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知识
文/贾宋海纳百川
昨晚读书,看了余秋雨的几篇散文。
感慨于他的知识渊博与教授级别的口吻,以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貌似鲁迅先生的杂文笔调,解释着中国文人对待中国文化乃至汉民族文化的理解,以苦苦追寻和旅游解说,一段一段的反思、又疑问且自答的方式,诠释着他每到一处旅游胜地的感受。
我备受鼓舞和推崇他的探索与发现精神。探索未知,发现现状。是余师傅的真知烁见。用迅雷不遮掩耳之势的敏锐眼光,独到的寻觅到历史和现实的尖锐差异以及事实证明出来的问题。且用哲理翻译出哲学来,这是何等的入木三分,淘浪出文化知识的深邃来。我是完全浸透入到他的《阳关雪》和《白莲洞》里了。没有只好,只有最好的形象,只属于他秋雨散文随笔杂文篇了。
有人说,知识和信息是如何区别的?
我认为,知识是存在于书本里面的。能改变你的思维,想法,甚至是看了以后能够运用到现实生活里面的。也可许是碎片的某个历史教训,或者是总结,长期积累而成的、得到自己认知面的复面加以综合的整理资源,乃谓之知识。但是必须由书本里长期吸纳所取而成。
信息是新闻、网络、媒体、八卦而已。貌似这样的东西能够给你所反映的负面影响,是很难汇龙成多大有用的知识。所以所谓的这些,我称之为:信息。不能给我有多大的好处,变成有用的知识。
用知识武装的头脑是不可战胜的。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榜样。
就是带着这样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我才深知学习、教育很重要。自己没有了文凭,不懂知识已经有些惋惜,不能让自己的儿女没有知识。
重视知识的民族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重视教育的家庭是一个有希望的家庭。
所以,今晚我又决心陪女儿学习、读书、认知识理。
走到书架旁取出前不久给女儿买的《爱心树》,这本书是绿皮的。一个小男孩正仰着头,用期待的眼神看着一棵大树,他伸直了双手欲要索取树枝给予他的红苹果。
很形象的爱心树。很有母性的女同志,原来她是一棵树,她叶枝茂盛,伟岸挺直,远看像农舍人家,近看像小兵张嘎。
“真是美丽漂亮!”女儿形象的说。
我和女儿只看了四页,但是我疑问很多。为什么是掉落一颗苹果呢?而不是一颗桃子或者香蕉呢?难道是想让这个孩子平平安安吗?为什么第一页只有一条茂密的树枝,却落下来一片叶子。第二页大片的空白书纸里只有一棵毕梁挺直的树身,然而最角落处却又有一只小孩的脚。让人很暇想。第三页是这棵树她似斜弯了腰,两条似双手的树枝深的长长的,第四页又是大片的空白,然而却在角落处一个小男孩的出现,喧闹了纸张,只见小男孩他喜笑颜开,正向大树怀抱奔跑过来。
“噢,我明白了。”我心道,并说了出来,“原来,刚才那一只脚是这个小男孩的脚。”我继续解释给女儿听,“你看这个小男孩,还喜笑颜开。还有,这棵大树正向他伸出双手,表示来我的怀抱。还有这树叶、枝条和刚才那两幅图画不一样,有所变化,你看、你看。”女儿供耳细听,看着我用手指着图片。
女儿也发出了疑问:“这只是一棵大树,为什么喜欢一个男孩儿?”
我也不知道,很富有想象力的图片却如此开动脑筋。这是一本书,我们却入了局。前四页却只有图片,我之前也没看过这样的书和图片。
我处于好奇,又翻回第一页,看到只是一片奇特的落叶,“还只是一片叶子。”我说道。
“是啊,太单调。”女儿说。
“单调、单调?”单调代表什么呢?
这第一页大片的空白,只有一条茂密的树枝和一片正在掉落的树叶。女儿说它单调。
单调代表了这棵树很孤独或者孤单。我用铅笔把这句话写在了这条树枝的空白处,并告诉女儿我想捋一捋这几幅图画的意思。
落叶代表,秋天来了或者是掉落的意思,有一种失落的感觉。我继续用铅笔写着,女儿的妈妈说:“你在写什么呢,沙沙作响。”
“由落叶我想到了,是一棵树枝到了应该落叶的时候了。我在写字。”我一边写,一边回答老婆的问话。
在女儿的督促下,我写下了七行文字。我说,“真是有趣,这空白之处就是让看过的人写读后感的。”
这时,女儿也吵吵着要求写疑问。我见女儿在落叶处写到:冬天,叶子都落了,为什么冬天的叶子要落呢?因为天冷了就该落了。
太有趣了,这样的图画,原来是一个美国人用钢笔绘画的。他的名字叫,谢尔.希尔弗斯坦。
我仔细看了看她的简介,真是一个了不起的绘画作家,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乡村歌手。
鉴于好奇,我问女儿:想知道这棵爱心树的结尾故事吗。女儿点头,表示想知道。我随心翻看了最后几页。看到一个老头子坐在一棵空心的大树墩上。还有几行诗一样的分行文字以及对话,我才不禁意识到,原来这是母爱给予,子女无知索取的故事。
有些悲哀!在这悲情的故事里,其实现实中的父母,子女何尝不是这样呢?空巢的老人无私的奉献以为快乐,子女却无知的索求把老人的心血掏空却不知。有多少踩在父母肩膀上长大的子女,不知道心疼父母,却整天光知道吃喝玩乐的、花天酒地的人,昧着良心享受父母的馈赠,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父母的痛苦之上。
这是个拥有母性大爱故事的树,同时表现出来的故事,应该和“爱”有关。
我认为这个“爱”,其中有三层意思。一则,大爱无疆是母亲给予的爱;二则是男女之间的爱情之“爱”,这个说法根据书图里的一句话“她爱上了一个小男孩”,结合后来老头坐在树墩上犹如两个互相搀扶、孤独且相依偎的恩爱老情侣而渗透的这个爱情观念也能被看出。三则,是朋友之间的后现代之友情。
我告诉女儿,这本书有知识,开动脑力,富有想象,今晚肯定是看不完了,只看这四页。别小看这四页,可得我俩在空白处写好多读后感的文字呢?
我告诉女儿用铅笔写读后感的好处,可以随时修改错别字和不正确的词句。还有就是便于再次读之,有不同的感想做对照,做参考。
我哄女儿睡觉后,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我看到《爱心树》的最后一页,那个男孩变成了老头,孤单单的坐在拥有树龄年轮却似空心的树墩上,悲衰的看着远方。是多么孤单寂寞啊!
我想起了远方的老家,那是一个诗与远方的地方。我是一个安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通过阅读《爱心树》我想家了。
为了生活我来到了异乡,为了工作我来到了异乡。
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有家的地方却没有工作。他乡容纳不下灵魂,故乡安置不了肉身,一个叫家的地方找不到养家糊口的路,找到了养家糊口的地方却安不了家,从此便有了漂泊,有了远方,有了乡愁……
这不正是那个坐在树墩上发呆的老头,心中的寂寞吗?
只有不断教育孩子明理是非,他们才能懂得知识的作用以及日后从书本上明白自己的价值。有了对社会认知的价值观,才能分清自我、不被世俗迷浊。