Google不仅对考核机制做了相应的改变,同时还设立了一些高风险富有挑战性的创新项目,以调动各级员工的工作热情。

15 未雨绸缪

  • 2015年10月,Google将名字改成了Alphabet,即字母表的意思,同时将现有业务一分为二,将搜索、广告、视频和安卓等,交给皮柴(Sundar Pichai)负责,它们合在一起沿用Google这个名称,然后正在进行的新业务,包括Google风险投资,Google资本、X实验室、Goole医疗Calico、Google家庭Nest和Google光线Fiber等新业务独立出来,由佩奇直接负责,因此Alphabet实际上是一个虚拟的控股公司;
  • 佩奇也承认诺威格的宿命说法,即当一个公司占有50%以上的市场份额后,就不要再想着市场份额能够翻番的事情了。
  • 发展新的业务又受到另一个IT规律的限制,那就是基因决定论,即一家公司其创始的基因决定了它的发展商业模式;
  • 从安卓的成功中,佩奇看出大公司内部应当保持一定的部门独立性,而这些部门则不像很多公司的事业部,在财务上不需要自负盈亏;他希望这些产品领域,将来都能成为一个个新的Google;
  • 佩奇希望Google能不断创造新的产品部门,如同海蜇一般,在母体死亡之后,新发育起来的细胞能够不依赖于母体生存长大;
  • 佩奇深知基因宿命论的影响,如果他坚守现有业务,而让新人去开拓新业务,最后仍会和母公司的基因一致,在行业内没有竞争力;
  • 佩奇的第二个考虑就是反垄断诉讼;

第19章 成功的转基因公司——诺基亚、3M、GE公司

1 20世纪末的手机之王——诺基亚公司

  • 欧洲公司习惯于在一个产品上精耕细作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这和信息时代追求不断变化的特点相悖;
  • 而诺基亚却能在短时间内瞬间崛起,是信息时代企业发展的特点;
  •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2010年,诺基亚持续地占据全球手机的第一把交椅,这个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1.1 木工厂逆袭移动通信产业

  • 1865年,诺基亚诞生于芬兰美丽的坦默科斯基运河畔;
  • 1868年,公司又在Nokianvirta河畔成立第二家工厂,这可能是Nokia公司名称的由来,公司的业务时木材加工和造纸;
  • 到了20世纪初,它和芬兰的一家塑料厂合并,但作为传统公司,诺基亚仍然业绩平平;
  • 1922年它通过收购一家制造电话线和电话的工厂进入了电线和电话机市场;
  • 接下来的20年里,诺基亚除了造纸,还做过轮胎、胶鞋等;
  • 二战后,诺基亚的业务包括个人计算机、收音机、发电机、电视机、电子元器件等五花八门的东西;
  • 上个世纪60年代,诺基亚尝试喂商业和军方用户制造对讲机;
  • 上个世纪80年代,它终于可以制造汽车电话;
  • 1982年,诺基亚研制出一种可以移动的电话;
  • 20世纪80年代末诺基亚因业务太过分散,出现严重的亏损;
  • 1992年,新任总裁约玛.奥利拉上台后,将移动通信作为诺基亚的核心业务;
  • 除了正确的决定外,诺基亚成功的关键有三点:1、抓住了移动通信从模拟到数字化的契机;2、政府的大力扶植;3、推翻了在模拟时代摩托罗拉制定的商业竞争原则;
  • 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数字信号处理和半导体技术的发展,第二代移动通信逐渐浮出水面,为了能够赶超美国,1982年,欧洲邮电管理委员会制定了新一代的移动通信标准GSM;
  • 诺基亚抓住了GSM的契机,研制出了第一个基于GSM通信的手机;
  • 在手机行业获得成功后,诺基亚从此专注于移动通信业务,用他们自己的话讲,就是专心、专注和专业;
  • 其实美国政府很少帮助企业,尤其不会帮助已经成功的企业。但欧洲国家则不同,它们会更直接的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去;
  • 首先,芬兰政府给诺基亚提供了人才上的支持;芬兰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人才保障,政府专注几个产业,让移动通信得到整个国家的支持;
  • 第二,让诺基亚等公司的老板们加入国家科技经济政策的圈子;大家共同组成国家科技政策委员会,委员会下设立投资部门,为科技公司提供资金援助;
  • 第三,芬兰政府积极的为诺基亚开拓开外市场;一方面,政府在各个国家建立贸易中心,为诺基亚建立了一套快速高效的服务机制;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参与商业竞争规则的制定;
  • 诺基亚能够胜出的重要原因,是它颠覆了在模拟通信时代建立的游戏规则,并主导了2G手机时代的游戏规则;
  • 到了2G手机时代,手机的通话功能已经完善,比拼的则是手机的功能、外观和易用性,这点诺基亚比摩托罗拉反应快很多;
  • 诺基亚是最早把手机的天线装进壳里面去的,加上操作系统十分简单,不用看说明书就会用,使其更受消费者欢迎;
  • 诺基亚为不同的人群设计不同的手机,相当人性化;
  • 诺基亚由一个地区性的木工厂发展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厂商,原因可以简单概括为“长期探索、抓住机遇、制定规则”。

1.2 落伍于3G时代

  • 2010年第4季度,诺基亚的手机操作系统塞班的市场占有率第一次被发力一年多的安卓超过,这是一个转折点;
  • 诺基亚落伍是商业的因素所致的,即2G时代的商业模式在面临3G时代和后面的4G时代的时候,是落后的,从而无法从传统的“生产手机并且和其他手机厂商竞争”的理念中走出来;
  • 诺基亚试图霸占操作系统的行为,把所有的手机厂商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无论起步时它如何领先,终究无法和整个行业抗衡;
  • 诺基亚在基因上不适应3G时代的另一个特征是,它不了解生态系统在3G时代的重要性
  • 在3G时代,一款智能手机的好坏,不再是通话质量和语音功能,而是系统上有多少好用的应用软件可供用户使用,因此诺基亚沿用2G网络的思路,把自己封闭起来,就注定失败了;
  • 两个不会游泳的人抱在一起,恐怕不仅不能自救,而且会沉得更快。

2 道琼斯指数中的常青树——3M公司

  • 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股票指数道琼斯,只覆盖了30家公司,但这30家公司是美国经济中最具代表性、长期稳定发展并且关乎到美国经济命脉的大公司;
  • 3M公司过去的全称为明尼苏达矿业和制造公司,首字母缩写为3M而众所周知,2002年改名为3M公司;
  • 1902年,3M公司诞生于明尼苏达的苏必利尔湖畔,最初是从事采矿业的;
  • 为了和同行竞争,3M公司的老板鼓励工人们发明创造新产品,并成立研发部门,而那些新产品不断取代现有产品,成为公司核心业务,使得公司不断成功转型;
  • 3M公司至今最富传奇的故事就是思高胶带的发明;发明胶带的是3M的一个小人物——理查德.德鲁;
  • 德鲁看到汽车喷漆时,工人对颜色分界胶带的需求,回到公司便开始研究起胶带来,老板看到他“不务正业”也没说什么;
  • 很快,德鲁发明出一种名为Scotch的胶带,而且在全世界流行,一度占据全球市场四成胶带份额;
  • 截止2011年,3M公司发明了6万多种大大小小的产品,该公司的创新力一直延续至今,2015年,它获得了第10万个专利;
  • 该公司营业额中的三分之一来自于近5年的发明,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员工利用工作时间从事非工作性质的研究搞出来的;
  • 3M公司允许员工用15%的时间干任何自己喜欢的事,后来这种做法被Google学了去,变成了Google的20%项目;
  • 创新力是3M公司近百年来长盛不衰,并且成功地从矿业公司转变为电子和日用品公司的原因。由于公司的每个员工头脑里总是有创新这根弦,3M公司总是能随着时间、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的变革搞出一些有用的小发明,而这些看上去不大的发明却能开拓出一个不小的市场;
  •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3M的软盘被公认为是最好的软盘,当然价格也是最贵的;
  • 3M之所以能够超过发明者IBM,除了它的产品质量稳定外,主要靠一项发明专利—软盘中的特殊防霉套,作用是防止软盘长霉菌,同时保证磁碟在转动时不会被塑料外壳划坏;
  • 在个人计算机蓬勃发展时,3M成立了很大的存储设备部门,除了软盘外,还生产磁盘、光盘和读写设备;
  • IT行业更新很快,一个市场可能存在不了几年,同时又不断会有新的市场出现,大部分公司会随着一个产品市场的衰退而消失;
  • 3M公司总是有无数的发明作为技术储备,当新的市场兴起时,它都能搭上新兴市场的快车;
  • 当软盘、磁带和其他计算机存储设备成为发展慢、利润低的产品时,3M会果断的将这些部门分离出去单独上市;
  • 液晶是一种同时拥有固态晶体和液体双重特性的物质,它可以流动,又有晶体的光学性质,它对电磁场很敏感,在电磁场作用下,它的分子排列会发生变化,这样就可以控制光的偏振方向来决定光的亮度,并根据这个原理制成显示薄膜;
  • 3M后来居上,成为当今世界上主要的液晶薄膜厂商,它40%的年收入和三分一的年利润都来自于液晶产品,而这些业绩靠的是一项发明——增光膜,它可以使液晶薄膜透光率提高一倍,因此3M公司生产的显示器亮度更高,色彩更鲜艳,而且省电;
  • 今天3M的创新依然在继续,这些创新使得其在很多领域都领先于世界;
  • 3M公司能不断转型的原因有三条:
  • 1、坚持以创新为公司的灵魂;15%的创新工作时间;工作与计划弹性非常大;主管对员工放手的管理方式;
  • 2、适时淘汰一些看似还在赚钱但是前景不是很好的产品;旧的部门一直在赚钱,就会有很大的话语权,对公司的转型有着极大的不利;
  • 3、3M公司的发明和产品都是针对广大用户的,而且是消费类的。

3 最成功的企业联合体——GE公司

3.1 百年扩张,从有线电到无线电

  • 1890年,爱迪生创立了通用电气公司,该公司不仅生产电灯泡,还经营从发电到铺设电线,再到安装电灯的一条龙服务;
  • 1892年,在金融界JP摩根的帮助下,通用电气和另外两家公司合并,改名为通用电气;
  • 1896年,道琼斯指数出现,GE是道琼斯指数最早包含的12家公司之一;
  • 因爱迪生坚持直流输电比交流输电好,结果让西屋电气公司占领了很大市场,失去电力供应市场统治地位的GE开始拓展新业务,这种扩展100多年来从不间断,一直持续到今天;
  • GE的第一次扩张是从有线电到无线电收音机;
  • GE的经营模式是保持子公司的相对独立;
  • RCA在20世纪与GE一起制定了我们今天的很多标准,它的前身是无线电发明人马可尼的无线电公司;
  • 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RCA几乎是全世界唯一能生产彩电所有部件的公司;
  • 自从有了RCA,GE就有了发电和家用电器两大业务,它们分别是今天GE全球架构和GE工业两个部门的雏形;
  • 由于收音机和无线广播需要制作节目,GE、RCA和老对手西屋电气于1926年创办了全国广播公司NBC,但在反垄断的约束下,不得不分出一半成立ABC,但它至今依然是美国最大的广播电视网;
  • GE几次扩张成功的原因有两点:1、这些扩张都是在原有业务上自然而然展开的,整个转变过程比较自然;2、GE进入的都是一些全新的或者刚刚起步的领域;

3.2 从实体经济到金融

  • GE最早为乐促销借钱给信誉好的家庭从而赚取贷款利息,于是就顺着这个方法开了一家自己的银行;
  • 之后它为电路城和百思买等公司出售的大件商品提供贷款,发行了联名信用卡,便开始发展起了金融业务;
  • 由于GE公司的谨慎,不胡乱借贷,它很少遇到赖账的,于是信用卡业务进一步扩张到其他店铺;2007年,GE的金融和银行业务带来的利润已经占到GE利润的四成;
  • 很多公司之所以无法像GE那样自然转型有以下几个原因:1、实体公司办银行要得到政府的批准和支持;2、GE的信用记录和还贷能力非常好,让所有人放心;

3.3 领袖的重要性

在GE历代CEO中,杰克.韦尔奇最为突出,甚至可以称为国士无双

  • 他从1981年开始执掌GE到2000年退休,在这20年中,近1000次企业并购和部门拆分,把GE从全球排名是十几名的公司,发展成全球最盈利、市值最高的公司,给股东带来的投资回报超过20%,接近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水平;
  • 韦尔奇退下来时,GE一共有单独的9个部门,每个都有资格进入世界500强;
  • 韦尔奇上任后提出的口号是变革;首先他裁减了一半高管,同时裁掉10%表现最差的经理;其次,他将期权的范围扩大到三分一的员工;他大刀阔斧地出售了很多部门,并展开大量的并购;大力推动金融资本与制造业的相结合,将原来很小的贷款部门扩展成商业银行和提供制造业贷款、保险和金融咨询业务的GE金融部门,并扩展到全世界;
  • 韦尔奇不仅给GE留下了资产、品牌等丰厚的财富,还培养出众多工业界领袖;
  • GE每个部门都设有一个独立的CEO,韦尔奇就从这里面挑选接班人,分别是杰夫.伊梅尔特、吉姆.麦克纳尼、鲍勃.纳德利,最终伊梅尔特胜出,麦克纳尼去了3M公司担任CEO,纳德里去了家得宝公司当CEO;

3.4 巨人的自我更新

  • 2009年3月,GE的市值已经比一年半前缩水了80%,由于GE有很好的管理经营和健全的体制,以及在各个领域最强的竞争力,2010年,GE各个部门已经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 2010年后的5年里,GE进入了战略调整期,首先,GE在2013年卖掉了依然盈利但不断受互联网挑战的影视新闻业务;其次,它将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的两个金融业务合并,成立了GE资本这个新的部门;GE针对未来的可能性进行了布局,成立了新能源以及环保有关的能源和水资源部门、针对页岩油气开发的石油和天然气部门、以及对基础交通设施建设的GE交通部门,将原有的工业部门一分为二,变成以生产发动机为主的航天部门以及生产传统家电的家庭和商业解决方案部门;
  • 今天的七大部门和之前的六大部门相比有两个特点,首先是实体经济成分更重,其次是着重对未来的布局;
  • 许多公司失败原因大多是创始人自我膨胀,不按规则办事和转基因不成功之外还有两点:一是,公司的负责人对自己的成功经验过于自负,在中国尤其明显;二是,一个成熟的公司多多少少存在部门壁垒,中国公司比跨国公司严重的多;

第20章 印钞机——最佳的商业模式

  • 只有当一项技术、一种产品证明它在商业上是成功的,才能真正地为我们这个社会接受;
  • 通常,好的商业模式都非常简单,即便是外行也能一眼看清楚;
  • 一种商业模式要是几个小时都说不清楚,要么根本不存在,要么是在骗人;

1 Google的广告系统

  • Google能够每年创造上百亿美元的广告收入,原因在于它的广告系统比传统广告有效的多;
  • 最早的传媒广告业里,每个媒体都有一个广告部门,实际上是销售部门,负责把报纸的版面和广播、电视的时间销售给打广告的客户;
  • 它的成本有三项,运营的费用、批发或零售的费用、订单处理;
  • 这种传统的商业模式,效率非常低,而且很难降低成本;
  • 雅虎公司也是这种商业模式,首先它有公司运营的基本费用,其次,它的广告部门要自己拉广告,要么是委托广告批发商找广告;最后,在订单处理和广告投放上还是手工操作的模式;
  • 因此,雅虎公司和微软的MSN在运作方式上实际还是传统传媒业的翻版;
  • Google在很大程度上省去了第二种和第三种成本;
  • 双击公司通过解释网页的方式,向浏览网页的用户随机地自动化地投送广告,但这样广告投送的效果比较差,而且因侵犯隐私被告上了;
  • Google从网页的内容中提取关键词,有针对性得自动投放广告;
  • 在Google上做广告只需要在网站上填一张表,加上每天愿意付的广告费,Google就能自动得给予投放;
  • 而且Google还有一套自动模拟系统,告诉商家它的广告一天会有多少人看,有多少人点击,为了让商家满意,Google按广告点击量来收费;
  • 这个自动的系统要想准确无误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广告设计不需要人工介入,因此Google的搜索广告全部是文字的;2、对于同一个搜索所触发的不同广告,要解决排名问题;3、要能识别恶意点击骗钱;4、要控制每个广告投放的节奏;5、必须设法实现自动收费,并识别无效信用卡和银行账户;6、也是最重要的,这个系统必须能自动修复并容错;
  • 这台印钞机的另一个奇妙之处在于,它可以通过机器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在这台印钞机里,运营的成本就是数据中心和带宽的费用,而间接的成本则是打造和改进这台印钞机的研发费用。
  • 在这台印钞机中,自动化程度必须到达一个阈值,它才能自动运转起来。而它的自动化程度越高,成本就越低。
  • 靠着这种革命性的商业模式,Google在互联网广告业拔得头筹;

2 eBay和亚马逊的在线市场

  • eBay的商业模式一清二楚,非常容易明白,而且在美国有很好的根基。

  • eBay采用拍卖的方式让买家竞价,并与卖家直接交易。这样,eBay除了基本的运营费用,几乎没有其他成本了,可以坐收手续费。因此,在很长时间里,eBay的毛利率高达80%以上

  • eBay的商业模式是一个完美的印钞机模式。但是,要让这台印钞机运转,eBay必须解决两个问题,即信用问题和付款问题。

  • 信用问题,eBay的解决办法是让买卖双方互相给对方评估打分久而久之,每个eBay的用户都有一个评级和交易的记录包括正面评价的次数和百分比及最近交易的细节。

  • 付款问题,eBay高价收购了 PayPal公司,解决了这个问题。

  • 这样,eBay的印钞机就打造完成了。

  • eBay不显山不露水地进行了一次商业模式的小转变,渐渐地从网上跳蚤市场转变成了网上自由市场。

  • eBay开始帮助电子商务的小商家通过eBay开设自己的商店。eBay为它们提供了一个不需要花钱为自己的网站做广告就能接触到全球消费者的场所,而这些小商家将一部分销售所得作为提成交给eBay。这种商业模式实际上是对传统的零售商业模式的一种颠覆。eBay从此搭上了电子商务的快车;

  • eBay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电子商务的饱和,因为这在短期内不可能发生,而是如何最有效地防止网上交易的欺诈行为。

  • eBay商业模式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无法控制买卖双方的资金流动。因此很难根治网上商业欺诈。

  • 亚马逊始于在线书店,在一开始较长的时间里很难说它是否为一家技术公司;

  • 借着上个世纪末互联网发展的东风,亚马逊只用了7年时间就达到了全美最大的连锁书店巴诺书店130年的销售额;

  • 和eBay不同的是,在亚马逊开“商店”所有的交易必须通过亚马逊来完成,商家无法得知顾客的信用卡号和其他个人信息,除了住址;

  • 当商家发货后,亚马逊再把顾客的钱给商家,如果顾客不满意,亚马逊会先把钱退给顾客,然后自己再去找商家要去;

  • 亚马逊还规定了最高邮费,避免低价竞争然后收取高邮费的手法;

  • 亚马逊为每一笔交易都买保险,若是有意的欺诈行为和无意的商品丢失,保险公司将支付亚马逊的损失;

  • 亚马逊对于其他商家卖亚马逊没有的商品比如电器,收费非常低,而对于卖书和其他亚马逊主推的商品,收费非常高,以此来鼓励那些和亚马逊互补的商店;

  • 只要不断有商家在亚马逊开店,只要不断有顾客到亚马逊找东西,无需花任何人力,它就可以自动挣到钱;

3 戴尔的虚拟工厂

  • 传统的制造业需要通过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加工制造、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零售7个环节才能收回投资,获得利润;
  • 其实,最聪明的办法直接减少其中一个或几个环节,就能加大回收效率,利用率最高;
  • 戴尔为了降低成本干脆不设工厂,而由东南亚(主要是台湾)的OEM工厂加工;
  • 戴尔一直坚持直销,基本上不经过批发商,在很长时间里也很少通过零售商分销;
  • 针对个人,它向顾客发放各种计算机配置的价格表,顾客只要打电话或者上网选一个型号,然后付款给戴尔,从头到尾不到5分钟,戴尔就把命令下达给台湾和大陆的OEM工厂,直接按提供的地址把制作好的电脑发货;
  • 戴尔开发了一套在线订购系统,这一系列流程全部自动化运行,最后利润也自动的流入戴尔公司了,这也是一个印钞机式的商业模式,戴尔只需要牢牢控制住订单处理和零售这两个环节;
  • 戴尔公司的过人之处不在于其技术和市场能力,而在于它将传统的制造业的7个环节简化到2个;
  • 小米利用了摩尔定律带来的时间差,开始预订时给客户一个看似低于成本价的价格,但是小米在向客户交付手机时,已经过去了相当长的时间,这时候的元器件价格已经降得很低了,因此,小米可以通过预定和交付的时间价差赚取利润;

4 腾讯的虚拟物品和服务

  • 商品及其交换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 当社交网站发展到一定规模,用户在虚拟社会中所花的时间多到一定程度并且对社交网站产生一定的依赖时,虚拟社会必然会出现虚拟商品;
  • 销售虚拟商品的商业模式必须解决两个关键问题才能行得通:1、虚拟商品的使用价值;2、虚拟社交网站中的用户不但时虚拟商品的消费者,还是它们的创造者;

第21章 互联网2.0

1 互联网的前世今生

  • 冷战结束后,全球化成为世界不可逆转的趋势,全世界对于开放的信息交流的需求大增,互联网因此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带动美国经济走出低谷;
  • 早期互联网上的内容非常少,大家使用互联网,主要目的是发电子邮件和上留言板BBS;
  • 在10多年前,网民想通过互联网向公众提供信息的渠道依然很有限,而要想通过互联网为社会提供服务更是没有可能;
  • 在互联网1.0时代,网民想拥有发言权,唯一的途径是自己创办网站,而有好的主意和技术并想通过互联网为社会提供任何服务,更是需要先办一个网站;
  • 2000年底到2002年,互联网泡沫崩溃,Google再次证明了利用广告维持互联网运营并且提供免费服务的商业模式更适合互联网,这为互联网2.0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2 互联网2.0的特征

  • 首先,必须有一个平台,可以接受并且管理用户提交的内容,并且这些内容是服务的主体;
  • 其次,甚至比第一点更重要的事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允许用户在平台上开发自己的应用程序,并且提供给其他用户使用;
  • 第三,交互性;
  • 第四,非竞争性和自足性;

3 著名的互联网2.0公司

3.1 Blogger

  • 这家公司最早出现在1998年,实际上是让人在网上写日记,并且与友人分享;
  • Blogger原本是一家小公司Pyra Lab在1999年推出的一个在线写作和编辑工具;
  • 4年后,Blogger已经是博客界的魁首,当时也不过只有10个人;
  • Blogger早期的一些高级服务是收费的,但基本功能是免费的,由此吸引了百万人到网站上写博客,也吸引了不少读者,但付费的高级用户很少,不足以支撑整个公司,于是2003年,它卖给了Google;
  • Blogger靠着Google的财力,免费开放了全部服务,同时得到Google在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和名气上的支持,业务一下子有了很大的发展,用户数量和读者数量有了上百倍的增长,成为全球主导的博客网站;
  • Blogger的成功主要靠创始人、时机和运气;1999年正是最容易融资的年代;2003年经济回暖时候,美国已经没有多少互联网公司了;Blogger的创始人后来离开后在2006年创建了Twitter;

3.2 维基百科

  • Wiki是一种软件或者说是一种技术,pedia意思是教育和文化,两个词合在一起就是基于Wiki技术的百科全书;
  • 2001年,吉米·威尔士和拉里·桑格提出让互联网用户自己编写百科全书,然后内容免费提供给网络用户,此举获得很大的成功;
  • 在短短10多年内,网民们为维基百科编写的条目便超过了大英百科200多年;
  • 大英百科偏向学术,每一条都要经过专门审核,而维基百科则可以随时编辑,让不同的网友不断修缮,正是这种灵活性,他在得到了快速发展;
  • 维基百科有两个问题,一是它的正确性,二是它的公正性;

3.3 Facebook

  • Facebook最初以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为主,在此平台上,用户不但可以提供内容,而且可以提供服务;
  • Facebook起初只对在校大学生和教授开放,要求有一个.edu的E-mail账号才能登陆,因此早期的许多资料都是真的;
  • 当Facebook的第一波用户从大学毕业后,Facebook便渐渐向全社会开放,其性质也从交友性质变成了虚拟社会;
  •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 作为一个互联网的公司也是一样,好的公司不需要提供具体的内容,而是让用户自己解决,这就是互联网2.0的精髓所在;
  • Facebook的商业模式有三种:展示广告、付费的推荐和游戏币分成;
  • Facebook的IPO规模仅次于信用卡公司VISA和它之后上市的阿里巴巴,成为有史以来第三大IPO;

3.4 YouTube

  • YouTube由在线支付网站PayPal额两个退役老兵查德·赫利和陈士骏创办;
  • YouTube不是简单地将原有的电视节目搬到互联网上,它甚至没有找任何一家媒体谈合作,而是提供一个平台,让用户自己上传节目;
  • 考虑到它在今后母公司的重要性,和企业文化的相容性,YouTube最终决定与Google联姻;
  • 和Facebook一样,YouTube获得成功最关键的地方是自己不提供任何视频内容,这样就不会与视频提供者争利;

3.5 Twitter

  • Twitter是一种结合了群组短信和博客特点,由发送者向公众或好友发表类似短信的信息;
  • 写微博的人是发送者,而收听者被称为追随者;
  • 追随者也可以用类似回帖的方式发表评论,这样就有了互动;
  • 美国过去没有群聊的习惯,Twitter在某种程度上是弥补了QQ群的课,所有普及得非常快;
  • 微博恰恰解决了两个问题,由于门槛低,任何公众人物,不论文笔如何,时间多少,总能写一两句;

3.6 微信

  • 微信经过多年的演变,今天已经是个彻头彻尾的平台了;
  • 在这个平台上,它可以接受并且管理用户提交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使对大众开放的,也可以是小圈子隐秘的,但是不论是哪一种,它都是由用户提供的,而不是提供微信服务的腾讯公司提供的。微信上的各种内容,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视频的,构成了它服务的主体;
  • 微信平台因为其移动性,便于将线上和线下内容结合在一起,并且具备一个过去互联网2.0不具备的功能,即作为支付的手段;
  • 其次,微信与腾讯过去的平台都不同的,是它的开放性和交互性;
  • 最后,微信具有天然的自足性和非竞争性;

4 是革命还是泡沫

  • 一个新概念在诞生的初期,或多或少地会有些泡沫的成分;
  • 互联网2.0的意义首先在于为诸多想要利用互联网的个人和公司提供了一个方便使用的平台;
  • 客观地讲,互联网2.0没有什么太多新技术,它更多的是对互联网生态环境的一次优化;
  • 互联网2.0公司的经济状况与其在当今互联网中的名气、流量和地位极其不相称;
  • 造成这个矛盾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它们还没找到一个合适的商业模式;
  • 互联网2.0公司要想盈利,而且大量盈利,必须有独特的盈利模式,而不仅仅是现有互联网公司的广告模式;
  • 互联网2.0将整个互联网产业进行了一次明确的分工,让它的上下游生态链更加清晰;
  • 从技术上看,互联网2.0没有任何创新;从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方式看,它确实是一次革命;从商业模式上看,它是互联网生态链的一次优化,并且可能带来新的商机。

第22章 金融风暴的冲击

  • 科技像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大脑,而金融是血液;
  • 金融危机已经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在侵蚀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财富;
  • 谁都不是一座孤岛自成一体,而是广袤大陆本身;海浪每冲刷掉一寸土,它就少一块土,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遭受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不要再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也为你敲响;

1 金融危机的成因

  • 2008年金融危机的直接和表层的原因是“次贷”及与之相关的金融衍生物CDS,而简洁和深层的原因则是违反经济规律地只消费不创造,从而坐吃山空;
  • 在美国买房,银行可以提供家庭年收入4倍的贷款,也就是美国家庭年收入5万美元,银行就能提供20万美元左右的贷款,这在美国一个独立家庭刚好能买一栋房子;
  • 在以前,买房需要首付20%,同时有良好的还贷信用记录,因此几十年来美国的房屋贷款制度都没出现什么问题;
  • 上个世纪90年代,克林顿总统为了让穷人也能住房,发明了次级贷款:当购房人付不出首付时,银行可以以较高的利息向购房人提供首付的贷款,而前提是他们付得出两份月供;
  • 因此,从克林顿开始,美国房价开始过热;
  • 到了2001年互联网经济泡沫时,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11次降息,刺激经济增长,带动美国经济走出低谷,虽然好不容易吹走了互联网泡沫,却造就了更大的房地产泡沫;
  • 2004年,央行的贴现率从5.5%下调到1.5%,银行的房屋30年定息贷款利率从8%下降到6%,原来买20万的一栋房子每月需要付1800美元,现在只要1500美元,于是没有房子的人想要买房,有房子的人想要换房,更糟糕的是,贷款经纪人不仅大量贷出次贷,还对初级贷款的把关越来越松,以至于零首付给一些无力还款者,而一些外国银行为了竞争,在放贷上更为大胆,这进一步吹大了美国的房地产泡沫;
  • 2004-2006年,如果有人想要买房,就有贷款经纪人愿意出示预先批准的证明,当房屋成交后,也总有银行愿意贷款,因此从2001年起,美国房价涨了6年,远远高于居民收入可以承受的水平,当有一天有人还不出钱,银行烂账增多,房产泡沫就会崩溃;
  • 其实,真正要了银行命的还不是次贷本身,而是它的衍生物Credit Default Swap(CDS);
  • 什么叫CDS?假如有一家银行A用30年可以获得本金10亿,加利息10亿,它怕利息收不回来,就以1亿的价格给B保险公司投保,B根据历史记录,发现一般会有2%,即2000万的钱会收不回来,算一下只需要赔给A2000万,自己尽赚8000万,于是欣然同意;这时候C公司看到这种情况,也想挣一笔,就和B商量把生意让给自己,然后自己附加2000万,B公司认为这样自己就能尽赚2000万,而且还钱责任还可以推给C公司,于是欣然同意,而C公司只需要还给A2000万再加上自己从B那买来的成本2000万,还能尽赚6000万;如此反复,之后的D、E、F公司也以相同的方式来分一羹;像这样金融公司将这种担保业务打了包,以证券一样在市场上交易,这就是CDS;
  • 当没有人还不起房贷时,这就是无本生意,整个CDS市场愈来愈大,然后一旦大量房主还不上钱,问题就来了;
  • 当有人付不起月供,就会开始层层上推到F公司,而且事实不是2%还不上,很有可能是10%还要多,这时候F公司偿还不起,就破产了,接下来是E,接下来是D,而且,到了E、F很有可能是当了很多人的E、F,他们的破产直接把许多人的保险资金和退休资金顺带蒸发,于是金融系统就奔溃了;
  • 但是当人们冷静下来想一想,会发现CDS市场没有想象得那么大,就像中国的三角债务关系,A拥有B一个亿的CDS证券,B拥有C一个亿的CDS证券,C又拥有A一个亿的CDS证券,因此,只要三家坐下来谈,彼此债务就能全部清除;
  • 但CDS有一个漏洞,就是担保额可以超过房价,也就是看空房价,若是如此,必须得是房市崩溃才会赢,否则就是输;
  • 这次金融危机更深层次的原因远比CDS可怕,那就是美国及西方所有发达国家的问题在于长期以来开支严重超出经济发展所能承受的水平;
  • 金融危机的危害不仅仅在于我们大家的财富缩水,许多公司亏损甚至破产关门,更致命的事破坏了全球经济的循环系统,会导致全球经济瘫痪;
  • 恢复经济靠什么,短期靠基础建设,在创造工作机会上见效快,长期靠科技产业,因此所有的科技公司都必须经历这次金融危机的洗礼;

2 瑞雪兆丰年:优胜劣汰

  • 无论是大的跨国公司还是小的创新公司,都必须经历危机的考验,历史的潮流将无情的淘汰落伍的公司,为新的公司腾出成长的空间;
  • 金融危机首先将淘汰掉那些无法适应新环境的恐龙级公司,因为这些长期靠新债还旧债过活的跨国公司,现在已无法贷到新款,或者贷款成本太高;
  • 这种倒闭风潮虽然在短时期内对经济和科技的负面影响加大,但从长远看,淘汰掉不健康的公司未尝不是件好事,大量不健康的公司使得整个社会的投资利率低下,经济生活变得死气沉沉的,这些公司的消失,为健康的公司腾出了宝贵的市场空间,健康有活力的公司及将成为未来直接的受益者;
  • 金融危机使得以前一些不可能的兼并成为可能,并由此打造出竞争力更强的大型公司;
  • 而那些刚刚起步,还无法盈利的新创公司除了受到宏观经济衰退的打击,还会遇到来自风险投资人为的压力,它们会加速两极分化,情况好的小公司会很快得到认可发展起来,前景不好的则会立刻死亡;
  • 对于情况好的公司,首先由于风险投资公司的重点扶植,这些公司自资金上比竞争对手更加充裕;其次,他们可以雇到以前根本请不来的优秀人才;
  • 不仅是这些成了行业主导公司的企业得益于经济危机替他们清扫了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无数存活下来的小公司在经济复苏后,也都得到了很好的回报;

3 潜在的商机到处都是

  •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导致一些产业的变迁和行业的内部调整;
  • 1975年石油危机,美国人纷纷淘汰掉美国制造的大个头而费油的汽车,转而购买日本小而省油的丰田和本田;
  • 1973年-1975年的经济危机造就了廉价PC发展的大环境;
  •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危机导致了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并开创了全球电子商务;
  • 2008年金融危机,全球工业结构和布局已经发生大洗牌;
  • 中国的4万亿刺激计划和美国的1.3万亿刺激经济不仅会扭转货币流通性不足,并且逐渐形成了流通性过剩;
  • 在历史上,任何流通性过剩都会大大扩大经济规模,直到形成新的泡沫;
  • 任何救助房市本身的行动也不过是拖延问题,必须仰仗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所幸的是,今天中国领导人已经意识到创新立国的重要性;
  • 1973年-1975年的经济危机导致了很多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传统高能耗产业的衰退,促成了以计算机和半导体为核心的高科技行业的兴起;
  • 从20世纪70年代起,信息革命带动了全球经济30年的发展;
  • 新能源对振兴经济也许会掀起小小的涟漪,但是在短期内很难形成一次浪潮;
  • 世界上大多数成功的投资和新产业的出现并不是靠政府的扶植,而是商业发展的自然成果,如互联网的社交平台,3G手机;
  • 扭转全球经济衰退需要一个甚至一组非常大的产业,整个过程显然不能在一瞬间兴起,并且马上到达高潮,这些产业一定要能够持续发展很长的时间,并且容纳很多人就业。

4 欧债危机

  • 欧洲解决问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恰恰是这几股力量中最弱的;
  • 欧债危机的根源与美国金融危机不同,它是欧洲一些国家长期以来不思进取、寅吃卯粮的结果;
  • 2010年,希腊债务为GDP的143%,也就是说他们即使一年不吃不喝拼命干活也还不清债;
  • 希腊靠自己的能力无法还清债务,只能求助于欧元区其他国家,欧盟要求希腊必须降低福利,减少债务,才同意救助;
  • 但是希腊不负责任的态度,让世界上很多国家对希腊敬而远之;
  • 爱尔兰和南欧一些拉丁国家的情况和希腊类似,2010年欧元区筹集了7500亿欧元,并成立欧洲经济稳定委员会来救助这些国家,但依然杯水车薪;
  • 欧债问题从金融危机开始就显现出来,至今没有得到好的解决;
  • 很重要的原因是欧洲中央银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央行,每一次决策过程都十分漫长,因为需要得到欧元区各国的一致同意,这样就经常贻误合适的救助时机;

5 格局的变迁

  • 无论是来自于自然界,还是来自于社会,一次大的危机或灾难必定带来整个社会的变革;

变迁一,传统价值的回归;

  • 二战后的70多年和平环境带来了两个全球性的巨变,一是从事制造性生产的劳动力比例越来越少,多余的劳动力必须转移到非制造性的行业当中,二是经济发展的瓶颈从原来的生产不足变成消费不足;
  • 第一个变化的直接结果就是资本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转移;
  • 第二个变化带来的结果是超前消费;
  • 这两种风气使得整个社会变得非常浮躁与短视,很多良好的价值观被破坏;
  • 但随着经济危机的深入和人们越来越绝望,人们将开始捡起我们的祖先保持了几千年但近些年被遗忘甚至被嘲笑的美德;

变迁二,世界格局的变迁

  • 2009年美国民主党政府上台后,国务卿希拉里先到亚洲四国,除了礼节性的访问,主要是替奥巴马推销国债来了;增发国债是奥巴马拯救经济计划经费的唯一来源;
  • 中国和日本等贸易顺差国之所以愿意持有美国的国债原因有四种:第一,美国国债是所有美元储蓄中最安全的;第二,美国国债是不错的存钱方式;第三,经济的全球化;第四,中国和日本与美国的经济有很大的互补性;
  • 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对美国和欧洲的投资不仅仅体现在购买国债上,也表现在逐渐开始购买美国和欧洲的资产上;
  • 当亚洲国家拥有越来越多的美欧债券和资产时,它们将逐步取代两个世纪以来影响力最大的欧洲,在世界性事务上,有越来越多的发言权和主动性;
  • 十字军东征不知不觉改变了欧洲,许多小封建主开始借债,后来连国王也债台高筑,为了维持排场,它们开销一直很大,于是一直赋予公民和商人特权来换取现金,随着城市里的经济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取代了城堡的中心地位,封建制度就崩溃了;
  • 虽然这种权力的转移伴随着流血而且十分缓慢,但历史的趋势却是城镇变得越来越富有和重要;
  • 冲突的高潮是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这一次取得的是国家的管理权;
  • 几百年过去了,世界变了,但是经济和财富决定政治地位的规律依然没有改变,任何强权都拗不过它;

6 为什么看好G2

  • 美国之所以能在金融危机之后成为全球最健康的经济体,主要是美国的四个特点决定的:第一,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开放的移民国家;第二,美国是一个倡导自由市场经济和全球自由贸易的国家;第三,美国的金融业非常发达,它有办法吸引来全球的资本,而美国的很多商业银行通过在海外开设分行和投资外国银行等方式,也在吸纳全球资本;第四,美国经济的体量非常大,美国拥有的财富非常多,因此债务还远没有到出现危机的程度;
  • 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同时反映现实和潜在购买力。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中央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货币政策。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存在通货膨胀风险;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存在资产泡沫风险。
  • 西方社会将面临的最大危机是自己丢失西方文明的成果,过去那些靠勤劳致富和市场经济树立起的价值观正在丧失;
  • 看好中国的原因是,中国人从上到下都有一种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而改变自己的社会和经济状况的动力,并且付诸于行动;
  •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做的最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就是解放了生产力,而不是某一些具体的政府政策;
  • 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只要这个动力还在,政府其实不用过度担心,中国宏观经济状况会保持良好,并且在全世界越来越有竞争力;
  • 中国在过去和未来的成功,将再次向全世界阐释一个最最简单的常识性真理,那就是从长远看,财富是创造出来的,不是靠炒作和经济取得的;
  • 从根本上讲,对经济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经济规律,最好的机制则是市场机制,这是各国政策制定者其实都懂得道理;
  • 由于欧洲依然在债务的你汤里挣扎,而日本、俄罗斯和拉美各国经济增长缓慢,只有依靠全球最大的、也是最健康的两个经济体—美国和中国,才能让世界真正回到稳健发展的路上;
  • 每当危机到来的时候,我们与其抱怨,不如做好准备,拥抱明天。

第23章 云计算

1 云计算的起源

  • 云计算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公司的拉里·埃里森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概念—网络电脑;
  • 上个世纪90年代最初提出时却失败了,这其中有4点主要原因:第一,网络电脑实际上就是低端PC,除了概念之外,没什么新东西;第二,由于摩尔定律的作用,一般的PC,包括外设,降价很快,以至于很快买得起PC的人越来越多,而网络电脑的价格优势就越来越不明显;第三,当时用户上网的费用较高;最后,当时PC客户端的大部分软件在互联网上没有相应的服务;这四点原因,使网络电脑当时根本没有成功的希望;

2 云计算的本质

  • IBM服务的对象依然是企业级用户,直到2012年,它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卖云计算的服务器,这是IBM对云计算的理解;
  • 亚马逊理解的云计算,就是任何想通过互联网提供服务的公司和个人都无需自建网站,而只要租用亚马逊的计算资源即可;
  • Google是最早开发云计算技术的公司,初衷是为了其大计算量的搜索服务;
  • 后来Google逐渐将原本运行在用户本地计算机上的各种应用软件搬到了服务器端;
  • 和IBM和亚马逊都不同,Google强调的是对用户的服务;
  • 把三家的想法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云计算的本质:首先,云计算保证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和处理信息,非常方便的与他人共享信息;第二,云计算保证用户可以使用云端的大量数据资源,包括CPU处理器和储存器(内存和磁盘),而无需自己购置设备;
  • 对于个人或没有计算资源的单位来讲,云计算可以让他们完成以前根本完成不了的任务;

3 云计算的核心技术和工程

  • 云计算要过技术、工程和法律等多道关卡,其中的关键技术包括存储、资源管理和信息安全这几个大的领域;
  • 先是存储,它其实又包括海量数据的存储和结构化数据的存储;这两项技术最早由Google真正在工业界实现和应用,Google的代号分别是GFS和BigTable;
  • GFS是Google文件系统的缩写,和以往操作系统中的文件系统不同,GFS的目标是在多台分布式机器上存储海量数据;
  • 而BigTable系统是为了实现数据的大型结构化;
  • Google在资源管理上开发了MapReduce工具,它能够将一个大型任务分解为无数小任务,分派到不同服务器中完成,最后再合并起来,达到完成大任务的目的;
  • 云计算资源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工具是Borg,作用是将整个云端的服务器资源作为整体完全保存,然后根据用户的需求动态分配这些资源;
  • 最后,信息安全是云计算能否普及的关键,要保证信息安全,还必须有配套的政策和法规;
  • 从工程上看,云计算的普及离不开大型数据中心的建设和全球高速光纤主干网的铺设,这些工程被称为全球基础架构;
  • 云计算的发展使全社会的事情,最终需要公平的接口标准和服务;
  • 云计算的服务提供商必须遵守统一、开放的标准,并为下家提供开放的服务,才能促成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4 对IT产业链的颠覆

  • 随着云计算的出现,不需要外力作用,Win-Tel系统就会摇摇欲坠;
  • 首当其冲的是PC操作系统变得不再重要;没有了对操作系统的依赖,对英特尔CPU的依赖也就减少了;
  • 接下来,越来越多的计算处理工作会从客户端回到服务器端,只要设计合理,超级数据中心可以做到相同能耗下,计算能力比个人电脑高出好几倍,有利于环保;
  • 在这个前提下,面向个人用户的PC尤其是台式机的销量会急剧下降,各种可以上网的终端销量会大幅上升;
  • 新的终端便携性越来越突出,生产固态硬盘的公司将快速发展,而生产传统硬盘的公司将萎缩;
  • 基于互联网开发的公共平台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并将在某种程度上替代原来操作系统的作用;
  • 由于所有的用户终端都要和云端的服务器通信,浏览器的重要性就日益凸显;

5 云计算时代的企业级软件和服务

  • 在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大多数国家,企业级IT市场的规模比个人用户要大得多;
  • 在IT方面的投入是提高效率的捷径,而且对任何公司都适用;
  • 要颠覆企业级市场的难度很大,主要有两点,一是数据的忠诚度,二是销售的成本;
  • 云计算的出现使得以前很多做不了的、大数据的收集处理变得非常容易;
  • 对于现在的很多服务,云计算可以大大降低服务成本;
  • 亚马逊之所以能把服务费做到那么便宜,第一是规模经济的效应,服务器资源的自动化管理;第二是云计算本身的优势,云计算中心的一台服务器可以多次复用。

6 中国云计算的泡沫和机会

  • 中国目前云计算的发展基本属于泡沫,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云计算定义不清或者说思路不清,炒作概念;2、云计算变成了土地GDP;
  • 这种泡沫的恶果非常显著,它会导致资本的大量流失和人力物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 在投资上,我们人类中的大多数基本上是贪婪而不长记性的,而这大多数人不理性的行为,恰恰造就了能清醒认识规律并且遵从规律的英雄;
  • 大家不应该一拥而上地去建立数据中心,过多小规模的数据中心一定做不到高效率,中国或许会通过竞争留下不到十家云计算提供商。

第24章 下一个Google

1 伟大的公司

  • 伟大的公司都有几个共同点:首先,它们是全球性的跨国公司,并在各自领域处于主导地位;
  • 其次,它们代表了或代表过一个时代,形成并且带动了一个产业链;
  • 再次,它们不能仅仅是“以后可能前途无量”,而是必须有非常强的盈利能力,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证明自己,达到每年数百亿美元的营业额,几十亿美元的纯利润,并且能有十年以上的持续增长后劲;
  • 再次,任何一家伟大的公司必须具有足够的自主盈利,不能是靠政府补贴带来的盈利,而是靠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带来更强的竞争力产生的;
  • 最后,伟大的公司需要在财务上能够回报投资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2 岁岁年年人不同

  • 在历史上,对现有行业的颠覆常常来自于外部;
  • “够用了”这一宿命决定了各领域的垄断巨头很难被挑战;

3 新领域

  • 每一次经济危机过后,一些旧的行业会失去很多工作,而且这些工作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 当旧的产业被淘汰时,新的领域随之诞生;

3.1 新能源

  • 太阳能和其他可再生资源,被以奥巴马为首的美国民主党人和一些华尔街的吹鼓手炒作成解决全球温室效应的方案和今后能源的方向,但是它们无非又是一个另一个泡沫,而不可能是全面带动经济的成长点;
  • 采用核电的好处:今天的核反应堆使用的核燃料成本几乎为零;
  • 太阳能发电成本是每度电0.3美元以上,而美国的电费才0.2美元,这种赔本赚吆喝的模式,注定不可能是经济增长点;
  • 从商业上妨碍太阳能成为经济增长点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页岩油和页岩气革命,另一个是核能“够用了”;
  • 页岩油是渗透在岩石中的石油,开采方法是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把渗在岩石中的石油挤出来,它的储量是常规的3-4倍;
  • 页岩气在全球的储量非常丰富,而且分布非常广泛,中国的储量最大,当页岩气开采技术成熟时,其实已经为全世界找到了一种价格合理、能够替代石油和煤的相对清洁的能源;
  • 在法国,核能提供了全部电力;
  • 今天全球各国都意识到了全球暖化给人类带来的毁灭性威胁,并且或多或少地同意了减少个自己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量;
  • 电池和充电技术的突破,将彻底改变整个汽车工业的产业结构;
  • 电动汽车的普及还有很多障碍:第一个障碍不是来自技术,而是来自石油公司;第二个障碍来自各国政府和各级政府;第三个障碍来自民间,也就是全民对核能的认可;

3.2 生物和制药技术

  • 阻碍生物技术从研究到临床应用的最大阻力反而是来自医学界本身,包括现有的制药公司、医院和最关键的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
  • 由于过去管理过松而医疗事故频频,现在矫枉过正又搞出了行政效率上和FDA一样官僚、专业知识还不如FDA的机构,中国在这个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的希望基本是零;
  • 阻碍生物技术的另一大障碍是来自于伦理的考虑,其中和基因相关的技术在应用甚至研究中的阻力最大;

3.3 IT医疗

  • 人类从事发明创造,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改善人类的生活,延年益寿;
  • 随着IT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利用IT技术可以提高医疗保健水平;
  • 当前治疗癌症的思路,就是针对特定患者,研制特定的药物,从理论上讲,只要研制的速度超过癌细胞变化的速度,癌症就可以治愈了;
  • 利用大数据来解决问题,每个人的成本可以从10亿美元下降到人均5000美元左右;
  • 大数据对医疗诊断的另一个主要应用在于将人类的基因图谱和各种疾病联系起来,从而找到致病的基因,并且设法修复;
  • 要想通过大数据的方法在医疗上获得突破,难点还不在于获得多少数据,而在于建立起和结果之间的联系;
  • 从长远来讲,任何改善人类医疗健康状况的行业都有发展前途;

3.4 新绿色农业

  • 从人类出现到一百年前的漫长岁月里,人类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温饱问题,主要原因有4条:缺乏机械,缺乏水电,缺乏肥料和农药,缺乏良种;
  • 19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这四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 世界上农田的基本建设在短短几十年间基本完成,基本上做到了旱涝保收;
  • 随着对基因的了解和生物科技的发展,人类在短短几十年里,培育出的“良种”超出了20世纪以前人类历史上的总和,解决了农业单产的问题,释放出大量的耕地提供给城市化发展;
  • 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方面是全世界总体由“不够吃”变成“吃不完”,另一方面是农药和化肥带来的污染,还有转基因食品对人类的危害,人们又开始从“吃得饱”转而追求“吃得健康”;
  • 随着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担心,投资领域对“吃得健康”的项目会逐渐增加投入,最终会使这个行业产生质变,机会也在其中;

3.5 电子商务

  • 全球电子商务依然在蓬勃发展,但是在美国电子商务已经走向成熟,这方面的大机会已经不存在的原因有两个;
  • 一是,eBay和亚马逊的两种商业模式都是成功的,虽然它们各有千秋;
  • eBay的模式基本上时B2C和C2C的结合,而亚马逊基本上是B2C;
  • 二是,在美国像沃尔玛这样的连锁店系统非常发达,人们可以很方便的买到便宜的日常用品;
  • 中国的电子商务有很多美国不具备的条件:1、这些电子商务因为占GDP的比例比美国低得多,成长的空间大得多;2、电子商务的产业链很多环节不健全,比如支付和物流;3、美国没有电子商务时已经铺设了全国乃至全球的零售网;
  • 目前在中国,整个电商领域盈利较好的只有阿里巴巴一家;

3.6 无线业务

  • 到目前为止,智能手机的格局完完全全重复了30多年前PC革命的模式;
  • 类似WinTel的格局已经形成,那就是Android-Arm;

3.7 O2O(线上到线下)

  •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人的联网,一定会带动原来看似和互联网关系不大的行业的彻底变革;
  • 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连接比拥有更重要;
  • 通过互联网共享资源是未来社会的特点;

4 关注亚太地区

  • 全世界只剩下5家主要主营业务在互联网或电子商务的公司:Google、亚马逊、Facebook、阿里巴巴和腾讯;
  • 阿里巴巴实际上不是一个以科技驱动的公司,而是一家商业驱动公司,依靠非常好的商业模式,在科技领域经营的非常成功;
  • 阿里巴巴的主要业务有三块,B2B的传统电子商务,B2C的淘宝,在线支付业务支付宝;
  •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阿里巴巴只要不犯大的错误,现在找不出一家公司可以挑战它的商业地位;
  • 很多人把阿里巴巴的诞生归结于马云的天赋,事实上更多的时中国非常糟糕的批发和零售商业环境要求出现阿里巴巴;
  • 世界零售业过去的发展证明,当少数有信用的超级连锁公司能够控制主要的流通环节时,商品的流通成本就要大大下降;
  • 中国的电子商务比实体商务更难做——没有信用体系,没有在线支付手段,没有物流保障;
  • 但阿里巴巴的过人之处在于,它创立了这一切;
  • 腾讯盈利的关键在于不断推出新的收费服务,而非浮在表面的虚拟货币;
  • 中国需要在商业和法律、国际化和创新性上得到根本的提升,才能培育出更多伟大的公司;
  • 中国目前IT领域最大的问题有两个:第一,几乎找不到有10000小时工作经验的工程师;第二,由于中国经济增长过快,IT公司不需要把产品做得太精细就能获得很大的盈利;
  • 相比美国的大公司,中国优秀的公司在人员构成上还过于单一,要想彻底做到多元化,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 当人们不再把房市、股市作为最快的挣钱手段时,就是中国可以诞生下一个Google的时候;
  • 有了人才,有了经济发展,中国才有可能诞生下一个Google;

你可能感兴趣的:(《浪潮之巅下》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