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奥运会上更多的 90 后、00 后开始出现,具备快速传播新闻能力的社交媒体就如同催化剂,将他们的特有的人格魅力放大——看奥运终于不再以奖牌论英雄。
如果说奥运精神是「体育为大众,重在参与」,那么今天中国对奥运不再「唯奖牌论」的态度转变是一种进步。但奥运会坚持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理念,那么它本身在丢失作为代表人类体育最高水平的光环。一些高度职业化的运动,在奥运会上沦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比如,足球。
你能记起上届奥运会足球冠军是谁吗?
奥运会的足球不够好看、存在感低,主要归咎于一条规定:奥运会男子足球参赛球员年龄需在 23 岁以下,允许 3 位球员超龄。这一规定由国际足联和国际奥委会联合定制,将奥运会足球比赛定为 U23(Under 23),是两者博弈在现阶段的成果。
23 岁以下的足球运动员还处于发展期,状态未到巅峰,而以年龄为界,将大部分已成名的优秀足球运动员隔开,奥运会足球变得不那么好看,当然不是国际奥委会愿意看到的情况。
国际足联:总比没得看要好吧?
足球在 1896 年第一届奥运会上就已登场——虽然是作为表演赛,但对于足球运动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顺应趋势,1904 年国际足球联合会(FIFA)成立,负责组织世界重大足球赛事。随后,1908 年男子足球在伦敦奥运会上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女子足球赛直到 1996 年才登上奥运舞台),国际足联组织淘汰赛,当时已有职业化联赛的英国代表队轻松夺冠。四年后,这支拥有职业运动员的英格兰足球队蝉联冠军。
这两次夺冠,引发了是否允许职业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争议。
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主张业余体育,强调的是运动本身的快乐,而非竞争,奥运会在成立之初也充满「重在参与」纯粹业余性质。职业球员的出现,与业余球员实力差距太大,影响赛事的观赏性;加上奥运会在初期有较明显的阶级色彩,认为「业余运动是不用为生计发愁的富人高雅的爱好,穷人基本不可能参与」,而一些社会上层人士不愿与职业球员同台竞技。
奥委会认为,让这些以运动为生的人参赛有违奥林匹克精神,也有损比赛的公正性,遂将职业运动员拒之门外。
当时体育运动的职业化才刚刚兴起,底子薄弱。国际足联选择了妥协,配合奥委会对职业足球运动员做出一些限制。1914 年,国际足联将奥运足球比赛定为「世界业余足球锦标赛」,并负责管理赛事。但如何区分职业运动员与业务运动员,并没有十分明确的概念与界定。
到 20 世纪 20 年代,职业足球迅速发展。1924 年,国际足联通过了「如果奥运会足球比赛按照国际足联的规则进行,国际足联将认可其为世界足球锦标赛」,同意组织奥运会足球比赛,这一届足球比赛取得巨大成功,并带来整个赛事 33% 的收入。
经济收益没能为职业运动员换取奥运会的入场券。 1925 年,国际奥委会下定决心将职业运动员拒之门外:「那些曾经或将要把其所从事的体育项目当做职业的选手,以及那些从其他地方收到报酬以此来补偿失去的工资的选手被禁止参加奥运会」。
但国际足联也不是省油的灯,回身就是一个打脸。在 1928 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举办前一年,国际足联与国际奥委会达成共识,参赛的单身业余球员最多可以拿到薪水的 75% 作为报酬,而已婚、未婚需要家庭支持的业余运动员可以拿到 90%。尽管是变相职业化,但国际奥委会还坚持着原则:参赛足球运动员毕竟是业余身份。
对业余运动的执着,与奥运会影响日益深远形成了一个可笑的悖论。奥运会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代表人类顶级体育水准,人类作为一个物种,能快到什么程度、高到什么程度、强到什么程度,这是业余选手所代表不了的。
经过与国际奥委会的斗智斗勇,国际足联有点累觉不爱。加上足球运动的快速发展,职业球员的出现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国际足联终于定决心摆脱奥运会的束缚,决定于 1930 年举办首届世界杯,由职业运动员参加。
朕不给的,你不能要。
随着世界杯发展迅速,奥运会足球比赛开始走下坡路,奥运会足球冠军逐渐由半职业半业余状态的东欧国家夺得,观赏性在降低,足球竞技水平不具备代表性。而这时职业化足球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普及,世界杯商业收益非常可观,逐渐变成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体育盛会。
国际足联也从配合国际奥委会限制职业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变成了主动限制。1977 年,国际足联决定不允许参加过上届世界杯足球赛的运动员参加奥运会。
纠结了大半个世纪的国际奥委会后知后觉,终于在 1984 年决定向职业球员敞开大门:欢迎你们参赛。
这下国际足联就不乐意了,坚持认为世界杯才是代表全世界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足球赛事——当初是你要业余,业余就业余,现在又想用职业化,把我的地位夺走去——而奥运会对职业球员的放开,会导致削弱国际足联的影响力和利益。于是规定欧洲、南美洲参加过世界杯的球员不得参加奥运,但亚洲、大洋洲、非洲及北美洲不涉及此规定。
国际奥委会和国际足联陷入了博弈,为避免两伤,1988 年国际足联做出让步:奥运会足球运动年龄限制在 23 岁以下,每队允许有 3 名超龄球员。1989 年 9 月,国际奥委同意这一决定,从第二十五届奥运会起,将参赛奥运会足球年龄限制在 23 岁以下。这一规定延续至今。
虽然国际足联四大年龄组(17 岁以下、21 岁以下、23 岁以下和成人组)各自的比赛计划得以实现,但世青赛的商业空间还是被压缩了——这也是国际足联能够做出的最大让步。奥运会足球比赛的精彩和水准受到限制。
世界杯不断做大做(lao)强(jin),想分一杯羹的奥运会境地却分外尴尬:奥运会足球比赛不在世界足联安排日程中,各俱乐部无义务让球员参加奥运会——在参加奥运会比赛中,球员有可能受伤。2008 年梅西等球星想参加奥运会引发争议;今年的里约奥运会也没有改变足球的地位,梅西、C 罗和伊布都曾表态愿意征战奥运会,但唯一成行的只有放弃了美洲杯的内马尔,不知能否打破巴西的奥运魔咒。
归根到底,国际足联与国际奥委会之间是利益的博弈,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奥运会正在一些高度职业化的运动(足球、网球、高尔夫、拳击等)上逐渐失去代表性。
但这也不是中国男足无缘里约奥运会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