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四狗对实习和未来的沉思

很久没写自己的文章了。

前段时间充满了忙碌、狂喜、失望、绝望和妥协的大四复杂综合情绪。造成这些情绪的过程有:写简历、投简历、投简历后遗症(每天刷新拉钩几百遍、手机一震手就抖、电话一响马上醒)、面试前的准备、面试中的瞎扯和面试后的焦灼等待。

前面的还好,最可怕的是等待。你已经历经千辛万苦修炼到最后一步,就差成仙。你满怀欢喜,看着天空湛蓝,鸟儿歌唱,小猫跳跳,觉得世界就在你脚下。

突然,你接到一封邮件,摘要上写着:“亲爱的XX小姐“。像一勺沾了蜂蜜的毒药,你知道,又被拒绝了。瞬时,天色灰暗,鸟在拉屎,小猫冷漠,世界整个都背叛了你。

大概经历了两个星期这样的日子,我终于得到了一份实习。它不算很理想,但,对于我这么一个文字功力欠缺,又急需经验的人来说,已经算是意外的恩赐。


不得不承认(尽管同事会看到),我不喜欢现在写的东西。对于这些机械性的文案话语,我没有热情,只是用浮夸的词语应付过去。“古典和华丽相结合”、“独特的设计精妙的细节“成了我的日常词汇。

争取到能写点电影、电视剧,也被上头说,“这不符合我们定位,少写点。“

现在打开word的心情就像吃屎味的薯片,薯片很脆,我很喜欢,屎很臭,我很想吐。

许多人的文学理想可能就是被自己的无能和社会的打击埋没的。“段落要尽量短,句子不要太长。最重要,图要好看。”Hello?那我写的字作用在哪里?

做新媒体做久了,会觉得文字成了图片的陪衬。我们媒体人熬在电脑前,一点一点抠词抠句,到了读者眼里只剩下“这张图好看,那张不好看。”我开始怀疑文字对于这个社会的必要性。在每年阅读书本的人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自媒体的数量疯长、图片社交的媒体用户量飙升。人们开始不注意文字的质量、他人的涵养,而更多的去快速阅览花花绿绿和图片和一张张复制的网红脸。

这真的很无奈。看着整个大环境慢慢地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马未都年轻时候作为编辑,他讲到,阿城、刘震云、王朔这些作家早上开编辑会,中午就呆一起吃饭堂,互相调侃,下午继续讨论文章。很平常,听起来。

但现在出书有这么多讨论吗?前阵子到购书中心,我是很少去畅销书区的。因为大多都是养生之道、成功秘籍、如何沟通这种蛮狗屁的东西。我那天看到有一本文学书,还是一文学圈新人写的,翻开一看,别说文笔,连逻辑都是乱的。一本200页的书,80页都是照片和写真。这样的书,被搁在了畅销区。

我只是有点愤世嫉俗。我看到这些书成为大众眼光的焦点,却看到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孤零零地呆在旁边书架的最顶端,像穿着过时衣服的芭比娃娃。


最近,我总在自我怀疑。

我开始质疑自己是不是该走写作这条路。如果继续走下去,我的定位在哪里?如果不走下去,我又应该做什么?

这应该是我第一次对于职业的选择产生困惑。从开始写东西以来,我就决定了,要靠敲键盘来维持生活。尤其去年暑假读到正午的文章,很现实、很平实、也很自我,这就是我想写的东西:真实而有趣地呈现生活。

但我好像这辈子都达不到那样的水平。我经常困于词语的选择,句子之间的连接,逻辑的整理。写作基础的薄弱让我自卑至极,我开始丢掉写一半的稿子,开始自怨自哀,开始对前路感到茫然和无助。

可是我还是不甘心。我不甘心舍弃写作的快乐,不甘心舍弃与文字的对弈,更不甘心舍弃与文字相处的自由。因为它是如此地了解我,能把我内心的愤然、委屈和狂喜表达出来。我实在找不出比它更能让人共情的工具了。

最近在看《四重奏》,四只蟋蟀聚在一起,深陷梦想的沼泽。而这部剧让我感动的地方,是那些简单的鸡汤台词:“哭着吃过饭的人,是能够走下去的。“这些句子啊,看起来平实无奇,但却给许多人以支撑下去的力量。我深受这许许多多文字的鼓励和恩惠,我也想,一次就好,给他人以可爱的、温暖的慰藉。

所以,我决定了。

一辈子做个文字的奴隶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大四狗对实习和未来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