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的革命

本文适合单身人士阅读。

偶尔听的 Podcast 中,有一档美食播客,叫「味之道」。

其中某一期,主播们随口谈起,如果一个人对「吃」不在意、不讲究,就会感觉这个人没意思,不值得交朋友。

颇以为然。

能够欣赏食物的人,必然是有趣的。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吃可以是一件很有趣、很享受的事情。

然而,并非时刻都如此。

吃饭的问题大了

我们都知道,吃饭这事儿给我们带来的麻烦可不少。

如果自己做饭,从买菜到洗碗,一餐花费两小时应该不算夸张。早餐打个折扣,一天下来有四五个小时要消耗在这上头。

人每天都得吃饭,但你不可能每天都乐意、且能够这样花几个小时在吃饭上吧。

除非你有一个劳动力固定分配到家务上。

所以三餐都自己做,从如今城市人的生活状态和节奏来说,不太现实。

现实的解决方案是下馆子或者外卖。

甚至这才是现代社会分工中,大多数城市人的常态。

只是这固然让我们少花了时间,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卫生、味道,以及,吃上饭的时间。

事实上,不单单外卖会延误、下馆子会吃到虫子,哪怕自己下厨,也有可能放多了盐。

总而言之,因为食品不是一种标准化的工业产品,很多时候,吃饭就是一件在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失控的事。

饮食的意义

虽然都是吃饭。

但不同的情境下,吃饭的意义其实大不一样。

有时候是生理需求;

有时候是享受美食;

有时候更多是为了与人交际。

老实说,哪种情况多一些?

尽管我们有因为某道菜、某个餐厅,奔波排队,甘之如饴的时候,又或约上一群小伙伴,聊天吹水,谈笑风生的时候。

但更多时候,我们只是为了填饱肚子。

说起来有点惨,不过当我们专注于工作、看剧、小说,或者某个 Boss ——

真的只想填饱肚子啊!

所以,你是否同意,排除偶尔对美食和社交的需求,我们的日常饮食是功能性质的?

这一点很重要。

重新设计食物的样子

方便、快速、健康、稳定地填饱肚子。

这就是城市人,或者说社畜,对食物的需求。

满足了这些需求,倒也不妨碍追求口味,但那已经是消费升级的事情了。

据说,米其林评价星级餐厅有一项重要的标准是「料理的稳定性」。如果让我重新设计食物,在保证不难吃的基础上,稳定一定是极其重要的。

而这恰恰是大部分一般人能去的街头馆子、外卖小店所无法保证的。

不但料理的稳定性无法保证,服务的稳定性也每每堪忧。

那么,谁能保证符合需求?

当我得知 「Soylent」的时候,真的是欣喜若狂,因为其完全符合我对现代食品的期待。

你再也不用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然后柴米油盐,煎炒煮炸,用尽十八般武艺整出两菜一汤来;

也不用抱着忐忑的心走入新开的馆子,皱着眉头打量沾着油渍的菜单,盘算了十分钟后谨慎地点了两道最平庸的菜,然后听天由命;

更加不用大众点评、美团、饿了么齐上阵,在眼花缭乱的沙县小吃、黄焖鸡、蛋包饭、麦当劳、吉野家和千尊披萨中挑选,然后祈祷你的骑手今儿一路顺风。

现在,你只需要:

打三勺粉末,加数百毫升水,打散摇匀,喝掉。

OK,你获得正常成年人一顿饭所需要的一切,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等。

有比这更简单的么?

有,Soylent 2.0(是的,这种食品有版本号,像软件工程一样迭代)后推出了瓶装版(Drink & Cafe),开盖即饮。

也许代餐早已不新鲜,但 Soylent 用击中人心的理念革新了这项生意。

或者我们可以说,Soylent 重新发明了代餐。(:

当然,基于现实的原因,我成为了其国内模仿者「若饭」的拥趸。

今年五月发售的瓶装版味道相当不错哦。

不管怎么说,Soylent 和若饭给了我们一个可以把吃饭的所有步骤纳入掌控的选择。

它们完全符合我对功能性食物的想象。

走向未来,走向硅基

如若饭之类的代餐粉自然有其缺陷。

例如,口味未必适合所有人,引得某些人痛心疾首地批判。

缺乏咀嚼感,甚至还会引发部分人的食物过敏。

但是,就如同 Soylent 自己声称的那样:「It's not intended to replace every meal, but it can replace any meal」。

在某些时刻,它们足够管用,而这些问题,也都可以最终被解决。

Soylent 和若饭都在不断改善配方,并且推出多种形态和口味的产品。

关键在于,我们需要食品以工业的、标准化的、现代的面目呈现。

而 Soylent 和若饭做到了。

虽然相比于脑后插管,它们其实还是落后很多。

在可以模拟任何食材味道信息的未来,食物本身是什么已不再重要,是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吃饭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