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诗歌里寻求什么?

早晨在《读者》里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我们到底在诗歌里面寻找什么?作者先讲了欧阳修对于某些诗歌的评价表明了他读书不够精,偶尔也会犯主观主义的错误。继尔提到张继的《枫桥夜泊》,写完这首诗后,有人批评张,说他贪求好的诗句,却不讲道理,因为夜半三更不会敲钟。欧阳修也赞同这个批评。

我们从诗歌里寻求什么?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就产生了一些问题?难道我们在诗歌中寻求的是这些细枝末节吗?况且钟声是否响起,这个是诗人的感受,评论者妄加揣测,却没有到过该地,没有经历过相同的事情,完全凭借主观的想法去判断,这个是不对的!继尔我想到了苏轼《石钟山记》里的一句话:“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亲自去探求了事情的原委,才发此感叹,看来东坡是一个实践者。

我们到底在诗歌中寻求的是什么呢?难道是像百度百科那样给出一段含义并且告诉你时代信息,背景以及中心思想吗?并不是如此。一首诗如果没有太大的科学性,它依旧会很美,如果李白的诗歌讲科学,那就变成了化学方程式,喝再多的酒也写不出来那样的美与壮阔。所以,诗歌终究是一种感性思维!

没有见过南山,也挡不住我们想悠然见南山;没有听过夜半钟声,依然可以感受到一个人在夜半三更的心情;心里越来越不安静,才贪恋那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潇然。

去读一首优美诗歌,首先感到的是一种形式美,不求甚解依旧可以浮想联翩。通常我看到某些发人深思的诗句,就会想到连绵不绝的人生,不管古人当时是何心境,今日它突然映照在我的心上。吟诗作赋,雕梁画栋,本不是一件讲道理的事情。纵观文学史,有很多优秀的诗歌并不出名,我们读诗歌,是为了发现那一瞬间的美好!读的越多,那种刹那间的电光火石便越持久。

我不喜欢古人的那种拟古诗,还有考究学派对仗工整,音韵协调的佳作,文学史就是不断的推翻,不断的创新,不断的重复,不断的进化,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征。大唐的诗歌登峰造极,是因为流派的纷杂,每个唐朝人似乎都能写几首诗,自然会出现合乎读者心意的作品。黄庭坚被人追捧着,那是一帮文人的自娱自乐,他除了写怪诗,还是可以写出“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上上作。明朝几百年之内都写不出来特别风雅的作品,只有那些写史的歌行体还时常浮现心头,吴梅村真是厉害呀,仿佛白居易又回到了人间!到了清朝,开始佩服黄景仁、龚自珍以及袁枚,这些人真有趣,还可以在朝代的未端用自己真实的感受抒写心情,纳兰性德词句中的美感篇篇难忘。

所以,读诗歌,有时候不需要寻根问底,就像做人,人人都有自己的规则,有些事情不必问。一篇文章如果能够得到人们的青睐顶多就是多了一些读者,如果得不到关注,起码那是你心底的一丝波澜。大海广阔无边,每一滴水都有可能拍出一朵浪花,你我众志成城,文学便浪潮翻涌。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从诗歌里寻求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