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传统文化

新世纪以来,国运昌盛,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人人都对它趋之若鹜,并冠以国学。我也凑个热闹,谈谈一些粗浅看法。我仅仅是属于对传统的东西感兴趣。至于什么是国学或者什么不是之类不关心。刚开始仅仅是看儒家的一点东西,仅限于《大学》、《中庸》几篇文章。慢慢地道家《庄子》、《老子》、《列子》等,再就是佛家《心经》、《金刚经》、《楞严经》、《圆觉经》:佛家的典籍主要受南怀瑾先生(其实我更喜欢叫他南老顽童)的书籍影响。我读书不求甚解,只管体悟!对脾气喽,我能豁出命来,不吃饭不睡觉不干正事都能看完它。要是不对脾气,不好意思,翻都不翻。南老顽童在一本书里面对儒释道三家和中国文化的关系有过精辟的比喻,大体意思如下:儒家就是日常粮食,必须经常吃,因为咱中国人都是小米白面高粱吃大滴,猛然经常吃面包奶酪牛排会消化不良的,水土不服。道家,很特别,相当于中药铺子!人吃五谷生百病,生病怕死乃人之恐惧之一,所以就得抓方子调理调理。而道家就是专门给人治病的,当然也有强身健体补的方子,是药三分毒,得适度不是。佛家也就是释,相当于百货公司,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我们可以随便逛随便看,不见得一定要买。有合适的买点,没合适的咱就只来逛不用买,一点也不碍事。因为它讲究随缘。

国学或者说传统文化(比起前者,更喜欢用后者,我更侧重先秦文化)的重要性大家伙肯定都有自己的见解。我是这样想的,也不知道对不对。我整天瞎琢磨,大道理说不出来,就说个比喻吧:中国历史悠久,好歹也几千年了。中外学者对此并无太大分歧,同时,都知道文化对一个民族或国家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哈。因此,我把文化以及文化的传承或创新比作根与树的关系。传统文化尤其是先秦文化相当于根,以后演变的文化就相当于树(地面及地面以上部分),它是原点,没有这些做底子,你就是有天大本事也白搭。大家伙都知道土地永远默默无闻地提供营养和能量,给人一种厚重和踏实感。或许这也是原典文化中所蕴含的的一种特质吧。因此,找到源头,把它摸清楚了,其他的都好办。因为大原则在咱手里,它就是再有天大本事,上天入地,我们也能把它的踪迹寻觅出来。有可能还会说上一句:“嘿嘿,瞧你小样,不就是多穿了几件马甲嘛,照样认识你”。提纲挈领,抓核心,举一反三,其乐无穷!这样也不好,有时候就会固守原则,如果不注意特定时空条件,就会犯错误。大家知道,文化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遭罪。古往今来,咱们盘点一下,很悲哀。每每声称与传统彻底决裂,貌似最后不知不觉中还得妥协,有时候还得仰仗它来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东西方都不例外。

最后说说原典文化(东西方的,并非独此一家)。说起来,我就觉得惭愧。我们经常听到教导,我们处于先进的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头脑极富聪明,那么理应创造出更富内涵的文化或精神作品。但是不管东西方,好像都没有走出先贤哲人们思想的范围,仅仅是有所充实罢了。大原则根本没有变。举个栗子,人性问题,几千年前在讨论,如今还在讨论。道德问题、品质问题。等等之类的。还有历史上科技发明著作等等。那些先辈人家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还能琢磨出这么彪炳千古的大问题大原则或者作品器具,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心悦诚服地向他们致敬,充满敬畏,甚至跪拜跪拜也无妨。他们是文化的根的培育者,我们怎么表示谢意也不为过。原典文化是根,我们怎么学也不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时,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拘泥一格反倒会弄成四不像。

你可能感兴趣的:(闲聊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