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与快速成长的时代,我们真的会学习吗?

  上周六有幸听了赵周老师的一天有关读书方法论的课程,受益良多,拖到今天,写点收获。

  在正式开讲之前,先说一下成人学习,成人学习与学校中的“学院式学习”最大的区别就是成人学习一定要作用于生活,作用于实践,对于自己行事的方式方法要产生影响和改变,是以目标为导向。而非“学院式学习”或者说的严重点“填鸭式学习”,以知识为导向。

  那么,如何已目标为导向进行学习呢?

  首先,赵周老师根据自身读书学习的经验,总结了一套方法论——“拆书法”。那么,何谓“拆书法”? “拆书法”又可以叫做“便签法”——利用三种便签,分别来做三种笔记。我们暂且把三种便签命名为:I,A1,A2。

  I便签:

  用于用自己的语言来重述书中的知识,注意,重在重述书中你认为对你有用的知识或者方法论,不论长短,即使书中只用一页的篇幅来描述,也无妨,重要的是对自己有用,而且要用自己的语言来重述。

  在I便签上容易犯一种错误:以现有认知来覆盖/理解新的事物/知识。

  举个栗子:第一次见披萨的时候,就说“这不就是盖一层馅的大饼”吗?

  A1便签:

  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与内容相关联。

  在A1便签上容易犯的一种错误:泛泛而谈,空口白话,而不举实例说明自己的经验(成功经验也好,失败经验也罢)。

  A2便签:

  以后如何去应用 。

  在A2便签上容易犯的一种错误:决心泛滥,空喊口号却忽略执行。

  最后把A2便签拿出来,放在对自己比较显眼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去实践。

  其次,当我们现在获取知识的渠道已经不仅仅靠读书,可能还有很多的时候源于公众号文章等,面对这种碎片化的信息,我们应当具备分析和整理的能力。

  分析信息:追问前因后果。

  ·前(前车之鉴):踏实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为什么这件事情对我重要?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那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的?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后(以观后效):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是什么?

  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整理信息:清晰适用边界。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的实例?

  用(使用条件):要这样做,得具备哪些条件?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边(边敲边鼓):从前有没有类似的(或乍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这类问题?

  界(楚界汉河):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细腻,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在获取这类碎片化信息的时候,我们也同样可以应用到便签法,在重述信息时,要注意体现信息的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如果用到以上方法来阅读一篇公众号文章,你可能会说耗时过长,但只要能在其中能提炼出能够指导实践的方法,就总比在同样的时间内阅读N篇文章但也仅仅是阅读过N篇文章而已带来的价值要高的多吧。

  顺带提一嘴,在现在信息爆炸与个人需要快速提升两个因素的影响下,催发了一些所谓“干货”,为你输送书中或者文章中他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正常情况下几天能看完的书,换成“干货”,一个小时,甚至半个小时就能看完、听完。这不是“干货”,这是“毒品”,接收来的知识是经过了他人的价值观发酵再次产出的,就变了味儿了。还是那句话,先想好为什么要去看、去读,自己提炼并实践再总结的,才是“干货”。

  以上。

  自我介绍一下,六土,产品新人一枚。 不管是从产品上还是读书上还都是刚刚起步,希望前辈们多多指点~就这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信息爆炸与快速成长的时代,我们真的会学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