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秘密——人性

序言

举凡传世巨著,无不超越了国界、民族而具有“万有”、“普世”的文明价值,因它普适于全人类,这无论其为中土的诸子百家、天竺的吠陀,或者而今最为隆盛的欧美学术。绚烂殊异的文明绽放,共同演绎着人类历史。即使一个民族拥有区别于他者的利益,但学术、艺术、宗教等,若不去理论它们所源出或者拥有它们的组织、集团,则纯粹的学术、艺术、宗教面向每个个体的人,教养、启迪、慰藉每一个尊重它们的人。

     常识,它仅仅是一种浮浅而不能透彻详述的托辞,特别在这浮乱的情势下。娱乐、奢靡、功利、平庸,即便我不是“理学先生”,不排斥它们,但一个民族的前途最好交由严正的学术和认真的教育,和它们培育出的高尚行为。自由和理性并非势同水火,其根本殊途同归,既要求一个健康的、可持续的现在和未来,要求正常和合理。若主张的自由侵犯了这个目的,无疑是“混乱不合理”,既非自由;若主张的理性侵犯了这个目的,那也无异于是“荒唐的理性”,既非理性。个人不认为现当下的社会心理担得下“常识的重担”,教育和学术承载的启蒙优先于、或至少不轻于制度的建设,用基于学术的教育提高“常识”的水准。

“致广大而尽精微”,对于宏观体制等讨论的热衷,需有精深稳固的思维基础,若无此深邃探索,不过将沦为空洞的现象的直观关联,与洋务运动又有何益?往者归诸于坚船利炮,今人归诸于体制机制。却不晓得种种人造物皆经过思维来改造、组织。广大与精微处一并用力,方相得益彰,不然将堕入干枯或微渺。

世事争论难有共识,即便达成共识,又难抵世事纷杂。若直取根本,探求人性,才算找到了文明的秘藏,因为一切皆与人关涉:自然世界由人感知认识,人造产品由人设计生产,组织制度由人设计,道德和美由人评判欣赏。世界的某一部分若非是自然创造人类认识,就是由人类重组创造,所以人的思想水准和行动能力是人类世界的关键。本书正是关注于人的思维,进而探求人性。我相信,深奥的真理并不能轻松获取,惟有经过缜密艰深的思考,必要的人生历练和经典阅读,或者还要有点慧根和运气。这追本溯源的学问正是哲学。

近来中文书籍缺少对根本问题的穷究,或者是依附原作者的注解、批注,或者是传统史家依时代进行的思想史整理,虽然“理解既是征服”,但这种理解好像是在真理外围游移,像隔靴搔痒,总仿佛没有触到根本。也不是中文不利于表达哲学,而是中文作者仍旧不习惯于用纯粹的哲学语言表述哲学本身,留存下的浩繁中文典籍只是“思维习惯”的证据,不能证明中文本身是束缚。现代汉语借助专业语言系统地表述哲学,长篇大段但简练的表述过程中展开以思维为对象的思维,此时思维既是主体也是客体,因此常常晦涩。媒体评论的文字只能算一种感悟、推介、索引,不是学术,这正如我们从评论文章中收获的启示远不及读原著的启示。掌握哲学思维方式,而非记忆旧有哲学的内容,渔鱼之异,岂不明哉!

在“西学东渐”的思想潮流中,势必像佛学传入东土与儒老激荡融合,从而丰富我们的大脑,也是丰富我们的语言。何时现有的术语成为平常的俗语,能够在影视、书报、舞台、音乐中信手拈来,那时,现在的新思想才算融入了血脉,成为不自觉的自然而然。

我们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多有“厚古薄今”,眼下又多有“厚外薄中”,这是当代人的不自信,也是过于自信。这种过于自信既是流于独断,以己度人,以自己的尺度眼界丈量当下,仿佛从理学的桎梏中甫一解放出来,很快陷入心学的流荡。在纷纭杂说中,是否有一种确定的共性?它既是确实的,又是开放的,凭借着它我们可以在无定的人生中把握住方向,甚至具有永恒的价值。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思想家,其思考的、论说的正是这些终极疑问,无论老子、孔子、释迦牟尼、朱熹、王阳明,还是休谟、康德、黑格尔、叔本华。近来有一种舆论,说现今的大陆中国不会出现影响世界的思想家,这若是批评现今的教育,尚情有可原。但这似是而非的断语经不起推敲,一是若出此言仅可指自己不是“影响世界的思想家”,他人不好轻断,知人太难,说话太易。归根结底仍然是要找某种“标准”,本书既是因此而作。

学术首先是一个学者自己的方法论,就如冒失断言的每个普通人一样,但冒失断言者常遇到和其判断截然相反的另一位冒失断言者,双方互相攻讦,少有妥协。学术的高明恰在于它包涉了各方争论,而其论述严谨又可使双方信服,“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从前的争执已不再是困扰。佛陀菩提树下悟道,阳明龙场悟道,我相信我也悟道了。此道既是:一切皆是人性,思维本来自由。

媒体时闻有因抑郁而自杀身亡者,更有很多正值青春好年华的孩子,良知者谁不为之痛惜!本书献给一切认真思考却又倍感苦闷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想的秘密——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